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练习一 下载本文

古代汉语练习册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2012年4月

目 录

一、工具书............................(1) 二、文字..............................(4) 三、词汇..............................(9) 四、语法.............................(22) 五、古书注解.........................(37) 六、古书句读和今译...................(41) 七、修辞.............................(48) 八、音韵.............................(51) 九、诗词格律.........................(56) 附 参考答案.........................(65) 后记 ...............................(103)

一 工 具 书

[练习一]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________编著的《______________》,共分为________部首,收_________单字,重文_________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2.《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其中提到两类词语需要研究,分别是______________的词和______________的词。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__》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______________。 6.清代高邮王氏父子的四部重要文献分别是,王念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引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检字法。

8.王引之的《______________》、刘淇的《______________》、杨树达的《______________》和今人裴学海的《________ ___》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 》;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 》。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 》。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 》,全称是《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 》。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 》、《 》、《 》、《 》、《 》、《 》、《 》、《 》、《 》、《 》、《 》、《 》、《 》。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 》,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 ___》。

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 》。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 》,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 》和《 》。

[练习二]

一、略述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 二、举例说明《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及释字体例。 三、略述《辞源》和《辞海》这两部工具书的主要性质。

四、略述《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部工具书的体例和特点。 五、分别按形、音、义三种类型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语文工具书的编排方法。 六、简述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主要内容及学术地位。

二 文 字

[练习一]

一、“六书”释义: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二、分别举出五个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并指出其本义。 三、分别举出三到五个纯指事字和加笔指事字。

四、按照要求各举五个会意字,并从古书中各举出用其本义的一个例句: 1.两体异文会意字:

2.三体或三体以上的异文会意字: 3.同文会意字:

五、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有种种不同位置,试根据要求各举十例。 1.上形下声 2.上声下形 3.左形右声 4.左声右形 5.内形外声 6.内声外形 7.特殊结构

六、分析下列形声字(查《说文》),注意其形、声符的位置及隶变、楷化造成的变化。 1.雖 2.垂 3.更 4.旗 5.修 6.穎 7.荆 8.強 9.徒 10.嘗 11.題 12.聞 13.罕 14.急 15.粗 16.春 17.賊

18.责

19.寺

20.布

七、有关形声字的名词解释: 1.省声字(并各举两例)—— 2.省形字(并各举两例)—— 3.右文说——

八、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

豆 所 承 額 心 息 頗 肯 胡 兵暴 陽 除 光 旨 信 亦 見 聖 膏夫 字 鄙 原 郎 析 眉 碧 它 羔防 解 武 敗 集 益 朱 大 母 習 降

夜 逐 封 糞 甜 表 莫 疫 吕 队前 雨 姐 甘 讓 來 利 之 佞

宅 亭 寒 迪 及 訪 止 卽 戍 列 行 綱 果 特

[练习二]

一、解释下列术语,并各举三例: 1.异体字—— 2.繁简字—— 3.通假字——

二、写出下面例句中加点字的今字:

交 醜 叔 歸 秋 恬卒 弃(棄) 理 在

1.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2.不辟死伤,不畏众强。(《荀子·荣辱》) .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乎? (《孟子·梁惠王上》) .4.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齐策四》)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7.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

8.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墨子·兼爱》) .9.虽为庶人,取妻必告,死必赴。(《礼记·文王世子》) ..

1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查阅工具书,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越多越好: 啖—— 诉—— 疏—— 奔—— 浚—— 搜—— 脉—— 俯—— 碗—— 吻—— 札—— 憔—— 補—— 球—— 婿——

四、查阅工具书,写出下面简化字对应的所有繁体字,并说明各繁体字的本义: 摆—— 才—— 丑—— 冲—— 复—— 筑—— 历—— 获—— 台—— 干—— 五、仔细阅读,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战国策·秦策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 6.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7.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治安策》) 8.薄伐玁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9.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10.老而无妻谓之矜,老而无夫谓之寡。(《礼记·王制》) 1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棠棣》) 12.未见君子,惄(nì)如调饥。(《诗·周南·汝坟》) 13.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14.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国语·齐语》) 15.有成德者,有达财者。(《孟子·尽心上》)

16.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史记·周本纪》) 17.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18.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19.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 20.张良出,要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练习三]

一、名词解释:

1. 古今字 2.亦声字 3.六书 4.重文 5.《说文》四大家

6.隶变 7.讹变 8.战国文字

9.秦系文字 10.今隶 11.隶古定(隶定) 二、写出下列古文字的楷书,并说明属于六书的哪一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 17.

