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练习一 下载本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5.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五、举例说明格律诗的几种对仗形式: 1.工对与宽对 2.流水对 3.借对 4.句中对

六、分析李商隐诗句“永忆江湖归白发”的语法关系,并简述近体诗在句法上的特点。

B.[词 律]

一、填空:

1.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当初称为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配乐可唱的乐府诗,也称_______,因与古乐府相对,故称_______(或称______乐府),词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别称。

2.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称为_______,并且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_________。

3.前人依据字数可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从分段来看,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____,又叫____。

4.通行的词谱有清人万树著的《_______》、王奕清编纂的《_______》。清人戈载的《_____》把词韵分成_____部。

5.词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不同之处在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二、名词解释:

词谱 一字豆 扇面对 三、词的平仄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何不同?

四、查出下列各词的韵脚及其韵部,说明用韵的特点。

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关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5.西江月(苏轼)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附 参考答案

一 工 具 书

[练习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许慎,说文解字,540,9353,1163。 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经部·小学类。 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

经传释词,助字辨略,词诠,古书虚字集释。 经籍籑诂,故训汇纂。 释名。

方言,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汇校。 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练习二]

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将9353个篆文归纳为540部,据形系联,始一终亥,“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每个篆文下先说字义,次说字形,有时还引经典以证字义,或附列籀文、古文字体并加以解释。《说文》是今人研究古文字的桥梁,是必读的参考书;同时《说文》对于阅读古书也有重要的作用。要想知道某字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最直捷的办法便是查阅《说文》。《说文》的解形释义绝大部分是正确可信的,至今仍有价值。当然,由于许慎受所见材料的局限,有时据已讹之形误释本义。今天有了大量的出土古文字资料,可以订正《说文》。在这方面不能苛求古人。 二、1.注音方法:(1)反切法。如直由切、陈留切。(2)直音法。如音俦。(3)叶音法,如叶音除。2.释义体例: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义项一、二都有引文,有前人注释;义项三有引文,无旧注。以“筹”字为例。筹:《广韵》:直由切。《集韵》《韵会》:陈留切。并音俦。筹,算也。《仪礼·乡射礼》“箭筹八十”注:筹,算也。 又壶矢。《礼·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注:筹,矢也。 又筹策。《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之中。 又《集韵》徒刀切,音陶。扬子《方言》:戴也。 又叶音除。蔡洪《围棋赋》:摅妙思,奋元筹,饰服色,玩騂驹。 三、《辞源》《辞海》是查检古代词语和典故的重要资料。《辞海》是综合性辞书。《辞源》则是专为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所遇到的关于词语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问题。二书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采用部首排列法。每字下先释单字字义,再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复音词或词组收在该词语典故的第一个字下面,按字数多少和第二三字的笔画数目分列先后。 四、《汉语大字典》偏重于字,《汉语大词典》偏重于词,各有分工,两者是互补的。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字数

最多的一部字典,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一般的汉字都可以查到。凡见于《说文》的字,均首引《说文》的说解,必要时还引用后人对《说文》的注解,使读者对一个字的形音义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后起字除外)。这是第一次对汉字字形的演变历史作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前人所没有作过的一项工作。字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汉语读音(用汉语拼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异音异义分别标注读音。义项齐全,字义划分和排列合理,释义准确,引用书证贴切可靠,而且注意时代性。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十二卷,五千馀万字。共收词目约37万条,是迄今收词最多的汉语语文词典。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这个方针体现在收列词目、确立义项、引用书证等各个方面。义项划分和排列妥当,释义准确,书证贴切可靠,科学性强。 五、按部首排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按音序排列:《广韵》《集韵》(声调、韵母、声母顺序);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韵母、声调,声母)。 按义类排列:《尔雅》(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九类),魏张揖《广雅》(分类仿《尔雅》)等。 六、《日知录》,顾炎武著。其写作过程是“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三十二卷,有条目1019条。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考据精辟,文辞博辨,具有丰富的经世思想。顾氏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其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

二 文 字

[练习一]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六、1.从虫唯声; 2.从土声;3.从攴丙声;4.从其声; 5.从彡攸声;6.从禾顷声;7.从艸刑声; 8.从虫弘声; 9.从辵土声;10.从旨尚声;11.从页是声;12.从耳门声;13.从网干声;14.从心及声;15.从米且声;16.从艸从日屯声 17.从戈则声;18.从贝朿声;19.从寸之声;20.从巾父声。 七、略

