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稿 下载本文

《大禹治水》评课稿 纵观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转载于:大禹治水评课稿)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崔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

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崔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

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 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

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三、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崔老师抓住关键词“感激”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然后抓住“代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你会对你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会对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如此激情,大禹

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在学完课文后,崔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治水的是“禹”,为什么人们称他“大禹”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四、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崔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颇有特色,选取了“治”、“制”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从古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文字,不仅从字形上指导学生,也从字义上理解了汉字,然后找朋友,最后不忘学

以致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用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值得学习。篇二: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朱银华 昨天去太仓外国语小学听取了全柳芳校长的一节二年级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四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

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全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全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

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 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全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

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

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三、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全老师抓住关键词“感激”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然后抓住“代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你会对你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会对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如此激情,大禹

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在学完课文后,全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治水的是“禹”,为什么人们 称他“大禹”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拓展部分,教师设计了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像这

样类型的词语全老师在课上有所渗透,这一设计关键是要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四、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全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颇有特色,选取了“治”、“制”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从古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文字,不仅从字形上指导学生,也从字义上理解了汉字,然后找朋友,最后不忘学以致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用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值得学习。篇三:《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 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

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 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

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大禹是我国传说中一个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 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关于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 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本课教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 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

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 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

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

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