18.

19.

20.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2.举例说明汉隶与小篆从笔形到结构的不同。 3.试举例说明古今字产生的途径。

4.举例说明异体字形体构造差异的几种情况。

三 词 汇

[练习一]

一、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运斤.成风 2.不刊.之论 3.口诛.笔伐 4.家给.人足 5.苟且偷.安 6.不足为训. 7.洞.若观火 8.尾大不掉. 9.日薄.西山 10.比.

肩继踵 二、解释下列双音词中加点的语素的意义: 1.楷.模 2.逗.留 3.讽.诵 4.树艺.

13.

14.

5.功伐 .6.劝勉 .7.字孕 .8.法则 .9.容止 .10.丰登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根据同义联合的构词方式另写出一个含有其字的双音词: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 .2.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

3.以防止水,以沟荡水。(《周礼·地官·稻人》) .4.文繁而义诡,意局而辞野。(《晋书·潘岳传》)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

7.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8.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世说新语·德行》)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10.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孟子·梁惠王上》) ..

3.假令韩信学道廉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蔺列传》) ...5.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9.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庄子·胠箧》) .

[练习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并说明理由:

1.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

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韩非子·五蠹》)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贾谊《鵩鸟赋》)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 ..6.数犯主之颜色。(《史记·汲黯列传》)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后汉书·申屠蟠传》) ..

8.卫将军张世安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汉书·苏武传》)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杜甫《北征》) ..

二、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 (一)[徒]

1.舍车而徒。(《周易·贲卦》)

2.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倒戟以御公徒。(《左传·宣公二年》) 4.是鲁孔丘之徒与? (《论语·微子》)

5.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6.齐师徒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史记·廉蔺列传》) (二)[卒]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蔺列传》) 3.鲁肃闻刘表卒。(司马光《赤壁之战》)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三》) 5.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汉乐府《焦仲卿妻》) (三)[谢]

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2.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3.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 5.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分析偏义复词:

1.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3.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史记·乐书》) ..4.动静有常,大小殊矣。(《史记·乐书》) ..

5.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史记·吴王濞列传》) ..6.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7.游于后园,览于有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8.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城,月亏则退兵。(《史记·匈奴列传》) ..9.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10.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

四、查阅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联绵词的意义,并说明其音节类型: 1.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邶风·谷风》) ....2.荒忽兮远望。(《楚辞·湘夫人》) ..

3.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豳风·七月》) ....4.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楚辞·橘颂》) ..5.观流水兮潺湲。(《楚辞·湘夫人》) ..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7.罔薜荔兮为帷。(《楚辞·湘夫人》) ..8.聊逍遥兮容与。(《楚辞·湘夫人》) ....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步出夏门行》) ..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

[练习三]

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义词的差别: (一)观—见—视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 .3.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 .

(二)行—步—趋—走—奔 1.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司马光《李朔雪夜入蔡州》) .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3.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4.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

5.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诸阙讼之。(《后汉书·史弼传》) .

(三)牙—齿

1.女子七月齿生,七岁齿龀,三七肾气平而真牙生。(李时珍《本草纲目》) .2.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 .

(四)哭—泣—啼—号

1.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 .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3.始卒,主人啼,兄弟哭。(《礼记·丧大记》) .4.冬暖而儿号寒。(韩愈《进学解》) .(五)伐—侵—袭 1.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2.夏,郑人侵许。(《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

3.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六)女一妇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七)畏—恐—惧 1.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庄子·渔父》)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八)诛—戮—弑—杀 1.周公相武王诛纣。(《孟子·滕文公下》) .2.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李白《拟恨赋》) .3.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史记·高祖本纪》) .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公输》) .

[练习四]

一、根据字形分析,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2.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愚公移山》)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4.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汉书·功臣表第四》) .5.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 .6.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8.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

9.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 .10.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楚辞·招魂》) .

