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 下载本文

本色语文观的践行者

●王乃宁

一、从教经历

1990年7月毕业于盐城师专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建湖县上冈中学。1996年杨州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2000年苏州大学中文教育方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997年破格晋升一级教师,2000应聘到盐城市一中,2003年,33岁时成为年轻的高级教师。1994年,执教的《故都的秋》获建湖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996年,执教的《绿》获建湖县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996年,执教的《荷塘月色》获盐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到市一中以来,先后任教03、06、07三届高三语文,班级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突出。2001年,被评为盐城市盐都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3年、2007年分别被《考试报》、《作文导报》聘为首席编辑。2006年9月起,主持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考场作文典型案例的积累与评价”的研究,已编印《作文案例教学集》、《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草根阅读——励志美文100篇》等课题研究成果。2008年5月,27万字的个人专著《教苑折枝》由中国文联文苑出版社、新华日报图书编辑出版中心、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联合出版发行。2003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盐都区“151”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新世纪“111”工程培养对象,被表彰为盐都区“十大杰出青年”、盐城市优秀教师。

从教18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并有多篇在省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参与、主持多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二、学术成果

1、《记教学笔记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1996/10《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也谈考场作文的两个要求》 1998/11《考试》,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1999/2全文复印

3、《宾语前置的八种类型》 1999/12《中学语文教学》

4、《语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 1998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

5、《对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的再认识》 2002年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二等奖

6、《一树梨花一溪月》 2006/10《高中作文指导》

7、《本色语文观的思考与实践》 2008/3《中学语文教育参考》,并获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8、《推行创新阅读 提升阅读质量》 2008/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9、《回归质朴 本真为文》 2008/4《考试周刊》

10、2008年5月,专著《教苑折枝》由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社、新华报业图书编辑出版中心、《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联合出版发行。

三、理念精髓

以学定教 以学论教

——也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标准

王乃宁

摘要: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现状已明显改观,但不少地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过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才艺的展示,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需求、认知规律,不少课堂叫好不叫座,中看不中用,因而无法完成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也无法实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应当推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一、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谁?

新课改推行几年来,课堂教学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我们依然非常遗憾地看到:有的课堂“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有的“公开课”、“观摩课”尽管“叫好”,却不“叫座”,尽管“中看”却不“中用”;

[1]

有的课堂虽然“见到”了学生,但在课堂教学的效度、宽度、深度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在不少场合屡屡被冠为“精彩课堂”。事实也是如此,不少教师对“教”总是关注太多,而对学生的“学”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我们所认可的课堂也多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才艺的展示,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究竟能够学到什么,能够培养哪些能力,却很少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不少课堂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忽略了学生,而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实又反过来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师,从而也就忽略了教师本身。我们津津乐道的很多“精彩课堂”实际上忽略的是师生共同生

命的成长!

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能够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让学生“学会,会学”。课堂的精彩首先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会反过来印证教师的智慧。凡是彰显学生精彩的课堂,我们必然会感受到在课堂上流动着的强烈的生命气息,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彩所折服。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内涵及要求 1、内涵解读。

①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

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 ③教是为了学,教是服务于学,教是为了不教;既要想办法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有措施让学生“学会,会学”。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更有创造力不断被激发的惊喜,有自身潜力不断被发掘而感受到的成功与自信的舒畅体验。在学生、知识、方法、教师、环境等课堂要素中,学生永远居于核心地位。

2、理念层面要求。

一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求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怎样。以生为本的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标准的统领下,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求知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要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

[3][2]

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和时间度怎样。自由度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是否由自己决定;能动度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时间度是看学生是否有思考与自学的时间。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探索、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态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但哪怕有一点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就是一节学生得实惠,既叫好,更叫座的课。

3. 操作层面要求。

一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回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统领下,联系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来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所以,一节课有没有以学定教,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阅读,而且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回答是指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回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活动。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评互判,自评的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便相互激励、相互提高。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但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积以时日,学生能力就会有提高,学习就会有长进。

二看老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创设情境,保证时空,互动倾听,结尾无穷。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引人入胜指的是在一节课起始阶段,老师要从学生学情出发,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老师可以用鲜活的问题导入,模拟前人的探究,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复现科学的发现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掀起学生求学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迹。教学过程中也要多方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其目的是不断

[4]

掀起学习热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原则特别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与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索者,作为以学定教的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困惑。教师应该相信“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倒处爬起。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辐射到课后。

