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六练习卷 下载本文

1.(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5题。(12分)

游晋祠记

刘大櫆①

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

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石乔木交

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②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③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

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①刘大櫆: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晚年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②沮洳(jù rù):潮湿。 ③厕:置。④一视:等量齐观。

22.第①段从哪些方面介绍晋祠的?(2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 B.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是晋水为害太大。

C.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罪孽。 D.宋太祖复因其故智平北汉,是晋水为利太大。

24.文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②段应画在前部分还是画在后部分,请简要分析。(3分) 25.分条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1) ; (2) ; (3) ; (4) 。

2.(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5题。(12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臵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22.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 。(2分) 23.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3分) 24.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 二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5.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4分)

3.(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记游定惠院

苏轼

①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②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角,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桔,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本文作于元丰七年(1084)。②参寥:苏轼老朋友,禅师。

22.“今年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其中“二三子”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2分)

23.第①段作者两次写到“以予故”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客人崇尚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就直接回家了。 B.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从小路回家了。 C.客人还想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D.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就从小路回家了。

25.本文以琐碎之事写真情,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第②段画线句“作悲风晓角”中“角”字,很多版本作“月”字,你认为哪个更好?(3分)

4.(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畏 垒 亭 记

归有光

①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③④

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⑤

之。

④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

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画然: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清洁的样子。③臃肿:无知的样子。④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⑤尸:神像;社:土神;祀、稷:祭祀。

22.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2分) 23.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25.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思。(3分)

26.“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寥寥几笔,在简

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5.(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甲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

《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乙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

[注] ① 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