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下载本文

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确立英国政体的文献是《权利法案》,确立美国政体的是1787年宪法,确立法国政体的是1875年宪法,确立德国政体的是1871年宪法。

(3)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可知,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都要符合本国的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政体,而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因此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加强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

27.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答案】(1)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临时约法。

②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3 -

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辛亥革命影响的掌握,回答时注意全方面把握。政治上从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和颁布《临时约法》方面回答;经济上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思想上从民主共和观念角度回答即可。

(2)主要考察对“民国”的认识与评价。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如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体现了对“民国”给中国带来变化的肯定。材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说明了失败的必然性。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其实也就是结合知识谈谈为什么说共和政体并没有失败?失败的其实只是一代人,即失败的只是资产阶级这一代人?材料二指出中国建立的共和政体是建立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并非是共和政体不行。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及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

- 14 -

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竞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谋求中国的发展。

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更激烈地敌视北京……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等语句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是对立的,采取敌对态度,意图封锁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为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在外交上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实行“一边倒”方针。

(2)由材料一、二中“艾森豪威尔政府……更激烈地敌视北京”,“尼克松……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等语句可得出,美国对华政策由敌对封锁

- 15 -

逐渐转变为意图接近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主观原因在于:“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即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并不能处于有利地位;客观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世界逐渐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等等。 (3)根据“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谋求中国的发展。结合所学,中美关系改善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结合《联合公报》内容,还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国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后来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