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练习一 下载本文

6.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横线部分为“非某之所敢知”。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横线部分为“为之所”,双宾句:“之”是为动宾语。 9.横线部分为“视之背”,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为之辞”,双宾语句。“之”是为动宾语。 二、1.横线部分为:“焉往”。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横线部分为“祁奚之谓”。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横线部分为“突??者”。定语后置。

4.横线部分为“不我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横线部分为“感忧以”“天地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横线部分为“夫人”“谁”。前: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7.横线部分为“五”“一”“三”。表动量数词置动词前作状语。 三、1.“使”前省主语,“桓侯”承前主语者。“已”??“扁鹊”??宾语省。

2.隔句承前省。“惧”前省主语“子山”。 3.“自厚”后面省谓语“责”,蒙后省。 4.“令”后省兼语“尉”。 5.“无”后省宾语“兄弟”。承前省。 6.“楚山”前省介词“于”。 7.“赎之”后省介词“以”,“不与”前省主语“魏”,“乃”前省主语“卫”。为相邻句不同主语同时省,“左氏”后省谓语“赎之”,承前省。

8.“吾岂忧”前省掉一句话:“若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四、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楚子使屈完如师,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5.(子产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四、1.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译为“与项王相比??怎么样”?(译文略,下同)

2.何有:用于反问句,表强调,译为“在我有什么困难呢”? 3.“何??也?”表一般疑问。 4.“何以??为”,反问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 5.“今有??於此”,表假设。 6.“无乃??乎”,表推测,译为“莫非”。“恐怕 吧。” 7.“唯所?”对所字结构有强调作用。

8.“唯??是??”动词宾语前置式,有强调动宾作用。 9.“不亦??乎?”表反问。 10.“得无??乎?”“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恐怕”。“先生你说的恐怕有些荒谬吧?” 11.“唯??是”,帮助宾语前置。“除君之害,尽力而为,蒲人、狄人与我何干?” 12.“不亦??乎”,“不也(是) ??吗?”表反问语气。“鲁侯不也很知礼吗?”

13.“无乃??与(欤)?表反问,“恐怕”义。“求,这恐怕要责备你了吧?”

[练习六]

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

歸:動詞。粵:專有名詞。相國:名詞。之:第三人稱代詞。自:人稱代詞。官舟:名詞。未:否定副詞。滸:名詞。千:數詞。數:動詞。之:第三人稱代詞。不:否定副詞。識:動詞。若:動詞。多:形容詞。惡:疑問代詞。甚:程度副詞。易:形容詞。其:指示代詞。敝:形容詞。即:副詞。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 1. 都 城 過 百 雉,國 之 害 也。 偏正 動賓 偏正 主 謂

主 謂

2.虎 兕 出 於 柙,龜 玉 毀 於 櫝 中,是 誰 之 過 與? 並列 動補 並列 動補 偏正

主謂 主謂 主謂 聯合(並列) 聯合(並列)

主謂

3.齊 人 歸 女 樂,季 桓 子 受 之,三 日 不 朝。 偏正 動賓 偏正 動賓 主謂 偏正 主謂 聯合(順承) 聯合(順承)

4.當 今 之 時,萬乘之國 行仁政,民 之 悅 之,猶 解 倒 懸 也。 偏正 偏正 動賓 動賓 偏正 主謂 偏正 動賓 主謂 聯合 偏正(状中)

5.陳 良 之 徒 陳 相,與 其 弟 辛,負 耒 耜 而 自 宋 之 滕。 偏正 偏正 動賓 動賓 並列 並列 偏正 並列 並列 主謂

三、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

1.其。2.之。3.之。4.之。5.其。6.其。7.之。8其。9.之。10.其。 四、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1.“寡人將誰屬國” 疑問代詞賓語“誰”置於動詞“屬”之前。 2.“何古之法”,賓語“何古”依靠代詞“之”的幫助置於動詞“法”之前。“何禮之循”同。 3.“莫之怨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之疾也”同。 4.“戎狄之與鄰”,“戎狄”依靠“之”的幫助置於介詞“與”之前。 5.“未之學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6.“何取於水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7.“惟弈秋之為聽”,賓語“弈秋”依靠代詞“之”前置。 8.“何自”,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9.“將虢是滅”,賓語“虢”依靠代詞“是”前置。 10.“其將何辭以對”,“何辭”置於介詞“以”之前。 五、判斷下列哪些是被動句,請指出並說明其所屬類型。 1.不是被動句。2.是被動句,“為所殺”。3.是被動句,“于”字句。4.不是被動句。5.是被動句,“見”字句。6.是被動句,“見?于”。7.不是被動句。

