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滔滔洪水毁家园, 可怜百姓泪涟涟。 大禹治水十三载, 公而忘私代代传。 三、关于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及大禹
治水的功绩。通过课件对比治水前与治水后的情景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形象。 四、关于教学流程。
(一)导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交流。
(四)学习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治水前。 2.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治水中。 学习第二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3.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治水后。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 儿歌作结。 滔滔洪水毁家园, 可怜百姓泪涟涟。 大禹治水十三载,
公而忘私代代传。篇四:公开课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汇仟小学 安婷婷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
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
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
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
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
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这一课,我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好每一自然段,初步感知大禹是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捕捉关键数量词,从中感悟大禹治水的
艰辛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说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
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②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 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 ,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
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 你又会怎么想?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儿子,大禹是狠心的父亲吗?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
入境、动情、达理。 ③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 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发,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④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
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篇五: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智、大爱显奉献
——《大禹治水》说课稿 各位老师: 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标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 一、 研读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立足单元主题“奉献”,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 分析学情说教材。 《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
而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是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总是充满神奇的幻想,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与学生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
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 行正确的引导。 由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 因材施教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这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视频复述故事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会
感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动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 紧扣教材说流程。 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1、 认识洪水,铺垫奉献,英雄在洪水中挺立。(学习一自然段) 洪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茫然的,若对洪水没有透彻的认识,大禹的奉献精神就表现不出来,因此,我播放一段视频(播放录视频: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请学生说说洪水是怎样的。【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在师生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巨大困难,激起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大禹的英雄形象,在洪水中挺立起来。 2、 品读词语,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学习三自然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
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文段之后小组合作,核心问题: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引发孩子思考讨论,汇报展示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收获。孩子们理解关键词语,“开凿”、“挖通”、“垒起”并透过词语明白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 并引导学生想象,在治水过程中,禹还会遇到哪些苦难呢?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禹的形象逐渐清晰,禹不畏艰辛的品质,相信会给孩子们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我动情讲述这段小资料【配乐】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
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 然后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此时学生对禹奉献精神的感悟更是刻骨铭心。大禹的英雄形象愈加明朗起来。
3、 情景渲染,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播放视频的直观形
式,让孩子对话当时的真实情景,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角色置换,走进人物内心,碰撞人物思想。而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此时孩子们理解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并为之
而感染.领悟到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 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大爱,就是奉献。板书:奉献 ,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板书:大爱。 4、 对比人物,升华奉献,英雄在大智中挺立。(学习二自然段) 在学生明确了大禹的治水方法,领悟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后,我把话题一转,引到鲧身上。鲧是如何治水的呢?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治水方法的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奉献精神,但禹能够变堵为引更彰显了他的智慧。(板书:大智、引)至此,禹这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印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禹受到人们敬仰和爱戴的原因也迎刃而解。
5、回扣课题,升华情感,英雄在学生心中挺立。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扎进文本,做到了读进去。我此时想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再读出来,请学生再次读全文,去发现文中和课题中对禹称呼的不同。在禹和大禹两个称呼的区别中,更深刻的挖掘禹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地位。(板书:把大字写大)让学生满怀深情的再来读课题。 以上设计,层层叠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思路更加流畅,从深层挖掘了文章的表达意图,
感受了禹的大智大爱和奉献精神。 本课至此戛然而止,达到了“课已终,而意蕴深远”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简洁明了,体现了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而且引导了学生的“学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大”字的变红、变大,起到了深化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将大禹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配乐)禹十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心怀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如同禹的名字世代流传! 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信念。奉献,更是一种价值观。奉献,离不开传承。无私,需要光大。让我们修炼无私奉献精神吧,追求“心灵丰富”的永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