三、进行深入的课堂反思,提高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效度。

课堂反思是构建“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保证。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模式,即“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作为教师要保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构建成功,还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1. 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前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写“教案”还要写“学案”,即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准备各自行之有效的方案。准备了“因材施学”方案,才能让所有学生有事可做,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出潜能,获取不同层次的成功。在课前反思中,教师不仅仅要准备数据,还要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发现新的意义,得到新的启示。

2.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课中反思意味着教师面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考虑到的情境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课堂中一些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上或家庭生活的原因,可能表现不尽如人意,或作出令人惊讶的表现,这些原先准备的“教案”、“学案”可能都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临时做出更改和调整。当教学中出现有些措施不能凑效的时候,要及时更改教学措施。

3.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教师总结课堂得失的渠道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教师自身,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没有新意和让学生看好的“卖点”,以及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

[6]

[5]

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等;其二是来自学生的反应。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发放课堂的问卷,让学生填写本节课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期望教师作出哪些调整,等等。教师在总结自己体会与学生的建议基础上找出二者的结合点,除去教师“一厢情愿”的设想或措施,然后在师生观点共同基础上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下一次教学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既是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也是践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好策略,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好途径。只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生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以及课堂的精彩将不再成为一种呼唤与奢望。

参考文献:

[1]朱昌元 《<名师教案精选>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3. [2]区培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2003(9),137.

[3]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C]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71. [4]周久麟 《做一名有效的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5]袁立新 《推进教材与课程改革》[J]. 《中小学校长》,2007(9). [6]刘莉《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J].《基础教育课程》,2005(8).

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一、对语文的认识

不久前,福建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提出的“我即语文”的观点得到了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充分肯定;王尚文先生在《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有自我》一文中说,语文就是汉语+文学。至今,语文学科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课程定性,也就是说语文是什么,仍未有定论。黄厚江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概括出语文课的三个基本特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提高为根本目的,各种探索、创新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余映潮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可以理解成语言和文章,他进一步明确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称呼,其实质是指言语。章熊先生也指出:“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李海林先生

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也详尽论证了语文的内涵是言语问题。在他们诸多观点的启发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必须彰显自身的课程追求;语文教学要固实语言这一核心;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去学;语文教学必须运用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 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人。

二、践行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

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这是笔者关

于本色语文观的认识。语文课该怎样教? 一是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例如,一些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但笔者以为长文短教,平淡为真。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教这篇课文时,首先,笔者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身份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物、事,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然后,再倒过来,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府中的人看林黛玉。一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宝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长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扩展到后人评说(看)林黛玉,当代人评说(看)林黛玉,学生评说(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有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平平淡淡教语文就应该体现两个字,一是“真”。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二是“静”。教师心静如水,始终围绕语文课的特点,不讲奢靡,不求浮华,不显繁杂。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当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只要紧扣重点、难点,平淡之中,自然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二是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不要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

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师生对答匆匆,课件不断叠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回味的时间,只是为了尽快地完成过多的教学任务,文本的精髓被搁此一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长此以往,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矛盾复杂之情。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一难点时有的直叙时代背景,有的用大量的课件显现背景材料,不是先入为主,流于陈式,就是过于繁杂,耗时低效。笔者是通过师生的一组对话,突破这一难点的。

师:去年7月份,我到北京参加一个课题推进会,出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慕,我也来到清华园,满天繁星,满眼翠叶,却丝毫体会不到朱先生那种淡淡的哀愁。

生1:老师的心情不同。 师:那朱先生是怎样的心情?

生2:本文是朱自清先生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心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课前查了资料。师:文本中能筛选到相关信息吗?学生2:在第一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隐藏的信息了?

学生3:找到了,是文章的补记: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师:三个月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 生3: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师: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先生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在淡淡的情绪支配下,作者眼中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是素淡朦胧的。从作者的“这几天颇不宁静”——“且受用这无边的荷秀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惦着江南”的思路中,含蓄地表达了当时淡淡的喜和淡淡的忧的情绪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情景相融。同时,大家今后阅读文本,要读仔细,像题记、注释、补注都不要忽视,因为这些似乎不引人注意的文字,往往是解题明意的钥匙。

上述对话,实录于课堂。虽然简简单单,但巧妙地从景过渡到了情,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同学们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一要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单一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说的是少而精。二要针对“脱离文章,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的现象,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在文本中去找。如上述《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中,让学生找到文本的补记,虽然很简略,但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作用能大,印象很深。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和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创新。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精彩。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意在于此。