[练习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相當於“於是”“於此”。2.焉:疑問代詞,怎麼樣。3.焉:語氣詞,相當於“呢、啊”。4.之:第三人稱代詞,他。5.之:代詞,的。6.代詞,幫助賓語前置。7.既:副詞,已經。8.及:本義為“趕上”,此為“等到、趁”。9.愛:吝惜,捨不得;如:應當。10.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難”。

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1.之:第三人稱代詞。2.之:連詞,的。3.夫:指示代詞,彼、那。4.之:指示代詞,這樣。5.之:第三人稱代詞,它們。6.與:同歟,語氣詞,嗎。7.與:連詞,和。8.與:動詞,和、偕同。9.是:指示代詞,這個。夫:語氣詞,吧。10.是:助詞,幫助賓語前置。11.是:指示代詞,這。12.是:指示代詞,這樣。13.之:連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14.之:助詞,湊足音節。兵:兵器。15.之:助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16.之:第三人稱代詞,它。衣:名詞活用動詞,穿衣。17.之:指示代詞,這個。18.之:動詞,到、前往。19.為:動詞,做。為:通“謂”,認為、以為。20.為:通“謂”, 認為、以為。21.有諸:有這件事嗎?諸,“之乎”合音。22.有司死者:死於戰亂的官員。死:為?而死。23.死:為?而死。24.直:只是。走:跑。25.喪死:安葬死者。26.斯:連詞,則、就。27.乎:介詞,相當於“于”。28.以:使。29.朝:動詞使動用法。30.去:離開。 三、說明下面句中加點部分的句法特點。

1.何辭為:疑問代詞賓語“何”置於動詞“辭”的前面。“為”是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 2.未之嘗言:否定句,代詞賓語“之”置於動詞性結構“嘗言”前,“未”是否定副詞。 3.且見屠:被動句,“見”是表被動的助詞。 4.身為禽:被動句,“為”是介詞;“身”自身。“禽”,通“擒”。 5.身被七十創:動詞謂語句,“被”是謂語動詞,意為蒙受、遭受。

6.或是之亡:用代詞“之”幫助賓語前置,賓語“是”置於動詞“亡”前。 7.是安天下之本也:判斷句,名詞謂語句。“是”代詞,這;“安天下之本”,名詞性結構,作謂語;“也”,表示判斷的語氣詞。

五 古书注解

[练习一]

一、1.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

2.集注,集解,《论语集解》。 3.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 4.汉朝人,魏晋人,唐宋人。 5.杜预,孔颖达;郭璞,邢昺。

二、1.之言;2.犹;3.貌;4.谓;5.曰;6.谓;7.读为;8.犹;9.读如;10.曰 三、1.“笺云”之前是毛传。

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 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四、1.见教材下册678-679页。

2.见教材下册680。

[练习二]

一、1.②、③;2.④;3.①、②; 4.② 二、1.善曰:“良,騠,涂。”《声类》曰:“騠, 也,切。”“晋灼曰:‘也’。“善曰:“《越绝书》曰:“者,也。”

2.民,(小,寡,古。乎?也。)用,(用,也?)徙。(用,宝,币,居,也。)舆,之;兵,之。之。食,服,居,俗。望,闻,来。(求。) 三、见教材674—676页

四、1.衍文:见教材678页。

2.如字:见教材下册1077页。 3.十三经注疏:见教材674页。 4.汇集众说而解之。 5.正义:见教材674页。

六 古书句读和今译

[练习一]

一、古人读分断句,使用“O”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中停顿的标记,称为“句读”。

二、见教材693页。

三、1.③; 2.②; 3.①; 4.③; 5.①; 6,② 四、1.“食”后不断开。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不”字属下句。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所”指代“闻”的对象。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5.应断句为“坐法黥”。未受刑以前只能称“布”、“英布”,不会称“黥布”。 6.“延”后应改用:逗号,“老”后应改用句号。“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这是不知音韵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练习二]

一、1.时,病,列。

2.入,半,岭,谷,巅。 3.曰:“市,乎?”

4.乎!也,矣,也,矣。 5.兵,将将,也。

6.前,也,吾,之;后,也,吾,之。 7.怒,检:病,斛,日;诈,之。 8.曰:“侯,服力,为城,为池,众,之。”

二、1. , , , , , 。 , ,2. , , , , , 。 , 。 三、1.世,众,蛇。作,害,之,下,氏。

2.者,株,株,死;之,兔,得,笑。

3.耕,也;织,也。足,余,争。行,用,治。 4.下,国,也。故曰:异。

5.者,水;者,窦。春,饟;秋,食。也,也。 四、略

七 修 辞

一、名词解释

1. 并提:是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如《巫山?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2. 互文:是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即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3. 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指阴晴之晴,也谐“情”,指感情之情。

4.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其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

5.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本体)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喻体)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本体、喻体都要出现。如《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6.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如《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布衣指老百姓。 7.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两两相对相互映衬的状态。一般见于格律诗中,要求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词语和句式互相对应。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

8.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所谓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