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选择题,辨析题,含答案(厦门大学) - 图文 下载本文

绪 论 模 拟 练 习 题

1.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 2. A. B.

C. D.

3.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所以是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往往导致唯心主义 C. D. 4. A.黑格尔 B.笛卡儿 C.休谟 D. 5.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6.“万物皆备于我”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C.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 7.

A. 宿命论观点 B.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8. A.唯物辩证法 B. C.唯心辩证法 D. 9.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 A. B. C. D.

10. A. B. C.D. 11. A. 哲学超越时代 B. C.D.12. A.17 B.18 C.19 D.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提

1

13.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C.辩证唯物主义 D. 14. A.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B. C.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 B. C. D. 16.凡是唯物主义都是 A. 相对主义 B. C. 经验论 D. 绝对主义

1. A.B. C.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E. 2. A. B. C.共性与 D.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C. D.E. 4. A.B. C.D. E. 5. A.B. C.具有机械D.E. 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A. B. C.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 7. A. B. C.D. E. 8. A. B. C. D.

2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B. C. D. E.

1.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辩证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3.

1.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 特征? 2.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D 2.B 3.B 4.B 5.C 6.D 7.D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B 15.B 16.B

1.A、D、E 2.A、B、C 3.B、C、D 4.B、C、E 5.A、B、C、D、E

6.A、B 7.B、C、D、E 8.A、C 9.C、D

1.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 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答: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惟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后者认为在 人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派生人和自然界的 本原。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答: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一定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在人生 问题上的表现。三者的关系是: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彻底化 起重要作用。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 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

1.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

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3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 的;它的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 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 实践性是分不开的。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

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

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2.静止就是()。

4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 13.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A.一维性 B.顺序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 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 C.语言的出现 D.劳动 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 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 21.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 C.具体的物质活动 D.精神的自由活动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 2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A.原初物质 B.某种实物 C.原子 D.某种精神 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 B.实践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2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 C.离开事物而独立 D.存在于事物之外

5

29.规律是指()。

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B.现象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外部联系 D.事物的非必然的联系 30.“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 A.实用主义观点 B.唯意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X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X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X5.时间的特性是()。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 C.顺序性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 6.空间的特性是()。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10.意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

6

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

第二、三 章 模 拟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2.所谓系统是指( )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3.系统的最本质特性是( )

A、结构的有序性 B、相对稳定性 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D、整体性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

A、事物的量变 B、事物的质变 C、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10.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联系的规律 12.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界限( )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1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先出现的是新事物,后出现的是旧事物

7

1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1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

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是部分的总和

16.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1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9.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20.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

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 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 22.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23.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24.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B、事物的内部矛盾

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2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内部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28.度与关节点的关系是( )

A、度与关节点是直接同一的 B、度就是关节点,关节点就是度 C、关节点是度的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D、关节点在度以外,与度无关

8

2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0.“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折衷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31.或然率是对( )

A、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质上的说明

C、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说明 D、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说明 32.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33.事物的内容是指( )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34.偶然性对于事物发展的过程(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35.偶然性是指( )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发展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36.在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是

A、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B、 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定量的精确化 C、没有联系 D、绝对对立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这是因为( )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此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 B、只看到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 C、一切事物、现象浑沌一片的联系 D、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E、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 )

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4.唯物辩证法认为,看不到联系的中介就( ) A、不能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B、会忽视间接联系

9

C、会使人们在认识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

D、会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E、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5.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 )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 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

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 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 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

6.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E、新事物具有令人瞩目的新形式

7.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有( ) 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看世界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有( ) A、斗争性和同一性分别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同一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 E、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9.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1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具体事物的矛盾各有特殊性 B、矛盾着的对立面各有其特殊性 C、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D、事物的发展在其不同过程中有其矛盾的特殊性

E、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有其矛盾的特殊性 1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有( )