二、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一)[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史记·淮阴侯列传》)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6.韩信使人间视。(《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发]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下》)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赵策》) .5.夫鹓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6.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

三、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山海经》)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6.鞠狱故不以实。(《汉书·赵广汉传》)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秦策》) .8.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

[练习五]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说,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1.言语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4.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5.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6.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7.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8.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如下: 1.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2.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 3.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4.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 5.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6.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7.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 8.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 综上,“信”的引申图示:

3.相信 4.的确 ↖ ↗

信(1.言语真实,本义)

↙ ↘

2.有信用 5.凭证→6.信使→7.音讯→8.书信

结合以上例证,分析以下各词词义引申的方式: 1.[练]

(1)凡染,春暴练。(《周礼·天官·染人》) (练: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练:白色的熟绢。) (3)(翟方进)荐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汉书·薛宣传》) (练:详熟。) (4)篇中练句,句中练字。(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练:琢磨,推敲。) 2.[绝]

(1)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 (绝:断丝。) (2)名灭爵绝,国土不传。(《后汉书·马援传》) (绝:尽,断绝。) (3)投笔抽刀而绝。(《后汉书·束歙传》) (绝:自绝,死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绝:极。) (5)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管子·七法》) (绝:远。) (6)绝唱高踪,久无嗣响。(《宋书·谢灵运传论》) (绝:高超,绝妙。) 3.[北]

(1)北,乖也,从二人相背。(《说文解字》) (2)分北三苗。(《书经·舜典》)

(3)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 (4)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4.[错]

(1)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汉书·王莽传》) (2)剪发纹身,错臂左衽。(《史记·赵世家》) (3)翘翘错薪。(《诗经·周南·汉广》) (4)譬如四时之错行。(《礼记·中庸》)

(5)刘向治谷梁春秋,与仲舒错。(《汉书·五行志》) (6)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杜甫《释闷》)

[练习六]

一、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 2.同源词 3.昭穆 4.既望 5.反训 6.大宗、小宗 二、归纳下列句中“以”的义项和词义: (1)终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3)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4)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5)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楚策》) (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

(7)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楚辞·卜居》) (8)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 三、归纳下钱句中“与”的义项和词义:

(1)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 (2)天与弗取,反受其殃。(《史记·信陵君列传》)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耳。”(《论语·先进》)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5)晋未可与争。(《左传·成公三年》)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7)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左传·宣公二年》)

(8)因人之功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武,不整。(《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王力先生说:“汉语的滋生词和西洋语言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四、谈谈词汇的几个基本特性。 五、词义的发展演变有哪些情况?

四 语 法

[练习一]

一、请说明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求说明:(1)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是哪一类活用;(3)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黄宗羲《原君》)

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薛福成《 观巴黎油画记》) 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淮南子·兵略》) 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淮南子·汜论训》) 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史记·游侠列传》)

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国语·鲁语》) 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庄子·应帝王》)

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并加以解释。 1.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

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张溥《五人墓碑记》)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三峡》)

[练习二]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代词的用法,并翻译各句。 1.赵衰、赵盾孰贤? (《左传·文公七年》) .

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王充《论衡·订鬼》) .3.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5.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

6.援乌号之弓,挟肃慎之矢。(马中锡《中山狼传》) .

7.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者”、“所”的词性,说明其结构特点,并翻译各句。 1.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韩非子·南面》)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信陵君列传》)

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6.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蒲松龄《促织》) 7.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不苟》) 8.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林嗣环《口技》)

10.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用法。

1.两服齐首,两骖如手。(《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2.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左传·成公二年》) .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四、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翻译各句。 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孟子·万章下》)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史记·项羽本纪》)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 五、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兵法》) .

7.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史记·春申君列传》) .六、请比较并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练习三]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及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史记·项羽本纪》) .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

6.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 ..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

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 ..

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

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包括:①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②所表示的关系)。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史记·屈原列传》)

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7.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三、请说明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练习四]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矣、也、耳、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乎”、“与”(欤)、“邪”(耶)、“诸”所表示的语气。 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论语·阳货》)

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孟子·夫子当路於齐》)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四、请分析说明下列各句中连用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2.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

3.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国语·鲁语》)

[练习五]

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沈括《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苏辙《六国论》) 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兼语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 (《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鲁侯不亦善于礼乎? (《左传·昭公五年》) 13.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练习六]

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

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送者未至,於是泊舟於滸者以千數,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恶乎择?”对曰:“甚易也。但视其敝蓬折橹而破帆者,即官船也。”..........從而得之。(《郁離子·靈丘丈人》)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3.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4.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5.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三、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 1.知之者莫不稱( )仁厚。

