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练习一 下载本文

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很多,主要有引用(用典)、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等。详参教材之“古代汉语常识”第二十四。

2.用典,亦称用事或引用,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加词句的含蓄性与典雅性。《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以征今。”分为三类:①引言,即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如《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引事,即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登龙门”用东汉李膺故事。③引文,即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如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又,陈寅恪在《读哀江南赋》一文中把

用典分为“古典”和“今典”两类。

3.代称跟借代相似,即为了修辞的需要,作者常不用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与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①以性状、特征代事物。如《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代不毛之地。②以泛称代特称。如《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擅山海之富。”山海代其中所出之物。③以特称代泛称。如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代优秀的传统古诗。

4.委婉是指说话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把话说的含蓄、婉转一些,这样的语言叫做委婉语。一般是为了避免粗俗、忌讳和冒犯尊者,有时也是一种外交辞令。如《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以百岁之后代死。又如《史记·李斯列传》:“陛下富于春秋。”以富于春秋代年轻。又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会猎代交战。

5.对仗强调句型和平仄,是格律诗中常用的一个术语。详见名词解释部分。

6.刘知几认为此段记载用了“烦句”,徒费笔墨,应删去“齐伎”以下字句,改为“齐伎各以其类逆”。清人魏伯子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如刘说,简则简矣,于神情特不生动”。二人看法差异是由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起的。若是史家用笔,当以简洁为上;若求文字的生动有越,则须细致描写。

7.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汉语中的语序很可能是动词在宾语的前面。室于怒室于色即怒于室、色于室,其他如《墨子·非乐篇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野于饮食即饮食于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对偶兼用典。用杨得意和钟子期俞伯牙事。 2.引用(引言)。

3.委婉。“舅夺母志”避禁忌。

4.并提。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5.比喻。以朽木、粪土之墙喻宰予。

6.对仗。花径对蓬门,不曾对今始,缘客扫对为君开。 7.夸饰兼比喻。以梨花喻雪。

8.对偶。当窗对对镜,理对贴,云鬓对花黄。 9.双关。“题碑”双关“啼悲”。

10.并提。理解为“清清泠泠,发明耳目;愈病析酲,宁体便人”。《文选》吕延济注:能开耳目之明,安利人之身体者,乃大王之雄风。 11.借代。方寸指当时的心理状态 12.委婉兼借代。会猎代交战。 13.借代。奔代指快马。

14.倒置。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15.互文。即不以事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喜悲。 16.用典。“登龙门”用东汉李膺故事。 17.夸饰。谓河的宽度容纳不了小船。 18.引用(引事)。三闾桔颂即屈原的《桔颂》。

19.倒置。应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棲老碧梧枝。 20.借代。以三尺代三尺之剑。

21.比喻。以云霓喻君,以大旱喻民的生存状态。 22.借代。秋毫指代极小的东西。

23.引用(用典)。万里觅封侯暗用汉班超事。 24.借代。二毛代老年人和小孩。 25.借代。以丝竹和案牍代官场生活状态。

26.夸饰兼借代。以泰山指死得有价值,以鸿毛指死的没有价值。 27.借代。带甲指作战的军队。

28.并提。应理解为种、蠡无—罪,大夫种死而范蠡亡。 29.对偶。镂心对织辞,鸟迹对鱼网,中对上。

30.互文兼对偶。三秋就是九月份。时对序,维对属,九月对三秋。 31.引用(引文)。《易·复卦》: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32.对仗。春蚕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对泪,方尽对始干。 33.借代。元戎代指对方的首领。 34.借代。乞骸骨指辞官。

八 音 韵

[练习一]

一、1.上古音,周秦两汉,《诗经》。中古音,隋唐宋,《切韵》。元明清,《中原音韵》。2.守温,唐宋。3.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 二、1.《切韵》: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据考订,全书分193韵,按平上去入共分五卷。《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206韵,按声调分为五卷。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依据。 3.《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分19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4.《韵镜》:现存最早韵图之一。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声韵调系统,分开合口和等,全书把206韵分四十三图,称为四十三转。

5.字母:古代声母的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如三十六字母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6.五音和七音: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人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称为七音。

7.等呼: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根据韵头的不同,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呼,又据韵头的有无和韵腹的发音状况,各分为一二三四等。

8.韵和韵目:韵书把韵腹、韵尾及声调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类,称为一韵。韵的代表字称为韵目,是韵书里韵的标目。

9.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个韵部。

10.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成一组,不计声调,称为韵摄。《切韵指南》和《四声等子》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部归并为十六摄。

11.声类是指对韵书中反切上字的归类,韵类是指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归类。

12.入派三声是中古到近代音入声演变的规律,近代入声调消失,全浊入派入阳平,次浊入派入去声,清入派入上声。

三、广韵的编排体例:以四声为纲、韵为纬,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每卷分若干韵,每韵下分若干同音字组,即小韵,每小韵含若干韵字。每字下用小字加以注释,小韵第一个字下注有反切和小韵字数。一个字有不同的读法再注上又音。

《广韵》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部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系统的最重要依据。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