八、按以下格式做题:(1)豆:象形,像高脚酒杯之形,本是古代宗庙里的祭器,即礼器;(2)所:形声,从斤户声,本义是锯木声; (3)承:从手从廾从卩,廾,是双手,卩,是人形的变体;(4)額:从页客声;(5)心:象形;(6)息:从心从自;(7)頗:从页皮声;(8)肯:从肉从省;(9)胡:从肉古声;(10)兵:从廾持斤;(11)交:象形;(12)醜:从鬼酉声;(13)暴:从日从出从廾从米;(14)陽:从阜昜声;(15)除:从阜余声;(16)光:从火在人上;(17)旨:从甘匕声或从甘从匕;(18)信:从人从言;(19)亦:指事;(20)見:从儿从目;(21)聖:从耳呈声;(22)膏:从肉高声;(23)叔:从又尗声;(24)歸:从妇省从止声;(25)夫:指事;(26)字:从子从宀,子亦声;(27)鄙:从邑啚声;(28)原:从泉出厂下;(29)郎:从邑良声;(30)析:从斤从木;(31)眉:象形;(32)碧:从玉从石,白亦声;(33)它:象形;(34)羔:从羊从火;(35)秋:从禾,省声;(36)恬:从心,甜省声;(37)防:从方声;(38)解:从刀从牛角;(39)武:从戈从止;(40)敗:从攴从贝;(41)集:从隹从木;(42)益:从水在皿上会意;(43)朱:指事;(44)大:象形;(45)母:象形;(46)習:从羽从白;(47)卒:象形;(48)弃:从廾从,象逆子之形;棄:从廾从从;(49)降:从夅声;(50)夜:从夕亦省声;(51)逐:从辵从豕;(51)封:从树之形从土从寸;(53)糞:从廾从从釆;(54)甜:从舌从甘;(55)表:从衣从毛;(56)莫:从日从茻;(57)疫:从疒役省声;(58)吕:象形;(59)队:从从倒人;(60)理:从玉里声;(61)在:从土才声;(62)前:从止从舟;(63)雨:象形;(64)姐:从女且声;(65)甘:指事;(66)讓:从言襄声;(67)來:象形;(68)利:从禾从刀;(69)之:从止从一;(70)佞:从女信省或从女仁声;(71)宅:从宀乇声;(72)亭:从高省丁声;(73)寒:从人从宀从茻从仌;(74)迪:从辵由声;(75)及:从又从人;(76)訪:从言方声;(77)止:象形;(78)特:从牛寺声;(79)卽:从皀从卪;(80)戍:象形;(81)列:从刀声;(82)行:象形;(83)綱:从糸岡声;(84)果:象形。

[练习二]

一、略

二、1.擒 2.避 3.彩 4.债、返 5.悦 6.悌 7.燃 8.腰 9.娶、讣 10.曝 三、略 四、略

五、1.蚤一早 2.归一馈 时一伺 3.需一懦 4.生一性5.辩一辨 6.逝一誓 7.厝一措 8.公一功 9.更一经 10.矜一鳏 11.务一侮 12.调一朝13.情—诚 14.方一横 15.财一才 16.倍—背 17.无一毋 18.许—所 19.麋一眉 20.要一邀

[练习三]

一、1.古今字:某多义字的几个义项中,有一个意义后世用另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多义字就是“古字”,后世所用的另一个字就是“今字”,而在这一个意义上它们又形成一对“古今字”。例如:“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下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2.亦声字:指会意兼形声字。也就是会意字的某一个构件在表义的同时兼表读音。例如:“娶”,其中“取”既表示取妇之义,又表示“娶”读如“取”。

3.六书:指古人归纳的六种汉字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次对“六书”的含义作了解释,并举了例字。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后世六书说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不科学。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至于转注,文字学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很难作出定论。

4.重文:一般认为,重文就是异体字,即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人谓之重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先提出“重文”这一概念。他把列于《说文解字》正篆释义之下的与正篆写法不同的或体、俗字、古文、籀文、奇字等都称作重文。 5.《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他们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6.隶变:指汉字形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变的特点是把篆书圆润弯曲的笔画变为隶书方折波磔的笔画,把篆书的形象表义形态变为点画符号形态。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质变,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转变为今文字阶段。

7.讹变:所谓讹变,指的是某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用者把本来有构字理据的结构或构件偏旁误写成了与之相似而与字义没有联系的结构或构件偏旁,从而使汉字的形体结构丧失或脱离了形义联系的一种错误现象。

8.战国文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包括这一期的金文、玺印文、货币文、陶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字等。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统于东周王室,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主要指韩、赵、魏、齐、楚、燕六国文字,“秦系文字”指秦国使用的文字。战国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9.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一般习惯称秦统一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秦系文字上承西周文字,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10.今隶: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汉隶的结构和秦隶相同,只是笔画形态略有不同,有波势和挑法,以示区别。此外,后人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楷书为“今隶”。 11.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不同,所形成的字形也不同。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005,78页)。

二、1.安(会意)2.车(象形)3.下(指事)4.禾(象形)5.朝(会意)6.犬(象形)7.春(形声)8.雉(形声或会意)9.臣(象形)10.自(象形)11.宝(会意)12.齿(象形)13.来(象形)14.竹(象形)15.并(会意)16.而(象形)17.初(会意)18.秉(会意)19.为(会意)20.效(形声) 三、1.(1)假借字是本无其字,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指用“六书”中的假借造成的字,即“本无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