A、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 B、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 C、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D、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 12.正确认识度才能( )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C、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 D、在实践活动中要严防“过”和“不及” E、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13.下列哪些现象的变化属于阶段性部分质变( )

A、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B、蚕卵、蚕、蛹、蛾 C、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革命根据地 D、封建社会中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E、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

14.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 )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10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15.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社会代替旧社会是( )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既克服又保留 D、社会的自我否定 E、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群众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17.事物的本质是( )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根本性质

C、事物内在的全部质的规定性的总和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1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

A、现象是外在的,感官可以感知;本质是内在的,靠理性思维把握 B、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本质是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D、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普遍深刻 E、现象比本质单纯;本质比现象丰富

19.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 )

A、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B、同一形式可容纳不同的内容 C、同一内容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 D、新内容可以利用旧的形式 E、旧内容可以利用新形式

20.下列选项中,作为表现内容的形式有( )

A、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 B、表达思想的语言 C、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D、与一定政体相联系的国体 E、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21.假象是( )

A、表现本质的 B、从反面表现本质的 C、客观存在的 D、不表现本质的 E、人们的错觉

2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因为( )

A、二者无区别 B、只有与假象对立的真象才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C、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D、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E、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观必须反对( )

A、唯心主义的相对论 B、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神秘主义的宿命论 D、神学目的论 E、机械决定论

24. 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正确的有 (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不能够认识和作用他 E、违背它就要受迟到惩罚

25.事物的联系具有( )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周期性 E、条件性 26.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要求,是犯了( ) A、唯条件论的错误 B、盲目蛮干的错误

11

C、宿命论的错误 D、唯意志论的错误 E、相对主义的错误 27.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 )

A、一种特殊的运动 B、数量的增减 C、上升、前进性的运动 D、场所的变更 E、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认为( ) A、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B、不同类的事物可通过“中介”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C、事物间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D、事物间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E、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区别的联系 29.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

A 树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中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的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30.“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断了逻辑矛盾与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要映象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31.坚持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须同( )

A、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划清界限

C、绝对主义划清界限 D、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E、相对主义划清界限 32.在我国2——7月气温逐渐升高的必然性是( )

A、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离开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必然性

C、与气温变化中偶然性相联系的必然性D、为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开辟道路的必然性 E、通过气温变化中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33.香花和毒草的关系是( )

A、绝对对立,互不相容 B、相互比较而存在

C、相互包含,没有确定的界限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34.下列选相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5.割裂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辨证关系就会( ) A、不能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 B、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C、 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导致主观主义 E、 导致唯物主义

36.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

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原理 D、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原理 E、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系=性的原理

37.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 )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12

E、个别与一般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8.以一个工厂为例,下列哪些表现了它的量的规定性( )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

C、产品名称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E、技术水平

39.“关节点”或“临节点”是( ) A、度中任何一点 B、度中最佳点

C、度的极限 D、量变到质变的统一 E、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4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42.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

A、跳跃式飞跃 B、爆发式飞跃 C、曲折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暂时的倒退

43.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E、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44.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A、循环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直线论 E、庸俗进化论 45.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

A、相对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一点论 E、均衡论 46.辩证矛盾是指( )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三、 辨析、简答题

1. 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2. 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3. 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 4. 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5. 简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6. 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四、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试述辨证否定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意义。

第二、三章模拟题参考答案

13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D 6.B 7.B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A 15.C 16.D 17.D 18.D 19.C 20.D 21.A 22.D 23.C 24.B 25.C 26.D 27.C 28.C 29.D 30.C 31.A 32.C 33.D 34.D 35.C 3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 3.ACD 4.ABCE 5.ACE 6.ABCD 7.ABCDE 8.BCDE 9.ACDE 10.ABCDE 11.BCDE 12.ABCDE 13.ABDE 14.B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 19.ABCDE 20.ABCE 21.ABC 22.CDE 23.BCDE 24.ACE