2.曲而謂( )直,直而謂( )曲,惑矣。 3.孤( )有孔明,猶魚( )有水也。

4.我聞( )於吾友,吾友嘗業是,知( )甚審。 5.物無大小,必有( )性;事無巨細,必有( )理。 6.( )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7.遂散六國之縱,使( )西面事秦。 8.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唯聖人乎? 9.君子( )愛人也以德,細人( )愛人也以姑息。 10.子( )勉之,吾不復見子矣。 四、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1.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呂氏春秋·貴公》)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3.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說林訓》) 4.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 5.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靈公》) 6.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離婁下》) 7.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下》) 8.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側哉?(《墨子·尚賢中》) 9.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10.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左傳·隱公三年》) 五、判斷下列哪些是被動句,請指出並說明其所屬類型。 1.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2.或傳于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 3.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

5.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6.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7.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

[练习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制,嚴邑也,虢叔死焉。 .2.姜氏欲之,焉辟害? .

3.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4.愛共叔段,欲立之。 .5.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

6.姜氏何厭之有? .

7.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8.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9.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10.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詳。 .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2.且在邦域之中矣。 .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5.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6.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7.惟我與爾有是夫? ...8.子行三軍,則誰與? .9.無乃爾是過與? .

10.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1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1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1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14.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15.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壯者散而之四方者。 .

18.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19.為是其智弗若與? .20.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2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22.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2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4.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25.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6.或問乎曾西曰。 .27.管仲以其君霸。 .

28.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29.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

三、說明下面句中加點部分的句法特點。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於此乎言之。 ....3.齊趣下三國,不且見屠。 ....

4.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5.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 .....6.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 ....7.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 .......

五 古书注解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____________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氏传正义》是晋__________注,唐____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___注,宋____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6.《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 7.《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 8.《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 葱。”

10.《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疏]至“喻狭”。

○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

《诗经·卫风·河广》) 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

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笺:“一苇”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话?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 ②夺 ③当为 ④谓之 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 ②王引之 ③俞樾 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 ②五臣注 ③颜师古注 ④孔颖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①注明典故的来源 ②指出词语的出处 ③为词语释义 二、给下面的注解加上标点:

1.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马或奔踶而致千里,致千里之涂声类曰踶蹑也杜计切士或有负

晋灼曰被世讥论也善曰越绝书曰

俗之累而立功名。有高世之材者必有负俗之累也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

善曰言马不良或奔或踶御之以道而

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

2.小国寡民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

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无所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欲求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

的注音。(毛传 、郑笺 、孔疏 、注音{ })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反篇内同[疏]章四句至

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废之故也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

○相息亮相鼠三章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

死何为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

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

而无止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也相鼠有体体也[疏]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

徧体也故遄速也○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市专反

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俟待体支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

四、名词解释:

1.衍文 2.如字 3.《十三经注疏》 4.集解 5.正义

六 古书句读和今译

[练习一]

一、什么叫“句读”?

二、什么叫“信、达、雅”,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 (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 。 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 )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 ②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民无已。 (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 , 民无已。 (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 四、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左传》)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

6.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听,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

[练习二]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史记》)

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登泰山记》) 3.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 (《左传》)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7.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使收送之 (《华佗传》) 8.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 二、在下面两段古文横线上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1.马之与人___情性殊异___至于筋骸之相束___血气之相持___安佚则适___劳顿则疲者___同也___乘之有道___步骤折中___少必无疾___老必后衰 (韩愈《重上张仆射书》)

2.起之为将___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___卧不设席___行不骑乘___亲裹赢粮___与士卒分劳苦___卒有病疽者___起为吮之___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给《韩非子·五矗》中的几段古文加上标点:

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4.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时异则事异

5.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四、给下面的古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日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 (《汉书·郅都传》)

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3.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膠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4.善为上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下之极 (《老子·六十八章》)

5.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比五之所以无敌也 (《史记·李斯列传》)

7.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曰君惠缴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

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9.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10.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不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12.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14.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5.景公过晏子日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拜而辞日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韩非子·难二》)

16.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 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 之建国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史记·田儋列传》)

17.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1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0.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人中射之土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土中射之土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明人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楚策四》)

七 修 辞

一、名词解释(举例说明): 1.并提 2.互文 3.双关 4.对偶 5.比喻 6.借代 7.对仗 8.通感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用典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委婉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5.对偶跟对仗的异同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6.唐代学者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若《谷梁》称郄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偻者逆偻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必事皆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试简要说明两种表达方式在效果上的差异。

