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逆向或直觉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直抒己见。在指导学生读图应用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力求大胆创新。
在地理关联示意图的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主要表现为透析各组图中部分的成图原理及因果推理,让整图“活”起来。
如在讲授月相的时空分布规律时,在学生掌握了月相成因和黄昏、黎明的月相变化规律后,可适时反问学生:子夜的月相变化规律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黄昏月相变化图”和“黎明月相变化图”,推导出子夜时分的月相变化规律。也可引导学生探索“月相成因图”和“黄昏、黎明月相变化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能否活用“月相成因图”推导出黄昏、黎明及子夜时的月相变化规律。
如果说对地理关联示意图的活学活用有助于对地理原理、规律及过程的理解,那么对于地理模式图的活学活用则是对地理原理、规律及过程的拓展运用和理论实践。如前分析,模式图的成图前提都基于一定的固有条件和假设条件,在固有和假设的理想条件下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地理普遍应用形式。如果能在对模式图的成图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再把模式图放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加以验证和修正,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模式图的真正价值。如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等,皆可适用此方法进行拓展应用。
二、“创造思维读图法”的实践研究
“创造思维读图法”在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已尝试了近10年,基本上达到了阶段性的预期目的。下面,笔者以“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为例进行说明。
1.表象知识的积累
在“自然带”一课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指导学生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入手,引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略),重点熟悉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各自然带的名称,指导学生得出非洲大陆各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的分布特点,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植被类型分布特点,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其差异。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五地自然带分布的南北差异及马达加斯加岛自然带分布的东西差异等细节,为进一步讲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打下基础。因此,在此阶段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观察能力的培养。
2.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学生对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分布状况已有一定表象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世界自然带分布的一般特点,适时展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略)。
在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时,首先,启发学生想象“理想大陆”图大体上就是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特点的缩影,以此加强学生对“理想大陆”图中各自然带名称和位置的理解。其次,重点阐述“理想大陆”的两个假设条件:一是该大陆的轮廓是假想的,是对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特点的高度综合;二是该大陆没有海拔高差,
都假设为平坦的陆地。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在“理想大陆”图上标出各主要自然带的纬度范围,以帮助学生建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的空间观念。
3.地理思维的发展
对于已建立的“理想大陆”模式图中各自然带的成因分析,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热量和水分的组合→气候类型→代表性的植被、动物及土壤→不同的自然带类型这一逻辑规律去理解,特别是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去归纳所形成的自然带分布的特点,然后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及季节移动、洋流的分布等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带在模式图中的特殊分布及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模式图上补画出各风带、洋流的分布。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引导,和学生一起开展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为什么能向高纬伸展很远;热带荒漠带为什么会一直向西延伸到海边,甚至附近的岛屿,等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在学生掌握了各自然带分布位置及成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从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以及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4.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在学生已熟练掌握“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世界各大洲的自然带分布与“理想大陆”模式图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并说明原因。
首先,将模式图与其原型——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作比较,学生容易得出结论。教师接着追问: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在与“理想大陆”模式图的比较中存在显著不同的有哪些地区呢?引导学生总结出是由于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结果。
其次,请学生自己归纳其他大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如北美大陆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澳大利亚大陆各自然带分布的半环状,南美大陆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各自然带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以及安第斯山南端东西两侧同纬度沿海地区植被差异的非地带性,重点是总结出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最后,请学生尝试说出我国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学习到这里,学生不仅能轻松地指出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的纬度地带性和我国北方地区由东向西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连横断山区的垂直地带性和新疆绿洲景观地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也能脱口而出了。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运用“创造思维读图法”,从地理表象知识的积累、空间观念的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到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使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探索新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实现思维品质的变通和升华,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