25.ABCE 26.AB 27.ACE 28.ABE 29.ABCD 30.BCDE 31.AB 32.CE 33.BDE 34.ADE 35.AD 36.ACDE 37.ABCDE 38.AE 39.CE 40.BCDE 41.BD 42.BD 43.AB 44.AD 45.DE 46.AB

三、 辨析、简答题 (参考答案)

1.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错误。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辨证统一的。重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提出来的。所谓的重点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不能平均看待,而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而对于矛盾双方,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两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提出来的。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由于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唯物辨证法要求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起来,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2.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错误。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纯粹由外力作用的结果,而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事物之所以被否定而转化为其他事物,其根源在于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在它产生时起就包含着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3.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

(1) 这个观点不对。

(2) 并非“前仆后继”就是因果联系。例如白天黑夜前后相继就不是因果联系。 (3) 所谓的因果联系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这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由

于某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发生,而引起或造成了另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出现。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只能以两个事物和现象的特定相互作用关系为根本标志,而不能以时间顺序为根本标志。

4.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1) 这个观点是对的。

(2) 形式和内容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一定形式总要以一定内容为基础,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定内容又必然表现一定的存在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3) 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是事物存

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一般说来,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是主导方面,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认为形式无关紧要的观点是不对的。

14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

A 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 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 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 现象的直观的反映 2.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 )。

A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有思想、有理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是( )。

A权力 B经济实力 C运气 D实践

5.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完全归纳法 D 演绎法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4.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5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7.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2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4.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25.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16

C.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形式 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 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满足好奇心 B. 提高自身素质 C. 指导实践 D. 建设精神文明

3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4.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的回忆 35.认识论中的主体是指

A. 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 有理性思维的人 C.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D. 有头脑的人 3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37.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包含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比较关系 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

A. 反映论 B. 可知论 C. 先验论 D. 实践论 3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不可知论 D. 形而上学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真理的存在 4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知觉、表象 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42.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

A. 感觉 B. 直觉 C. 顿悟 D. 判断 43. 感觉、知觉、表象是

A. 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 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指

17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 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 从实践到认识 D. 从认识到实践

46.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

A. 复杂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 B. 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C. 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真理 D. 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7.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群众路线是认识辩证运动原理的理论基础 B.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D.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48.不属于认识的辩证方法的选项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原因与结果 D. 抽象与具体 X49.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的思维方法是 A. 演绎方法 B. 归纳方法 C. 分析方法 D. 综合方法

50.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因素再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演绎法 B. 分析法 C. 求同法 D. 综合法 51.对事物现象生动而具体的认识属于

A. 感性具体 B. 感性抽象 C. 理性具体 D. 理性抽象 52.在辩证思维方法中,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

A. 客观实在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 B. 理论体系推导过程 C. 实践发展过程 D. 科学证明过程 53.唯物辨证法

A. 特指客观辩证法 B. 特指主观辩证法 C. 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D. 既不包括客观辩证法,也不包括主观辩证法 54.在人们的方法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是

A. 学习方法 B. 工作方法 C. 研究方法 D. 思维方法 55.真理具有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 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D. 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 56.下列命题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有

A. 真理必有用 B. 有用即真理 C. 真理是客观的 D. 客观的即真理 X57.真理的辩证性表现在

A.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 真理因人而异 C. 真理是永恒的 D. 真理是不存在的 58.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原因之一是

A. 真理遭到权力者的反对和压制 B. 真理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C. 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59.搞“两个凡是”实质上是

A. 否认真理及真理标准的存在 B. 将某种主观认识作为真理标准 C. 将客观现实作为真理标准 D. 将实践作为真理标准

6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的特点而言,是因为它具有 A. 客观性 B. 价值性 C. 主观性 D. 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二、多选题:

18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E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辨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

A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为目的 D 分析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以分析为目的 E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代替 X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E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4.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 )。 A 主观性 B 客观性 C 主体性 D 随意性 E 天然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 )

