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铜及其化合物推断题综合含答案(1)
一、铜及其化合物
2H2O的热稳定性,进行如下操作: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探究热CuCl2·
上述所列物质都是纯净物,请回答:
(1)气流C的结构式______,白色固体的化学式________。
(2)已知Y的摩尔质量为233 g·mol-1,完成CuCl2·2H2O缓慢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H2O)【答案】H-Cl CuCl 2(CuCl2·【解析】 【分析】
(1)气流C是保护气,用以抑制盐的水解,通常为该盐对应的酸;白色固体为无水盐分解产物;
(2)在无保护气条件下,盐受热水解,可能得到碱式盐,可能水解产生相应的碱,根据物质的摩尔质量确定Y的组成,Y加热得到黑色固体是CuO,根据Y的成分可确定其分解反应方程式。 【详解】
(1) CuCl2是强酸弱碱盐,由于产生该盐的酸为挥发性的HCl,所以给盐的结晶水合物CuCl2·2H2O加热时,为抑制其水解,要在HCl气流中进行,所以C是HCl,目的是作保护气,抑制加热过程CuCl2可能的水解。该物质是共价化合物,H原子、Cl原子之间通过一个2H2O的物质的共用电子对结合,所以HCl的结构式是H-Cl,X是CuCl2。由于3.42 g CuCl2·
2H2O)=3.42 g÷171 g/mol=0.02 mol,当高于300℃加热,CuCl2分解,产生的白量为n(CuCl2·
色固体中含有Cu 0.02 mol,质量为0.02×64 g/mol=1.28 g<1.99 g,说明含有Cl原子,其物质的量为(1.99 g-1.18 g)÷35.5 g/mol=0.02 mol,则白色固体中Cu、Cl个数比是1:1,所以白色固体的化学式为CuCl,Z为Cl2;
(2)3.42 g CuCl2·2H2O的物质的量为n(CuCl2·2H2O)=3.42 g÷171 g/mol=0.02 mol,在没有HCl保2H2O会发生水解,可能生成碱式盐Cu2(OH)2Cl2也可能生成相应的碱护气作用下加热CuCl2·
Cu(OH)2,Cu2(OH)2Cl2摩尔质量是233 g/mol,3.42 gCuCl2·2H2O反应产生0.01 mol
Cu2(OH)2Cl2,质量是2.33 g,正好吻合,说明Y是Cu2(OH)2Cl2;若反应产生Cu(OH)2,其摩尔质量是98 g/mol,与题干不符合,故Y为碱式盐Cu2(OH)2Cl2,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CuCl2·2H2O缓慢加热的反应方程式为2(CuCl2·2H2O)Cu2(OH)2Cl2【点睛】
本题考查了易挥发性的结晶水合物受热分解产物的判断。这类盐在受热分解时,发生的分
CuO+2HCl↑。
Cu2(OH)2Cl2+2HCl↑+2H2O;
Cu2(OH)2Cl2在200℃条件下加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CuO和HCl,反应方程式为
Cu2(OH)2Cl2+2HCl↑+2H2O
解反应有两种类型。在有保护气时,会失去全部结晶水,生成无水盐,温度升高,无水盐进一步分解;在无保护气时,会转化为碱式盐或相应的碱,继续升高温度,将进一步分解,最终转化为金属氧化物。一定要掌握外界条件对物质分解反应的影响。
2.有A、B、C、D四种常见的金属单质,A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位列第6,A的密度为0.97 g/cm3;B为紫红色固体,锈蚀时变为绿色;C在空气中加热融化但不滴落;D在氧气燃烧,火星四射。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写出对应化学式:
(1)A在室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______,D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的氧化物为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A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 ②B长期置于空气中变成绿色物质_________。
(3)将5 g钠铝合金投入200 mL的水中,固体完全溶解,产生4.48 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经过分析得出钠铝合金中两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假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Na2O Fe2O3 2Na+O2 mol/L 【解析】 【分析】
根据A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位列第6,密度为0.97 g/cm3,可推知A是Na;B为紫红色固体,锈蚀时变为绿色,故B是Cu;C在空气中加热熔化但不滴落,故C是Al;D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则D是Fe。 【详解】
(1)A为Na,在室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D为Fe,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的氧化物为Fe2O3;
(2)①Na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为2Na+O2
Na2O2
②Cu长期置于空气中变成绿色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CO2+H2O=Cu2(OH)2CO3 (3)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应该是NaAlO2,根据原子守恒可知钠铝合金中两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质量可得二者物质的量均是0.1mol,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AlO2)=
Na2O2 2Cu+O2+CO2+H2O=Cu2(OH)2CO3 1:1 0.5
