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 ) 2、全部透彻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 ) 3、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 ) 4、座位的次序或排名的先后。 ( ) 九、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1、本文是一篇以 形式的 ,是一名 对 老先生进行的访谈的记录。 2、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 。
3、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 ;要努力培养 、 、 的人才,学习上做到不要 、要学好 ,还要进行 积累。 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题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小苗”指的是 ,“大树”指的是 。 十、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 ]你喜不喜欢,[ ] 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材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着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这段话出自课文《 》,作者 。 2、在于段中的[ ]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季羡林老先生提出21世纪的人才三贯通的人才。你知到下面每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吗? 中:指 ;西:指 。 古:指 ;今:指 。 文:指 ;理:指 。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偏科: 贯通: 5、联系上下文人物的对话,说一说你对文中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苗 苗: 季羡林: (二)
学好语文,[ ]要靠课内,但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课外阅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语文课内,讲读课文,讲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能将课内的内容学得很好,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不看看课外的书,那接受知识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事物往往相互联系,各门学科之间也多有沟通之处,讲究学科渗透。何况现代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更是 ① ,[ ]不多接触,那就会 ② ,所以要广泛吸收新知识。知识的获得,除从生活中得来外,更多的要依靠间接经验,特别是“各样的书”,一定要多读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
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和他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写作为例,有的学生,写作时没有内容可写,除和生活经历有关外,知识贫乏,平时不注意收集积累,也是一大原因。清代的万斯同说过:“必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这说明读书、通事、丰富知识和写作关系的密切。其他如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也和丰富知识有关。近两年语文统考试卷上都加强了对课外内容的考查,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但考查的结果却令人 ③ 。当问到你知道丘吉尔是什么人?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有的同学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就 ④ ,乱答一通。当问到你知道保尔?柯察金是谁吗?有的同学回答他是歌星、球星、诗人,答案 ⑤ ,笑话百出。所以在课外要多读些书。 [ ],真的要读“尽”天下书,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好的课外书,是完全可能的。 1、在标有序号的空线处用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①处可以用上: ②处可以用上:
③处可以用上: ④处可以用上: ⑤处可以用上: 2、文中四个[ ]处依次应填写的词语是:( )
A、当然 但是 如果 固然 B、必然 如果 但是 当然 C、自然 如果 但是 当然 D、固然 但是 如果 当然
3、由文中画“——”的语句,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大诗杜甫的关于读书的名句: , 4、通过阅读短文,我知道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能够写出四点即可) ⑴ ⑵ ⑶ ⑷ 5、根据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我可以给它添加上一个适合的题目: 。 6、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自己最想弄明白的两个问题是: ⑴ ⑵
对这两个问题,我打算采用的解决的方法是: 十一、积累拓展。
1、请将人物、名著、作者和事件正确地连线!
鲁智深 《红楼梦》 吴承恩 温酒斩华雄 关云长 《西游记》 施耐庵 三打白骨精 林黛玉 《三国演义》 曹雪芹 倒拔垂杨柳 孙悟空 《水浒传》 罗贯中 葬花焚诗稿 2、完成下面的填空。
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 小说。小说以东汉末年及 、 、 三国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⑵ 《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 的小说,全书围绕“ ”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塑造了 个聚义 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名人读书逸事
大文豪鲁迅一生做得最多的三件事是买书、读书和写作。他最喜欢的是杜甫的诗,只要报出题目,他就能背出全诗。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幼年看祖父抄写《阿房宫赋》,每抄一句,他念一句,全文抄完后他竟然能从头到尾背诵下来,而且一字不错。
现代作家郁达夫特别爱买书,曾手书对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xiě hū luè ɡǎn tàn pín wèi bēi sònɡ diū qì línɡ xīnɡ jià zhōu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娱乐( yú wù ) 某人( mó móu ) 环绕(ráo rào ) 似乎( sì shì ) 三、填字组词。 lǚ :( )行 伴( ) 姓( )( )锅 yú : ( ) 快 ( )乐 富( )( )船 四、汉字变脸(换偏旁组字组词)。
桶( ) ( ) ( ) 偏( ) ( ) ( ) 五、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一( )扑克 一( )口琴 一( )图画 一( )旅行 一( )战船 一( )骏马
六、写近义词和反义词。(课文中找答案)。
近义词:熟识( ) 忽视( ) 思索( ) 反义词:陌生( ) 放弃( ) 结伴( ) 七、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环绕 围绕 缠绕
1、我独自驾舟( )世界旅行。 2、栅栏被瓜藤层层地( )着。 3、( )世博会的问题,大家展开了讨论。 继续 连续 持续 陆续
4、会议快开始了,大家( )走进会场。
5、这个夏天( )的高温增加了城市的用电量。 6、你已经( )三次迟到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7、这个问题不要再争论了,我们( )开会。 八、句子模仿秀(照样子写句子)。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 就 吧?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 ,也是 。 九、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 著名女作家 ,生于1924年,曾获英国《 》小说奖。本文是一
篇 散文,“ ”是本文的特点。作者以 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2、课文中,作者认为反复地读一本书,如 , , ,每一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以新鲜的比喻来说明了走遍天下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 十、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①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②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属于:( )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语意未尽或话未说完 C、声音断续不连贯 D、话题转化或语意转折 2、文中与课文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的一句话是:
3、标有①②的加点字在文中各具体指代什么。 ⑴“这”,指的是 ⑵“它”,指的是 4、从文中找出和下面名言警句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的的语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发?
6、从文段摘录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⑴ ⑵ (二)读书要有选择
当我们在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又一排图书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如入“书城”的感觉呢?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书在等着我们去读哇!可是,要读完所有的书是根本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 我们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呢?
第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己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我们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
第二,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会向我们展现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著的追求。这类书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读这些名人传记,我们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 ]可以启迪智慧,帮助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