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2三和路线

1956年2月由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1分)指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分)它提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在共处中进行和平竞赛,社会主义会在竞赛中战胜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通过和平过渡的方式发展成社会主义,而不必一定通过战争方式。(1分)他提出社会主义过渡和发展的多样化观点,改变了斯大林时代的政策。(1分)它的提出虽有利于苏联和西方国家间关系的缓和,但却加剧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分)

3勃列日涅夫:

苏联1964-1982年在位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1分);当政时继续推行赫鲁晓夫时开始的苏联改革(1分),对内推行新经济政策等改革措施(1分),对外加强和美国的争夺,追求苏联霸权(1分);其执政虽促进苏联经济、政治的发展,但没有突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近一部僵化(1分)。

4.斯大林体制

四、材料分析题

1. ⑴布什所说的“开放社会、国际社会”指什么?“超越遏制”的实质是什么?

答:开放社会、国际社会”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超越遏制”的实质是“和平演变”政策。⑵根据材料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⑴柏林墙从修建到拆除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德国是怎样实现统一的? 答:反映了社会主义阵营从确立到瓦解的趋势。1990年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⑵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实质。 答:实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⑶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多极化格局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认识?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抓住机遇,全力发展;抵制和反对西方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与独立。

五、简答题

1简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由盛而衰的原因

(1)没有对经济体制做根本改革,使苏联丧失了改革良机。苏联新旧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消耗了苏联积存的种种潜力”,使苏联“走向衰亡” 。

17

(2)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发明在生产中被利用的比例不断下降 .生产同样的产品,苏联的物质、资源消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 。 (3)领导干部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干扰和抵制也是重要原因 .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千方百计抵制或扼杀每一个改革举措 ,干部腐败成风,思想守旧。 (4)后期政治上个人崇拜、高度集权日益严重。 (5)对外大搞军备竞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等。 2简要评价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3简述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直接引发的三种后果和影响 (1) 群众思想混乱

(2) 反对党迅速增加,共产党丧失领导权 (3) 民族分离运动加剧 4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背景:国内经济的停滞,西方经济发展的压力; 改革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改革方向:政治多元化、经济市场化、外交新思维; 改革力量:中间派和激进派,出现反对派; 改革结果:加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改革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但也促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思考和改革 5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性质

性质:不是社会主义自身完善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原因:

东欧各国共产党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弱点,是苏联帮助获得政权的;在其社会主义实践中,缺少一条独立自主和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路线;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对东欧政策的转变,推行新思维;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 六、论述题

1.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与苏联剧变、解体的关系

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论上,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强调以人为本。 口号:政治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1分)

(2)体制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多党制” 、“总统 制”、“民主选举制”。 (1分)

(3)民族上,实行民族平等、自治。(1分)

(4)对外上,实行“新思维”外交,对外缓和战略 。(1分) 改革的结果:

(1)改革以多元性、公开性相号召,就给各种矛盾提供了释放的出口,同时也给各派势力提供了夺权的机会,导致政局混乱失控,最终失败。(1分)

18

(2)党内思想上、组织上发生分裂,戈改革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权,也消弱了自己的权力,导致党派林立,无政府状态蔓延。(1分)

改革与苏联剧变及解体的关系:

(1)这次旨在效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使原本潜藏的各种矛盾与危机突然爆发出来,客观上推动了苏联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发生。(1分)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是苏联剧变及解体的直接原因,对苏联剧变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1分)

2.苏联解体与剧变是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1)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长期存在,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1分) (2)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共产党的威信降低,是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1分)

(3)多年积累的民族矛盾的爆发是内部导火线(1分) (4)东欧剧变是外部导火线(1分)

(5)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重要的外部原因(1分)

3.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宏观说明如何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后,尝试改革斯大林模式,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1分)。

赫鲁晓夫在从政治上破除个人崇拜的同时(1分),在经济上从农业和工业体制上进行改革(1分),虽取得部分成就,但改革最终归于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1分)。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大方向上继承了赫鲁晓夫的改革(1分),在政治上追求稳定的基础上,他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在农业上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1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1分)。但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尤其在他统治后期,苏联体制进一步僵化(1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继续推行改革。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分),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1分),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1分),根本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引发了苏联的政治、思想和民族危机,导致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1分)。

19

总评价: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1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分)。

第三章 战后亚非拉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战后战后殖民国家改变武力镇压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 ) A二战使帝国主义整体力量被消弱 B二战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C 殖民地国家自身强大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了对殖民地的搜刮 2.与战后30年拉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是 ( ) A. 大量出口初级农矿产品 B.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实行高度保护民族经济的政策 D.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3.确定印巴分治的事件是 ( )

A. 水兵起义 B. 特仑甘纳起义 C. 蒙巴顿方案 D. 西姆拉圆桌会 4. 关于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老牌殖民国家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C. 各国采取和平斗争策略 D. 反法西斯战争促进了各国的民族觉醒 5.下列各项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无关的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C 各种民族主义政党纷纷建立 D殖民国家完全放弃了殖民政策 6.1947年“印巴分治”是( )。

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派矛盾的反映 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下列各项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无关的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B、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C、殖民主义国家完全改变了殖民政策 D、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