A 全面发展 B 自私发展 C充分发展 D自由发展 E 任意发展 6. 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

A.客观性 B.阶级性 C.革命性 D.能动性 E.社会历史性

7.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 工人炼钢D 警察追捕罪犯 E 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8. 认识的主体包括( )

A 自然界 B 个人主体 C 集团主体 D 类主体 E 社会主体 9. 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 自然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社会历史性 E 创造性 10.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决定认识 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 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1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4.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9

16. 认识的主体包括三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

A. 个人主体 B. 集团主体 C. 反映主体 D. 类主体 E. 可知主体 17.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实践性 D. 被动性 E. 意识性 18. 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 A. 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 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 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19.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

A.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 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 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 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 唯心主义先验论 B. 唯物主义反映论 C. 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 不可知论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 )。 A. 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 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 认为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

D. 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 只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 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23. “实事求是”体现了( )。

A.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 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感性认识即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即间接经验. 2、“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以它是最可靠的认识。 4、真理是客观的,就是指规律是客观的。

5、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6、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四、论述题:

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3.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运动规律? 4. 如何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参 考 答 案

一、项选则题:1 A 2 D 3 D 4 D 5 A 6 D 7 C 8 C 9 D 10 C 11A 12 D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D 19 A 20 B 21 A 22 D 23 C 24 C 25 D 26 D 27 A 28C 29 C 30 C 31 B 32 C 33 B 34 B 35 C 36 A 37 D 38 C 39 B 40 C 41 C 42 D 43 C 44 D 45 D 46 D 47 A 48 C 49 B 50 B 51 A 52 A 53 C 54 D 55 C 56 B 57 A 58 C 59 B 60 D

二、多项选择题:1 ABD 2 ABC 3 BCD 4 BC 5 ACD 6.ADE 7.AC8.BCD 9.BCD 10.ABCD 11.ABCD 12.ABCDE 13 BDE14.ABCE 15 ABCE 16 ABD 17 BC 18CD 19

20

ACE 20 BD 21 ABD 22 BD 23ABCDE 三、辨析题:

1、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而直接经验是他人们亲身参加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两者不能混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而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两者也不能混同。上述的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和间接经验的区别。

2、判断:错误. 理由:‘求知欲对认识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奴果把它说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就是把精神因素看作是认识发展的动因,从而陷入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社会实践的需要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判断:错误.理由: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直接性即直接感受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这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成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原因。缺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认识,如果认识停留在感性认为的阶段,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感性认识中真象假象混杂,如果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就会真假观辨,甚至为假象所迷惑.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否认理性认识就会犯经验论的错误.

4、判断:错误. 理由:真理是一种认识,属思想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包含着不依赖主体的客观的内容.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把真理的客观性误解为真理是客观存在.

5、判断:正确.理由: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会因人而异,不因阶级而异,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主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客观内容只能有一个,若认为在同一个问题上可以有几个其理,那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主观真理论.

6.答: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多数人的意见本身不是实践,而是属于第二性的东西,观念的东西。人类认识思想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表明,真理在开始的时候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真理为多数人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五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道,每道1分)

1、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B、气候的变化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2、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是:

A、人类精神 B、劳动 C生产工具 D、感官 3、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条件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统一 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人类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 C、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D、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21

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B、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C、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D、人口增长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是: A、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决定生产方式

B、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C、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同生产方式的变化完全一致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无关 9、“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这一思想是

A、 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 10、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最主要是:

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文化全球化 D、军事全球化 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2、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或首要的生产力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 劳动资料 13、劳动对象是指:

A、各种生产工具 B、各种生产产品 C、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对象 D、生产资料 14、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 D、料科学技术和劳动产品

1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是自然界 16、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实把诸要素结合起来 B、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 C、科学技术物化再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 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 17、生产关系揭示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B、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D、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 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19、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所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的水平 20、经济基础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

