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练习一 下载本文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兼语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 (《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鲁侯不亦善于礼乎? (《左传·昭公五年》) 13.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练习六]

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

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送者未至,於是泊舟於滸者以千數,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恶乎择?”对曰:“甚易也。但视其敝蓬折橹而破帆者,即官船也。”..........從而得之。(《郁離子·靈丘丈人》)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3.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4.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5.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三、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 1.知之者莫不稱( )仁厚。

2.曲而謂( )直,直而謂( )曲,惑矣。 3.孤( )有孔明,猶魚( )有水也。

4.我聞( )於吾友,吾友嘗業是,知( )甚審。 5.物無大小,必有( )性;事無巨細,必有( )理。 6.( )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7.遂散六國之縱,使( )西面事秦。 8.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唯聖人乎? 9.君子( )愛人也以德,細人( )愛人也以姑息。 10.子( )勉之,吾不復見子矣。 四、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1.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呂氏春秋·貴公》)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3.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說林訓》) 4.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 5.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6.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離婁下》) 7.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下》) 8.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側哉?(《墨子·尚賢中》) 9.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10.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左傳·隱公三年》) 五、判斷下列哪些是被動句,請指出並說明其所屬類型。 1.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2.或傳于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5.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6.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

[练习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制,嚴邑也,虢叔死焉。 .2.姜氏欲之,焉辟害? .

3.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4.愛共叔段,欲立之。 .5.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

6.姜氏何厭之有? .

7.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8.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9.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0.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詳。 .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2.且在邦域之中矣。 .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5.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6.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7.惟我與爾有是夫? ...8.子行三軍,則誰與? .9.無乃爾是過與? .

10.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1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1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1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14.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15.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

18.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19.為是其智弗若與? .20.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2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22.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2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4.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25.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6.或問乎曾西曰。 .27.管仲以其君霸。 .

28.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29.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

三、說明下面句中加點部分的句法特點。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於此乎言之。 ....3.齊趣下三國,不且見屠。 ....

4.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5.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 .....6.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 ....7.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 .......

五 古书注解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____________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氏传正义》是晋__________注,唐____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___注,宋____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6.《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 7.《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 8.《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 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