三是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即使到了高中,笔者认为还是要培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多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笔者一直坚持扎扎实实的本色语文教学理念,对所带的每一届学生坚持抓实五个方面:

一是推行语文课前3分钟演讲,除了考试,每天雷打不动,而且有生评、师评,并汇编成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口头作文、即兴作文的能力;二是推行作文案例教学法,每次作文评讲,把正反两种典型文章选出来,在批改、对比、升格中讲清优劣,逐步让学生达成笔者提出的“避免得低分”的目标;三是狠抓二次作文,十分注重修改。同学们按照作文案例教学的示范要求,自己修改、同学互改,并进行同题二次写作;四是每学期初发100篇美文,以百字感悟、下水作文、同题作文、朗诵比赛、文句赏析来强化阅读,积累素材;五是每学期两次自由写作实践。没有题材限制、没有话题要求,任学生“我手写我心”,天马行空,用墨如泼,以彰显作文个性化写作的真谛。这几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辛苦,很费力,特别是作文案例的选择、批改、讲评,每次要花上数天的功夫,反复琢磨,指陈得失。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宁愿多吃苦,也要让学生有收益、有进步

四是轻轻松松教语文。

当前各科教学,师生都感负担重。就语文教学而言,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反复操练,单调、枯燥、乏味;就一堂课而言,也是铺天盖地,倾盆大雨,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匆匆忙忙。为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学习语文。笔者认为一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言高论,尽情地表露他们独特的感情、理解和体验。二要留下空白,留有弹性。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章,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挖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留有弹性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

性。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光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当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本文节选自2008年7月14日王乃宁老师在全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稿)

四、课堂实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材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专题的一篇课文。该文为自读课文,可用一课时授完。

【学情分析】初中学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外阅读过名著《水浒传》。

【教法设计】主要突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通过老师指导、探究阅读、课堂讨论、鉴赏评价,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1)

课前播放《好汉歌》,显示课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入新课〕

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介绍作家作品〕 (多媒体投影2)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师: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家对《水浒》的故事情节还是相当熟悉的,哪位同学能讲讲林冲被发配看守草料场的经过吗?

生1: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师:讲得很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品读探究课文〕

师: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水浒》中的人物,尤其是林冲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过程。谁先来说说这篇小说的情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2:情节可以划分为“林教头沧州遇故友、陆虞侯设计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豹子头山神庙复仇”。 师:这个概括如何,谁来说说?

生3:概括得不错,但是不够简洁、不够统一。 师:你来试试。

生3:我的概括是“沧州遇故交、买刀寻仇人、接管草料场、杀仇上梁山”

师:我觉得这两个概括各有千秋。前者具体明确,一目了然,但角度不够统一;后者角度一致,简洁明快,但内容上稍有疏漏。

(多媒体投影3)

沧州遇旧 开端 买刀寻敌 发展 管草料场 发展 杀仇上山 高潮、结局

〔探讨人物性格〕

师:根据刚才的情节概括,我们来探讨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谁先来?

生4:沧州遇旧是“忍”,买刀寻仇是“不忍”,管草料场又是“忍”,杀仇上山是“忍无可忍”。

师:好,既然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有两方面,那么,下面我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林冲有关“忍”的具体表现 。 生5:沧州遇旧中,林冲帮小二,说明林冲扶危济困,有侠义精神,一个“恶”字,一个“高太尉”,袒露了林冲软弱的内心,善良安分、严守等级、忍辱负重,这是林冲“忍”的一面。

生6:陆虞侯来了之后,林冲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到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也就是说,林冲好不容易燃起的反抗怒火,又慢慢熄灭,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师:文中还两次具体写林冲防火,特别是两次锁门,而房子里实在没有什么好偷的,这些能说明林冲的“忍”吗? 生7:??我认为这是林冲性格中的“忍”的体现,因为他不愿也不敢和统治者决裂,所以,他用管好草料场的幻想来麻醉自己。明知危险,却不敢承认,不敢面对。

师:说得好,你们看,林冲都忍到这个份上了!有没有其他的旁证,来证明林冲确实是充满幻想,不敢面对? 生7:有,林冲在山神庙里顶礼说:“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他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说明他还是认识到了危险,只是不敢面对。甚至到草料场烧掉了,都已经是死罪,还想着要去救火。

师:就是说,作者是在批评林冲不敢正视现实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8:我认为不是,作者在这里反复“抑”,一方面是为了后文的“扬”;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林冲的善良,而如此善良软弱的林冲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更能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逼民反的道理。