22

A、暴力的产物 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22、“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了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3、国家的政治职能是:

A、为大众谋利益 B、保卫世界和平

C、组织经济建设 D、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敌入侵 2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无产阶级统治全民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福利国家 D、只有民主没有专政的国家 25、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 C、强大舆论的压服 D、社会的实践活动 26、全部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 C、道德和法律 D、哲学 27、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是:

A、艺术 B、道德 C、 宗教 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 2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29、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够起促进作用,原因在于: A、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C、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它本身是一种物质力量

30、历史上有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某些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说明: A、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并不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间接的

二、多项选择题(20道,每道1分)

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C、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要受社会的制约

D、地理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受制于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E、地理环境的优劣对该社会生产率的发展毫无影响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B、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应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

C、 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 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3、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为: A、 生产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改变标志

23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制度的更替 D、 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

A、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主体间性是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5、交往对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在于:

A、交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对科学技术的传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交往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D、交往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丰富了人们的需要和产品的流通 E、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下列属于精神生活的有:

A、管理国家 B、精神生产 C、精神产品的继承和传播 D、精神享受 E、变革社会 8、社会基本结构是:

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系统结构 9、下列范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和客体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C、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E、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10、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 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E、信息社会 1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因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12、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C、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D、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用途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13、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B、劳动资料是当时先进科技的凝结和物化

C、劳动对象是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把握和改造是复杂事物和对象

D、科技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的,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的生产力系统 E、由自动化生产取代大工业生产 14、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要素有:

24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设施 C、政治法律思想 D、政治组织 E、哲学 15、国家与氏族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A、按血缘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拥有社会组织管理机构 D、拥有维持政权的暴力机关 E、拥有居民的自动武装组织 16、国家的职能是由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 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17、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自然科学 D、语言学 E、政治学和法学 18、下列精神产品中对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有: A、《本草纲目》 B、《国家与革命》 C、《反杜林论》 D、《企业法》 E、《西游记》 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先进文化是指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B、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反映时代主流、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 E、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文化

三、辨析题(6道,每道5分)

1、人由古猿自然进化,劳动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的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生存状态。 3、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5、社会意识就是意识形态。

四、论述题(2道,每道10分)

1、怎样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如何认识社会的宏观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 D 16 A 2 B 17 C 3 C 18 A 4 A 19 C 5 C 20 A 6 D 21 C 7 B 22 D 8 B 23 D 9 A 24 B 10 B 25 D 11 A 26 D 12 B 27 D 13 C 28 C 14 15 C A C C 29 30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 6 ABCD ABCDE 2 7 A BCD 3 8 BCD ABC 4 9 ABCDE BDE 5 ABCD 10 ABCE 15 BCD 20 ABCDE 11 BCD 16 BE

12 ABCD 17 ACD 13 ABCD 18 BCD 14 ABD 19 ABCDE 25

第六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道,每道1分)

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2、腐朽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革命性 的变革,因为: A、 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企盼 B人们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B、 先进 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生产方式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C、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D、 国家政权成了上层建筑的核心 D、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9、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的是:

一 A、 生产力 4、经济基础是指: B、 生产关系 A、 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 C、 上层建筑 B、 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D、 科学技术

和 10、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 C、 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总和 B、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D、 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各方面的总和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5、上层建筑是指: 1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A、 社会经济制度 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郎基诸位公民更危险B、 社会的科学技术 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态 定作用 D、 社会的生产关系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6、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险” A、 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B、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C、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D、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A、 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的 A、 政治法律思想 B、 自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B、 道德观念 C、 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C、 宗教信仰 D、 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 国家政权 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8、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是: 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A、 某些社会发展的共有规律 A、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 B、 只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规律

26

C、 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1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决定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相适

C、 它是否反映统治经济的利益

D、 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5、社会基本矛盾是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1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关系 B、 思想关系 C、 生产关系 D、 法律关系