著作,可依之为桥梁,上推上古音,下证普通话语音及各地方音。 四、略

五、见教材第1053页。

六、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半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练习二]

一、从中古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规律是: 1.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字,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派四声:即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别归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阴、阳、上、去四声。

二、入声字:色 飒 落 灭 出 纳 铁 头 发 硕 博

六 七 八 十 昨 日 月

非入声字:紫 毁 骑 一 二 三 四 五 九 年

三、1.浊音清化:古今声母演变中发音方法上最重要的变化,指中古全浊声母演变成了清声母,如果是塞音或塞擦音,则平声字读送气清音,仄声字读不送气清音。 2.音和: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同类的叫“音和切”。如“刚,古郎切”。古、刚双声。 3.类隔:声母相隔,指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声母不同类。如“长,丁丈切”,“悲,府眉切”。长、丁舌上和舌头类隔,悲、府重唇和轻唇类隔。

4.膑,鼻引:反切注音。膑是被切字,鼻引是切语。鼻是反切上字;引是反切下字。

四、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反切法比较科学。反切法第—次把一个汉字音节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对待,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调。如条,徒聊切;海,呼改切。 五、zhū jiāo h?ng tuán tong h?u jiàn xiāo dōng sǐ pí d?ng xiàng rǔ zá tiān zú dàng ch?u kāng 六、1.全浊上声变去声,浊音清化规律,仄声不送气。

2.切上字是今卷舌声母,切下字是细音时,被切字要改读为洪音。3.据精组的分化规律。精组声母和细音相拼读j、q、x。

4.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浊声母平声字读阳平。 5.见系声母在细音前今读j、q、x声母。 6.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读仄声不送气。 7.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 8.平分阴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9.平分阴阳。浊声母字读阳平。

10.反切下字“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变来的去声字,反切上字“康”为清声母,被切字“苦”仍读上声。 11.类隔切,上字是轻唇下字是重唇时,被切字读重唇。

12.精组字细音前今读j、q、x。

七、陈澧研究《广韵》的方法主要是“反切系联法”。根据反切上字与被切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的关系,制定了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基本条例据“同用”、“互用”、“递用”关系考订《广韵》的声类和韵类。例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练习三]

一、1.叶音说:南北朝以后的人在读到《诗经》等上古韵文时,感觉某些韵脚字不和谐,就改读另—种音以求

押韵。这种做法,前人称为 “协句”“协韵”,朱熹称作“叶音”。

2.古无轻唇音: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清钱大昕提出。指上古唇音只有重唇音帮滂並明,而无轻唇音非敷

奉微,中古的轻唇音是后来产生的。

3.古无舌上音: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清钱大昕提出。指上古舌音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无舌上音知彻澄娘,中古的舌上音是后来产生的。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

5.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章炳麟提出。指中古娘日二母的字上古归在泥母。章炳麟于《国故论衡?上?古音

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二、1.“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认为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2.韵文、形声字、通假异文、声训、古代注音、方言、对音。

3.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太炎的娘日二母归泥说;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4.《诗经》《楚辞》等韵文的韵脚字,《说文》谐声字。丝联绳引法归纳韵脚字;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参教材1058-1061页。

5.见教材1059-1060页。 6.见教材1065页。

三、王力三十部阴入阳相配: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歌、月、元,微、物、文,缉、侵,盍、谈。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声韵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对转。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系统性。以谐声字为例,如:军、辉微文阴阳对转,乏、贬谈盍阳入对转。

四、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三归匣;5.喻四归定;6.古无轻唇音;7.古无轻唇音;8.古无舌上音;9.古无舌上音;10.娘日归泥;11.喻三归匣;12.喻四归定;13.古无轻唇音;14.喻四归定;15.喻三归匣;16.古无轻唇音;17.古无轻唇音。

[练习四]

一、破读(读破)是指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王”,名词,帝王,读平声;动词,称王,读去声。由于破读多是把原来平、上、入声读为去声,故又称为四声别义。假借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如代词“然”即借“燃烧”的“然”的形体;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又叫古音通假,如“归”借为“馈”。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和本音的意义有历史联系。 二、1.“有食”之“食”(shí)、“有衣”之“衣”(yī)为如字,“亦食”之“食”(sì)、“亦衣”之“衣”(旧读yì)为破读。

2.前一个“王”为如字(wáng),后一个为破读(wàng)。 3.前一个“学”为破读(xiào),后一个为如字(xué)。 三、“激,经历反”,反切;“南,如字,协句宜乃林反”,“南”按本音读,按叶音说则临时改读为乃林反,反映古今韵母的发展,南上古在侵部,中古在覃韵。“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唐陆德明提出的,针对的是按时音读《诗经》押韵不和谐的现象,他认为古人用韵较宽。

九 诗词格律

A.[诗 律]

[练习一]

一、1.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仿古而作的古体诗(古风)。 2.西汉武帝。音乐机构。乐府。歌辞。乐曲。创新意、写时事、未配乐的乐府作品。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 4.隋唐。

5.唐代以前。今体。近体。近体诗(今体诗)。古体诗(古风)。 6.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讲究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