师:说得好,也更能够衬托林冲以后革命的坚定,无论是火并王伦,还是反对释放高俅,林冲都是梁山中斗争最坚决的人之一。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想听听林冲“不忍”的具体表现,可以结合你们看过的《水浒》来谈。

生9:林冲的反抗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了,当陆虞侯为高衙内骗林冲的娘子到自己家去,林冲就开始反抗了,不过,反抗的对象不是高衙内而是陆虞侯。

生10:当李小二告诉林冲陆虞侯来到沧州时,林冲又一次怒从心头起,买刀寻凶,但最终一无所获,于是反抗的怒火慢慢熄灭,委曲求全又占了上风;草料场着火后,当林冲在山神庙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自供状,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敌。

(多媒体播放4)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偷听、杀人的精彩片断。

师:看了影片,大家有个比较,对小说人物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林冲的杀人,写得很有讲究,谁来说说? 生11:林冲杀死其他的人,都是用花枪,而杀陆虞侯却是用解腕尖刀,因为这把尖刀就是为他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其实不是在杀人,而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控诉社会的不公,显示林冲革命造反的正义性,读来痛快淋漓。

师:林冲性格由“忍”到“不忍”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2: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朝政的腐败。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易于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

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

生13: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在雪夜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这就是“官逼民反”。

(多媒体投影5)

林冲性格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反抗增强-苟安求生-大怒杀敌-逼上梁山,让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浒》的突出特点,作品对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评点,人物的一切都

由人物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对林冲的描写是如此,对其他人的描写也是如此。

〔鉴赏景物描写〕

师:同学们的交流中多次提到“雪”与“火”,给我启发很大。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中哪几次写到雪,作用是什么? (学生速读课文)

生14:从林冲接管草料场开始,大雪初起“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沽酒时,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回来时,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还有,林冲进庙“把身上雪抖了”,雪地杀仇,把陆虞侯“丢翻在雪地里”,最后,雪夜上梁山。

师:风雪写得很有层次,很有讲究,谁来说说?

生15:直接写雪,比如卷起大雪,雪下得紧,雪越下得紧了;侧面写雪,比如林冲沽酒背风迤俪而行,回来迎着朔风,还有风雪压倒草厅;而人物行动描写也时时不忘风雪。

师:风雪描写的作用,有何作用?

生16:雪越来越大,是不是预示情况越来越危急,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 生17:阴冷的雪还是林冲孤苦命运的一种象征。

生18:烘托人物心理。最后,当林冲在风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时,风雪衬托了一个孤独、悲壮、坚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生19: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不是风雪,林冲不会沽酒御寒,不沽酒御寒就见不到山神庙。见不到山神庙后来就不会到那里栖息。而没有风雪,草厅就不会倒塌,林冲也不会逃过一劫。另外,如果不是风大雪紧,林冲可能不会用大石头抵住庙门,那就听不到仇人的自供,林冲由懦弱到坚强,由屈辱到反抗,也就失去了依据。

〔分析细节描写〕 (多媒体投影6)

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而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手法。细节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师: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精读重点段落)

生20:文章开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后文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生2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生22: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师: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还有补充的吗?

生23: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生24: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生25:对话的细节描写传神。文本第11节,九个“一个”的细写,既是个性化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又能使林冲听得真切,从而完成了性格的裂变,手刃仇敌。

〔小结〕

师:本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水浒》的魅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结合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就能够对其内在的性格进行深入的挖掘,就能如疱丁解牛般轻轻松松抓住要点,条分

缕析地展现人物性格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多媒体投影7)

〔课外作业〕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中选取一点,写100字左右的评论文字。 〔板书〕

林教头 风雪 山神庙 ...

杀敌复仇

┏━━━━━━━━逼上梁山 ┃ (奋起反抗)

┃亲 ┃闻

买刀寻敌 ┃阴 ┏━━━━┓自心下慢 ┃

┃ ┃ ┃谋 沧洲遇旧 ┃ ┃管草料场 ┃ ━━━━━┛ ┗━━━━━━┛

(注:2007年6月,由王乃宁老师执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获全国中语会高中语文录像课比赛一等奖) 五、专家视点