1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暴力统治

的结果

B、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所有制的结果 C、 产品分配不公的结果

D、 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

19、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个: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文化范畴 D、 社会意识范畴 20、阶级的实质是: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 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 阶级压迫的工具

2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 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 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 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 D、 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思想 22、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 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阶级的社会分工不同 23、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 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

2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 建立革命政党 B、 夺取国家政权 C、 创立革命理论 D、 发展社会生产力

25、社会革命的根源是: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任务组织的暴动 C、 阶级斗争

D、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激化 26、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

B、 就是推翻旧统治阶级的政权

C、 不改变社会制度,只对社会的某些体制

进行改善和革新

D、 推翻原社会的一切成果

27、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A、 政治革命 B、 思想革命 C、 技术革命 D、 文化革命

28、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通过改革

A、 改变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B、 根本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 C、 同一切传统观点彻底决裂 D、 根本变革社会经济制度

27

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3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是

A、 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 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

二、多项选择题(20道,每道1分)

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

A、 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 B、 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C、 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 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 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

规模和速度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表现是:

A、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 C、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

向只能其影响作用

D、 生产关系不能长久第落后于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E、 不能人为地、随意地改变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 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

根源的一把钥匙

B、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的理论基础

C、 运用这一规律才能深刻认识我国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D、 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

制的理论依据

E、 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理

论依据

4、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关系是: A、 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志,技

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划分标准

B、 马克思曾经将二者统一起来用以说明社

会形态的更替

C、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

的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

D、 社会形态受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它与技

术社会形态不完全一致

E、 有什么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技术社会形

态,二者完全等同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A、 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 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

发展

D、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E、 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

能产生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 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 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C、 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D、 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 E、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

关系

E、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

28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

最终原因

B、 一种物质生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

条件

C、 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得到

充分发展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 任何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的

社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

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这并不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

A、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仍然根源于

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

B、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经确立,就

必须着手建立、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经济基础

C、 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知识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部分内容

D、 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有在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形成以后,才能逐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E、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在社会主义阶段,上层建筑的作用大于经济基础 10、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有:

A、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成熟、不完善的

部分与经济基础是不相适合的

B、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总是会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产生新的矛盾

C、 旧社会的上层建筑残余与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也存在着矛盾

D、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始终是对抗性的

E、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11、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 共同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决定着

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有更为根

本的性质,它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形态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

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D、 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相等的 E、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得以解决,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才会得以解决 12、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这段话说明: A、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科学技术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C、 科学技术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

D、 科学技术具有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功能 E、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

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 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

种重要的动力

D、 科学技术具有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E、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的唯一力量 1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要: A、 从实际出发 B、 整体推进 C、 重点突破 D、 循序渐进

E、 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

15、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说明: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

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29

E、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的,为什么还要肥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16、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剧作者”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D、 不存在某中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E、 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的社会规律 F、 E、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自觉性19、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

的统一 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1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D、 历史是人们的思想发展史 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E、 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这段话的含义是:

觉活动 A、 人的活动受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制约 18、“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B、 历史规律服从于人们的活动 C、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D、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一致的 E、 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客观规律制约 20、群众路线是指: A、 一切为了群众 B、 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 D、 到群众中去 E、 统一战线

三、辨析题(6道,每道5分)

1、只有多样化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合不平衡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人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科技革命决定社会革命。

5、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

30

四、论述题(2道,每道10分)

1、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说明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 2、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 A 16 B 2 D 17 C 3 A 18 B 4 D 19 A 5 C 20 C 6 B 21 A 7 D 22 C 8 C 23 C 9 B 24 B 10 C 25 D 11 D 26 C 12 C 27 A 13 A 28 A 14 D 29 B 15 B 30 D

