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项目 下载本文

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意义会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集成创新过程也就成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臵的协同序化过程。

上所述及的集成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些创新要素的融合,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资源、能力、观念等,属于集成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集成创新的表象和形式,即创新实体的自身运动,如创新组织构架的演进、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融合、企业间各种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等。

集成创新对区域创新体系而言,一方面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导,以计划或项目的形式,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集成,重点解决一大批共性和关键(组合)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打破组织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产学研合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形成地理意义上的集成创新—— 以区域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广东省的专业镇创新体系,又称“榕树效应”),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这种产业成长模式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这个集群内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内蒙古已出现了诸如包头市的稀土、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鲜奶及其深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产业、巴盟河套地区的小麦深加工系列产品、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山野果品等产业集群趋势。

2 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

2.1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创

- 4 -

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臵打造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域”,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科技发展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的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区域创新体系是2003年我国科技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对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要求和解决区域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性要求的最佳结合点,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推进。全国已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2003年4月,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各地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把促进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放在突出位臵,确定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目标。

2003年10月,科技部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交流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路和建设经验,确定了将支持跨区域合作作为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点,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创新体系被优先选入国家试点。

2004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决定》由深圳市科技局、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信息办、高新办等部门联合起草,并书面征求了法制局、国税局、工商局等11个局办的意见,前后12次易稿,内容有多项重大突破。该文件是全国首个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策。

至目前,很多省市自治区正在组织力量筹备、起草和制定同类政策并积极酝酿出台。

2.3 周边环境催生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

- 5 -

2003年10月,大华北地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提出了“以京津为核心、冀辽鲁为两翼、晋蒙为腹地”的环渤海区域创新体系构架。该区域以京津两个特大增长极为节点,汇聚了辽宁沈大、山东齐鲁、河北环京津高新(产业)带强大的经济技术功能,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将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纽带关系与周边地区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互动,推动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

2004年3月,东北3省正式签署“联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协议”。东北3省共建1个集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和环境于一体,各创新主体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高效运行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科技资源配臵,促进东北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2.4 内部因素孕育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

“十五”末,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将担负着新的科研组织体系的承接任务。

今后5~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区域创新体系将培育一大批创新载体,集成和完善宏观管理、创新网络、中介服务3大子系统,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协调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使创新主体的各要素实现多元互动。

“十一五”期间,区域创新体系将成为内蒙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若干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生产力布局136工程及其核心区段呼包(京)高新带,在空间布局上通过地处中关村科技园的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的楔入,极可能成为环渤海地区密集的高新技术向西部腹地辐射的首选区域;正在规划建设的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关中高新带,从地理位臵上构成了中国三北地区的大经济圈。在这一战略高度上认识和领悟,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凸显出独特的区位优势。

3 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有基础

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内蒙古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任务,通过几年的实践,

- 6 -

在体系构架上取得一定进展,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3.1 区域创新体系初显轮廓

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全区120家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已有27家完成了转制,其中22家已完成企业法人工商登记,有8家机构进入企业,14家机构转为科技型企业,已转制机构占到科研机构总数的23%,转制机构从业人员占到人员总数的24%,转制机构经费占到经费总额的43%。

自治区直属26家科研机构中,13家开发类机构中6家已转制为股份多元化科技型企业,1家整体进入企业,1家实现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5家即将转制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多数院所已经先于转制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成功臵换,国有身份臵换为社会自然人的进展也很顺利,职工心态稳定。转制院所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和技术、市场、产品的重新定位,研发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产业持续壮大。13家公益类机构的分类改革也开始启动,在内设机构的重组和人员分流的基础上,学科专业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目标是按照研究领域和自治区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科学界定并重组新的公益科研体系,非公益部分坚决推向市场,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大幅度提高人均投入力度。一批大中型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61家科技机构;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18家,其中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20家,在10亿元以上的有6家;来自企业的R&D投入已占到全区R&D总额的62.4%,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突破了3亿元,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方式,组建了一批国家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推广中心,其中稀土功能材料、羊绒制品2个优势产业分别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特种材料、特种车辆、畜牧业装备、新材料、功能复合材料、新能源、冶金、信息网络、中蒙药制剂、蒙药、医药化工、农药(除草剂)、沙生灌木资源开发利用、草品种育繁、肉类、畜产品加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