追寻教育的光亮

——王乃宁老师专著《教苑折枝》点评 市教育局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朱焕

今年7月底,市一中副校长王乃宁送给我一部他个人的专著《教苑折枝》,欣喜之中,我用一个晚上看完了全书。王老师的专著计70篇文章,洋洋洒洒27万字,不论是语文教学编,还是教育管理编、文学通讯篇,都是他工作十几年来思考和探索的结晶,无不浸染了他勤奋的汗水,闪烁着他智慧的光亮,彰显他孜孜以求的轨迹,可谓严谨独到,厚积薄发。

1996年11月,我和王老师初次相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来盐中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市高中语文优质评比赛,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凭借厚重扎实的教学功底、独具匠心的教材处理和才情四溢的语言表达,他征服了我和黄厚江老师在内的全体评委,荣获一等奖。从此,我开始关注他的名字,并与他有了学术上的交往。十几年来,他先后有100多篇文章见诸报刊,并有多篇文章获奖。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升任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这段风雨兼程的岁月,见证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青年才俊的形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苑折枝》是这块艺术苑囿里的一朵奇葩。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能够让学生“肯学、愿学”,更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从这点出发,该书对语文教学的功用、语文与美育的关系、语文课堂的建构、语文学习的方

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有困惑,为什么语文学科是高中学生觉得“空”和“难”的课程;有突围,语文教学要摆正“文”、“道”之间的关系,摆正课本和作文教学的关系;有感触,语文教学应遵循中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有方法,如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等等。新课程改革以后,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他提出了“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原则,大力倡导本色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课堂的精彩首先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又会反过来印证教师的智慧。凡是彰显学生精彩的课堂,我们必然会感受到在课堂流动着的强烈的生命气息,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彩所折服。”真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只有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教苑折枝》的教育管理编收录了作者的38篇文章,以创建名牌学校、学校中层干部管理、校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开展学校环境教育、加强对中学生双休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等诸多方面,对教育管理提出独到的见解,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体现了一名学校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良好素养。 《教苑折枝》折射出王老师的师品与人品。他对教育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努力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祝愿王乃宁老师再接再厉,早日成名成家。

六、同行寄语

浪 漫 的 跋 涉 者 盐城市一中高级教师 缪 军

初识王乃宁老师的教学风采是在1996年盐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当时他抽签抽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在盐城中学借班上课,凭着独特的构思和极富抒情性的教学语言,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获得了全市一等奖。那时他才26岁,一个工作仅6年的年青老师就获得了这样的成绩,很令人羡慕了,然而这只是王老师事业篇章的一个闪光开头。如今,当年的王老师已担任了盐城市一中的副校长,走上了管理岗位,可他始终没有停止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步伐。他总是告诫自己,“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一个好老师,是老师,就不能离开教学研究”。多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教育教学论文以及优秀的教学实绩足以说明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众多新课程理念下的所谓“精彩课堂”,王老师高标独立,提出了自己的本色语文观,即平平

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不久前出版的个人专著《教苑折枝》则更折射出王老师对教育教学思考的自觉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王老师的人都说王老师是一个浪漫而有才情的语文老师。说他浪漫是因为已近不惑的王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他是在用一颗年轻的心与年轻的学生碰撞出诗意的火花,与学生一同成长。他曾说:“光了解学生还不行,要用恰当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我相信我们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才会抓住细节,才会创造教育的奇迹。”于是他用浪漫文人的情怀去和学生作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用自己的阳光去照亮孩子的前程。朱永新教授曾说:“教育就是成长的事业,你只有体会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你的生活才是充满阳光的。”我想王老师是深深懂得这句话的内涵的。

王老师还是一个善于在苦中寻找乐趣的老师,因为他是一个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老师。他经常说,“上一堂课容易,上一堂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好课不容易”。出于这样的想法,王老师总是从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争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课后还要作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的许多教学论文就是这样形成的。有一次,王老师突然邀请组内同事去听他上《林黛玉进贾府》,他说他想把这一篇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很棘手的长文章教得简单、更切合学生实际一点,这堂课上,王老师没有制作若干花哨的课件,没有牵扯关于《红楼梦》的若干复杂情节,长文短教,直接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主线展示贾府环境,讨论分析主要人物性格,适度拓展到后人眼中的黛玉、学生眼中的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黛玉作结,平平淡淡,紧扣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让人耳目一新。在许多老师看来,教书是什么,教书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评比,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苦不堪言。可王老师如此辛苦地对待教学感受到的却是苦中之乐。“苦中无穷之乐,乐中无穷之趣”,王老师正把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一步步推向新的高度。