二、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 6 AE ABDE 2 7 ABDE ABCDE 3 8 ABCD ABD 4 9 ABCD ABCD 5 CD 10 ABCE 15 BCE 20 ABCD 11 ABC 16 ABCDE 12 ABC 17 ABE 13 ACD 18 AB 14 ABCDE 19 ACD 第七章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程度

D.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平衡

3.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心理是( ) A.集体心理 B.民族心理 C.阶级心理 D.阶层心理 4.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B )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 D.宗教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1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6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7.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D.社会主义意识与共产主义意识

8.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之所以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体系,是因为它们( )

A.大多直接同生产力联系 B.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C.反映的是并不属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 D.都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9.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 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10.群体意识是(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群体实践的产物 C.个体意识的总汇 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 1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 )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二、 多项选择题

1.自然科学是( )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B.对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反映 C.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D.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 E.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

32

2.教育( ) A.从本质上说属于上层建筑 B.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 C.可以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方面的人才 D.可以向社会输送各方面的管理人才 E.是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因素

3.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联系表现在( ) A.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基础

B.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和升华 C.思想体系可以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D.思想体系形式可以归结为社会心理

E.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都是系统的,自觉建立起来的 4.思想体系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 ) A.是对社会存在较为间接的反映 B.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C.不依赖于社会心理

D.是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 E.是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

A.社会意识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它具有( ) A.抽象性、不变性 B.历史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 E.超历史性

7.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 A.相互渗透 B.相互依赖 C.相互作用 D.绝对统一 E.相互转化

8.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 ) A.是社会生活中低级的、错误的意识

B.是直接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不系统、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 C.表现为感情、风格、习惯、成见自发倾向和信念等等 D.是纯粹感性形式的意识不包括任何理性因素 E.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消极的、惰性的力理 9.政治法律思想是( )

A.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形式 B.在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形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C.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D.较间接、较曲折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E.社会的政治和法律设施的总和

10.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差别性在于( ) A.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低水平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简单的

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33

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表现为理论体系

11.在同一社会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意识,因为个人意识( ) A.有绝对的独立性 B.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C.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的反映 D.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 E.不受社会意识的影响

12.社会意识按其层次高低可划分为( )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形式

C.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 E.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发生变化的 B.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而预见未来

C.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 D.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E.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

14.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因为( ) A.它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 B.它体现着一个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C.它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重要影响

D.它既属于社会意识,又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E.它是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变化的根源

参 考 答 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14: D A C B C C B B C B D A B C 二、 多项选择题

1——7: ABCDE ABCDE ABC ABD ABCDE BCD ABCE 8——14: BC BC CE BC AB ABCDE ABC

第八章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进步的含义指( )

A.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B.社会阶级的消灭

C.社会成员的和谐一致 D.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改善 2.社会历史的进步( )

A.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说 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仅仅是量的增长 D.是周而复始的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直线式的不停顿的进步 B.几种状态的不断循环 C.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D.在曲折中前进或上升 4.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34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5.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7.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8.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9.人的本质在于(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10.人的本质在于他的( )

A.生物性 B.社会性 C.自然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11.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12.人和人类( )

A.只有纯自然生物属性 B.只有纯社会属性

C.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13.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看他职务大小 B.看他社会地位高低 C.看他向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多少 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14.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看法 15.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16.人在价值关系中( )

A.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 B.只能作为价值客体 C.只能作为价值主体 D.只具有要求满足自身需要的特性 17.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35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8.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19.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20.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 )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21.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2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而复式的循环 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23.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2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 A.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25.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26.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 )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27.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特点是( )

A.重视人的个性解放 B.尊重人的生存价值

C.提倡人们互敬互爱 D.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的本质 28.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A.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B.是阶级消灭后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 C.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D.它们之间有一条绝对的鸿沟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理论( )

A.由于历史的、阶级的、世界观的局限,带有空想性质 B.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人的本质 C.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杰出统治者身上

D.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现成的理论基础 E.不可能解决改造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任务 2.社会进步的道路是( )

