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资料整理 下载本文

2、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和(或)某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变动趋势,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况,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第六节 分析性研究之病例对照研究 概述:

为最常用的分析流行病学方法之一,是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以队列研究基本理论为基础,但又极大地简化了施设过程。从果求因,按有无疾病分组,初步验证因果关系。 1、原理 ? ? ? ?

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 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

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 危险因素暴露史

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2、病例对照研究特点

属于回顾性研究、由果求因研究(纵向、回顾性)、观察法(无干预措施)、设立了对照、不能验证病因(仅推测关联)。

3、研究种类:病例与对照不匹配以及病例与对照匹配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简便易行):从设计所规定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对照组人数≥病例组人数;选择对照没有特殊规定。 2)病例与对照匹配 :

匹配/配 比: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相同的一种限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匹配目的:提高研究效率和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分类:

频数匹配(又称成组匹配):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如男女各半) 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匹配法注意事项

慎重选择匹配因素(混杂因素) 可疑病因不作为匹配因素 比例一般为1:1,最多不超过1:4 避免匹配过度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步骤

1、提出假设 :根据以往疾病分布的记录或现况调查得到的结果,结合文献资料,提出病因假设 2、制定研究计划 ? ? ? ? ?

选择病例与对照比较的方法:用匹配或成组比较法,或两者同时使用 如用匹配法,需确定病例与对照的比例及匹配条件 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方法,病例的诊断方法 样本大小的估计

根据病因假设与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确定调查因素的种类,数量及其检测方法,并考虑调查因素中的混杂因素 3、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注意:病例和对照选择注意事项,对照的选择是整个研究的关键之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首先要看对照的选择是否合理。

1)病例与对照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性 、可比性。通过抽样和匹配进行选择。 2)病例的选择:诊断可靠 使用金标准;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病例选择来源:总体人群中全部病例或总体随机样本人群中全部;医院住院或门诊的病例

3)对照选择: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就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4、样本量估计 5、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6、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 ?

均衡性检验

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 1:1配对资料的分析

(1)均衡性检验

检验两组在研究因素以外其它主要特征有否可比性

两组间非研究因素均衡可比,才能认为两组暴露率差异与发病有关 均衡性检验,应把两组的这些特征逐一加以比较,必要时作显著性检验 (2)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

χ2检验:是检验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有否统计学联系

当卡方检验提示暴露与被研究疾病有联系,但联系强度如何,要计算OR OR(odds ratio) 优势比 可计算与可信限的估计及意义

定义: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与RR(relative risk, risk ratio)一样,优势比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3)1:1配对资料的分析:匹配资料是由病例与对照结合成对子,分析结果时不应把对子拆开分析。 第七节分析性研究之队列研究

一、定义:队列研究 :是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又称群组研究、定群研究、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随访研究。目的: 验证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二、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2、设立对照;3、观察方向由“因”至“果”;4、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原理:先确定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合非暴露组,高剂量组合低剂量组等,然后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和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情况),比较各组结局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和结局的关系。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在选择时必须是没有出现,但有可能出现所研究结局的人群,两组有可比性。 四、几个基本概念

1、暴露——指接触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如接触过某种特殊物质或具备性别、年龄或职业的某种特征等。 一般应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除了暴露水平以外,还应考虑暴露的时间,以估计累积暴露剂量。同时还要考虑暴露方式。

2、暴露因素——与危险因素、流行因素一样泛指能影响人群发病率变动、疾病结局的研究因素。 3、队列——泛指暴露于某事物或因素、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即研究中通常所称的队列。 五、队列研究种类及介绍 (一)前瞻性队列研究

观察的起点在现在,追踪一个时期,观察并记录在这个期间内研究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情况(观察结局),计算两个群组在该观察期间该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进行比较,如果两组存在差别,可认为该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存在联系。

(二)历史性队列研究

观察的起点在过去某一时段,调查分析从过去某一时段到现在按两个群组研究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进行比较。

(三)双向性研究 六、队列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1、研究因素的确定

2、结局变量(结果变量)的确定

是指观察人群中出现的预期的结果事件,如发生了研究疾病或因研究疾病而死亡。 3、研究对象的选择 4、样本量的估计 5、资料的收集

资料收集 (一)暴露资料的收集

1.确定暴露标准;2.开始接触暴露的时间;3.暴露程度。资料中的指标应尽量客观,定量或半定量。获取资料的方式基本上是常规记录和专门调查。一般有下列四种: 1、查阅记录或档案(病历)

2、询问调查:访问研究对象或其它能够提供信息的人 3、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4、环境调查与检测

(二)一般人群特征资料收集:

基线资料一般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经济状况等个人状况,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家族疾病史等。 (三)结局资料的收集

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结局就是研究对象个体出现的结果,即是否发生患病或死亡。它与观察期的终止不是一个概念。

随访对象与方法

随访内容:一般与获取的基线资料内容一致,但此处收集的重点是结局变量。对暴露组和对照组应采取相同的随访方法,且在整个随访过程中,随访方法应保持不变。 观察终点

观察终点(end-point)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观察的终止时间:观察终止时间是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 样本含量的估计 1、非暴露组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差。

3、显著性水平α值 观察期间发病人数累积发病率=?k观察开始时队列人数4、检验效能(power)又称把握度(1-β) 七、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适用于观察期间人群比较稳定,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固定地维持观察时)

2、发病密度(将变动的人群转变为人时数代替人数来计算,此种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适用于暴露人

口不稳定,人群产生较大的变动时) ID=观察时发病人数/观察人年

暴露人年的计算: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计算方法有下列两种。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二)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计算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又称危险比,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人群相对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危险性的大小。 暴露组的发病率 Ie=a/N1 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I0=c/N0 相对危险度 RR=Ie/I0=(a/N1)/(c/N0)

RR>1说明存在“正”的暴露-疾病联系,及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RR<1说明存在“负”的暴露-疾病联系,及暴露因素不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RR=1说明暴露-疾病无联系,及暴露因素不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2)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

又称率差,完全由于某因素所致之危险度称之。 AR=Ie-Iu=a/N1-c/N0 AR=Iu(RR-1)

(3)特异危险度百分比:暴露人群的发病和死亡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由暴露因素所引起 AR%=[(Ie-Iu)/Ie]

100%

(4)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P) PAR=It-Iu; 测量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率或死亡率 It为全人群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 Iu为非暴露人群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 PARP=[(It-Iu)/It]

100%

测量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八、队列研究常见偏倚及控制

1、选择偏倚:有人拒绝参加;有些人的档案丢失了或记录不全;研究对象由志愿者组成,他们往往或是较健康的或是有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早期病人,在研究开始时未能发现等,后者又可称为错误分类偏倚 2、失访偏倚:这是队列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偏倚。失访从本质上是破坏了原有样本的代表性,因而实质上属于选择偏倚。一项研究的失访率最好不超过10%。

3、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倚又称为错分偏倚。 偏倚的控制 ? ? ? 严格按规定选择研究对象 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比较项目 观察起点 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 以暴露为起点(从因到果) 病例对照研究 以疾病为起点(从果到因) 提出假设 一果多因 少(罕见病) 提供病因线索 相对省时、省钱 回忆误差的影响 提高设计水平,做好质量控制 研究目的 验证假设 ? 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研究因素的特点 一因多果 总结 适用研究的疾病 分析指标的效能 常见病 估计因果联系及联系的强度 使用相对危险度(RR),直接用比值比(OR)估计相对危险度(RR), 人力、物力、时间 费时、费钱 产生的偏倚 失访过多常能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