七、聆听心声

《<教苑折枝>自序》

岁月轮回,春秋更替。俯仰之间,工作十八个年头了。回眸六千多个平平淡淡的日子,翻阅三百多页数易其稿的文

字,几多艰辛,几多感慨,几多欣慰。

十八年来,总感觉自己就像《为学》中那个手持一钵一盂的穷和尚一样,一路寻寻觅觅走过来。在这条路上,只有夹岸高山的险峻,只有栉风沐雨的疲惫,只有披荆斩棘的艰辛。尽管鲜花也会为我开放,掌声也会为我响起,但我知道我注定是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因为在路的尽头,有一尊令我顶礼膜拜的教育神祗,她引领我走向至善至美的极境。在这条绵长曲折的路上,曾经走过许许多多如我一样虔诚的信徒,也许我同样会像他们一样无法到达终点,但是,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为后来人递上一支火炬,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起个什么书名呢?雅一点吧,但我以为还未能与“雅”挂钩;冠名“文集”似乎也不行,“文集”当属大家,我连“名”都甚微,更谈不上“家”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字一句、点点滴滴都见证着我的思考和探索、实践与积累。掩卷凝思,“教苑折枝”如电光石火,在思想深处熠熠生辉,挥之不去,就取名为“教苑折枝”吧。一枝一叶,虽然微乎其微,却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探索和追寻的结晶。

我是1990年参加工作的。说实在话,我是一个才情与智慧非常一般的人。大学读的是二年制的师范专科,同事中比我水平高的人多的是。工作后,我虽然读了一些书,但并不多,其中有些书至今没有读懂;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有些进步,但许多课却未能达到境界。然而,人是需要肯定和赏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点,我也如此:1996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群英聚会的盐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997年,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33岁时,成为年轻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8年,撰写的《给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文在当年省教科所召开的教科研会议上宣读,受到原省教育科所袁金华所长的高度评价。几个月后,袁老来上冈中学视察,我也因此有幸与袁所长连喝了三杯酒,至今口齿犹香;2000年,盐城市一中招聘教师,我幸运地从66名应聘者中胜出,成为盐城一中当年招聘的六名教师之一。加盟盐城一中,开启了我人生新的旅程。2001年3月底,盐城市一中迎接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学校领导要求我写一篇迎评的报告文学。经过一周的准备,4月8日晚上,我从8时动笔,至4月9日早4时半搁笔,近九个小时,写成了11000余字的长篇通讯《光荣与梦想——来自盐城市第一中学的报告》,尽了一名一中人的责任和义务??个中甘苦,唯有自知。历经5年的打拼,由于领导同事的关心厚爱,我走上了副校长的岗位。

如果说我今天还说算有一点收获的话,点点滴滴均得益于勤奋。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更是一面旗帜,引领我在人生的地平线上风雨兼程,甘之如饴。我相信,点滴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工作以来,我先后有100多篇文章见诸报刊.编辑该书时,我选择了其中的70篇,并把全书分为三编:语文教学编、教育管理编、文学通讯编。“语文教学编”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实践;“教育管理编”是对中学教育的点滴思考;“文学通讯编”是对盐城市一中近几年来工作的梳理和提升。之所以把几篇学生作文编入,主要是想给自己压担子。因为目前我正主持着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考场作文的积累与评价”的研究,也想通过作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为学校的作文教学改革做点事,让学生受点益。每编所选文章大致是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以便看出我思想演进的轨迹。

出一本书,是我多年的愿望。2008年,我终于做成了这件心仪已久的事情,也算是对自己多年孜孜以求的回报。但想到这本书要作为“江苏省教育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出版,我又很汗颜。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撰写的文章定有很多瑕疵,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我是1970年出生的,年将不惑。回顾我走过的历程,寻访长长的心路,我常想:一个人的一生总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从一方水土到另一方水土,这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期间,我遇到过很多师长、朋友,他们是我人生的导师,为我指点迷津。关爱学生,奖掖后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这是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教给我的做人准则,在承受恩惠的时候,我也同样坚守着这样的准则,并且全心全意地去帮助每一位需要我帮助的人。从小到大,是串场河用她甘甜的乳汁把我养大,是盐阜大地用他博大的胸怀把我紧紧拥抱。我出生在黄海之滨,做一个弄潮的好手是我的期盼,我愿意在她卷起千堆雪的拍岸惊涛中,把每一束晶莹的浪花化作生命的礼花,奉献给教育事业。

借此机会,谨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领导、师长、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亮光在我们身后,生命期待着我们蓦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