A.笔直前进的 B.直线上升的 C.曲折前进的

36

D.有急有缓的 E.稳步前进 3.社会进步( )

A.其基本趋势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表现 B.其最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

D.其最高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E.是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4.社会进步体现在( )

A.物质生产的进步 B.精神生产的进步 C.物质生活的改善 D.精神生活的充实 E.社会形态的更替 5.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

A.社会基本矛盾 B.民主制度的建立 C.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D.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 E.社会的辩证否定,即“扬弃” 6.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

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7.社会历史的发展( )

A.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 B.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 C.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

D.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E.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 8.衡量社会进步( )

A.其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应该是综合的

B.其标准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 C.其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只以经济发展程度为标准 E.不能忽视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一标准 9.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缺陷在于( ) 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在于( ) A.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 C.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认为人的本质是指共同的人性

E.认为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 11.人的本质( )

A.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是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

C.在于人有理性思维 D.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E.在于人有道德和理想

1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 ) A.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37

D.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1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 A.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 B.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C.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即先天就有的 D.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E.看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在于( )

A.离开社会关系来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没有共同的人性 C.认为人性是可变的 D.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E.把人性看成人的阶级性

15.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括人生观 16.人的价值( )

A.只看对社会的索取多少 B.只看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C.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是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E.是消耗和创造的统一

17.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于( )

A.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 C.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D.二者也有不一致、相矛盾的一面 E.二者之间始终存在于绝对的对立之中

18.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 ) A.个人对社会的索取 B.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C.个人对社会的占有 D.个人的社会价值 E.个人的自我价值

19.人的自我价值是指( ) A.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

B.社会应用提供保证个人的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 C.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关系

D.个人对社会的索取 E.个人对社会的占有 20.人的价值的实现( )

A.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 B.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C.是通过人的“自我设计” D.是与自身主观条件无关的 E.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1.人的价值大小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在于( ) A.有一定的关系 B.没有任何关系

C.一般地说,所任职务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应当越大 D.从事普通工作的人,社会价值必然小

E.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22.必然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泛指客观必然性

38

B.指人们从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的社会状态 C.指人们的活动和行为受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D.指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E.实质上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23.人类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 )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支配 C.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D.完全摆脱劳动 E.各方面都获得绝对自由

24.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于( )

A.二者是基本相同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 D.自由是从必然转化来的 E.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 ) 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B.在阶级社会里,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26.人类解放的含义是指( )

A.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B.实现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实现共产主义 E.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27.人类解放的实现( )

A.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 B.指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C.指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D.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统治关系 E.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

28.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 )

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 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形态 29.共产主义是( )

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人们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C.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伟大实践 D.渺茫的幻想 E.被压迫者合乎理性和正义的热情追求 3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人的发展最思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E.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31.围绕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历来存在的三种观点分别是( ) A.循环论 B.倒退论 C.永恒不变论 D.最终毁灭论 E.社会进步论

32.历史前进的车轮终究是不能倒转的,这是因为( ) A.历史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 B.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39

C.社会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D.社会的发展是不容许有停滞和倒退的 E.历史进步是符合人民的心愿的

33.共产主义是基本特征是(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一切阶级以抗和阶级差别 C.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E.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4.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是( ) A.人的解放程度受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的制约 B.人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的程度 C.人的解放不受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影响其性质 E.人的解放意味着人类摆脱一切束缚

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项选择题:

1——10: A B D A D A D B D B 11——20: D C D B D A A D C B 21——28: B A A D C A D C

一、多项选择题:

1——10 ABCE CD ABCE ABCDE ACDE ABD ACD ABCE ABDE ABCE 11——20 AD ACDE ABCDE AD ABCDE CDE ABCD DE ABC BE

21——34 ACE CDE AC CDE ABC ACD ACDE ABCD ABC ABCDE

ABE AB ABDE A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