0.1mol?0.5mol?L?1。 0.2L
3.氯化亚铜(Cu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它不溶于H2SO4、HNO3 和醇,微溶于水,可溶于浓盐酸和氨水,在潮湿空气中易水解氧化成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2(OH)4-nCln],n随着环境酸度的改变而改变。以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量CuO)为原料,采用硝酸铵氧化分解技术生产CuCl的工艺过程如图:
(1)还原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室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往往采用抽滤的操作(如图)。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有关抽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抽滤完毕,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胶管,再关闭水龙头,最后将滤液从吸滤瓶上口倒出
B.在布氏漏斗中放入滤纸后,直接用倾析法转移溶液和沉淀,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C.在抽滤装置中洗涤晶体时,为减少晶体溶解损失,应使洗涤剂快速通过滤纸 D.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或颗粒太小的沉淀
(3)操作1为马上再洗涤,然后在真空干燥机内于70℃干燥2h,冷却、密封包装。其中最合理的洗涤试剂__________
A.浓盐酸 B.浓氨水 C.无水乙醇 D.水+乙醇 真空干燥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随着pH减小,Cu2(OH)4-nCln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吸滤瓶 AD C 防止CuCl在潮湿空气中水解、氧化 C 【解析】 【分析】
海绵铜加入硫酸和硝酸铵溶解得到溶液主要是硫酸铜,硫酸铵等,加入亚硫酸铵还原硫酸铜、加入氯化铵氯化发生反应2CuSO4+(NH4)2SO3+2NH4Cl+H2O=2CuCl↓+2(NH4)2SO4+H2SO4,过滤得到固体为CuCl,滤液主要是硫酸铵和硫酸,然后利用题干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及要求分析解答。 【详解】
(1)向含有Cu2+的溶液中加入酱油还原作用的(NH4)2SO3、NH4Cl,发生还原,产生CuCl沉淀,同时产生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2)根据仪器A的结构可知该仪器名称是吸滤瓶;
A.抽滤完毕,应先拆下连接抽气泵和吸滤瓶的橡胶管,再关闭水龙头,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最后将滤液从吸滤瓶上口倒出,A正确;
B.在布氏漏斗中放入滤纸后,用玻璃棒引流移溶液和沉淀,再打开水龙头抽滤,B错误; C.在抽滤装置中洗涤晶体时,应将洗涤剂缓慢通过滤纸,让洗涤剂和晶体充分接触,C错误;
D.颗粒太小的沉淀易在滤纸上形成一层致密的沉淀,溶液不易透过,所以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胶状或颗粒太小的沉淀,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D;
(3)操作1为马上再洗涤,目的是为了洗去表面的杂质,为快速干燥,要用酒精洗涤,然后在真空干燥机内于70℃干燥2h,冷却、密封包装,故合理选项是C; 真空干燥的目的防止CuCl在潮湿空气中水解氧化;
(4)随着平pH值减小,[Cu2(OH)4-nCln]中4-n减小,n增大,则铜的含量减小,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把握物质的性质、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关键,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实验能力。
4.为了降低电子垃圾对环境构成的影响,将一批废弃的线路板简单处理后,得到含70%Cu、25%Al、4%Fe及少量Au、Pt等金属的混合物,并设计出如下制备硫酸铜和硫酸铝晶体的路线:
(1)第①步Cu与混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得到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
(2)第②步中加入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使用H2O2的优点是_________;调溶液pH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H2O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第③步由滤液2得到CuSO4·
18H2O ,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4)由滤渣2制取Al2(SO4)3·
上述三种方案中,_______方案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从原子利用率角度考虑,_______方案更合理。
5H2O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取20.00 mL,消(5)用滴定法测定CuSO4·
L-1EDTA(H2Y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溶液b 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
mL。滴定反应如下:Cu2++ H2Y2-→ CuY2-+ 2H+。写出计算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ω= 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