7.清代学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说:“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僖》二十三年《左传》: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昭》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室于色’者,皆倒句也。”试简要说明古汉语中的类似现象。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簾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巫山·巫峡》)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17.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3.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行五首》之三) 34.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八 音 韵

[练习一]

一、填空:

1.在音韵学中,照传统说法,古音指的是___________音,是___________时期的语音,以___________音作为代表。今音指的是___________音,即___________时期的语音,以_______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的是___________时期的语音,以___________音系为代表。

2.古代有三十六字母,相传是宋人在唐末僧人___________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汉语语音系统。

3.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国的_______所作的______,现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___________编著的___________,现在只保存若干残卷。 二、名词解释:

《切韵》 《广韵》 《中原音韵》 《韵镜》 字母 五音和七音 等呼 韵、韵目 韵部

韵摄 声类和韵类 入派三声 三、略述《广韵》的编排体例及其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四、默写出上古三十韵部、《中原音韵》十九部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五、三十六字母中的清声母、全浊声母、次浊声母分别是哪些?

六、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练习二]

一、从中古到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 二、下列各字是否入声字:

紫 色 飒 落 毁 灭 出 纳 铁 骑 头 发 硕 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昨 日 月 年 三、名词解释:

1.浊音清化 2.音和 3.类隔 4.膑,鼻引 四、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请举例说明。 五、给下列反切中的被切字注上拼音:

知鱼切 古尧切 户公切 度官切 徒红切 胡口切 其辇切 苏雕切 德红切 息姊切 部迷切 徒贡切 胡讲切 而主切 才纳切 他前切 昨木切 徒浪切 尺救切 苦郎切 六、下列反切为什么不能直接拼读,请分析其原因。

1.杜,徒古切 2.筹,除留切 3.哜,在计切 4.求,巨鸠切 5.悭,苦坚切 6.豆,徒候切

7.虫,直隆切 8.能,奴登切 9.虬,渠幽切 10.苦,康杜切 11.兵,甫明切 12.尖,子廉切

七、陈澧研究《广韵》声韵系统的基本方法是什么,请举例简要说明。

[练习三]

一、名词解释:

叶音说 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娘日归泥

二、 简答题:

1.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的关于古音学的著名观点是什么? 2.研究上古音的材料主要有哪些?

3.研究上古声母的著名学者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上古韵部是根据什么材料归纳出来的?是怎样归纳的?

5.谈谈清代以来学者对上古韵分部的研究情况。

6.关于上古声调有哪几种说法?

三、王力上古三十韵部的阴、阳、入声韵部是怎样相配的?什么叫阴阳对转,请举例说明。 四、解释下列各题中涉及的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作“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史记索隐》:“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6.《说文》:“枹,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17.布、敷、铺、溥、博、普、旁、方为同源词。

[练习四]

一、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指出它们的区别。

二、下列哪些词应读“如字”或“破读”,请一一指出,并标注现代汉语拼音。

1.是其为人也,有食者亦食,无食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赵策》) 2.故王之不王。(《孟子·梁惠王上》) 3.学学半。(《礼记·学记》) 三、分析题

《毛诗正义·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笺云: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小大。激,经历反。)之子于归,远送于南。(陈在卫南。南,如字,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实,是也,本亦作“寔”。)

上文中“激,经历反”、“南,如字,协句宜乃林反”是什么意思?“南,协句宜乃林反”反映了什么现象?“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九 诗词格律

A.[诗 律] [练习一]

一、填空:

1.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成两大类:①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格律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2.乐府是_____时代设立的________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_________搜集,并为它谱上乐谱,以便歌唱。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________;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 ______,乐府兼指两者。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新乐府”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__________,第二联叫___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___,第四联

叫__________,一般来说,__________和__________要用对仗。

4.汉魏时期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_________系统,一般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

5.唐人把______________的诗歌统称为古诗,因而把唐代的“格律诗”称为__________,也叫做__________。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又叫_______)和_______(又叫_______)两类。 6.近体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代人作诗用韵,已经感觉到《切韵》音系过于繁细,允许邻近的韵“_________”通押。 8.近体诗用韵的特点是:①一般只押_______声韵;②必须_______,不许_________。

9.古体诗用韵的特点:①既可以押_________声韵,又可押________声韵;②邻近的韵________,这两点与近体诗迥然相异。

二、名词解释

平水韵 律诗 绝句 排律 平仄 粘对 拗救 犯孤平

三、下面是在押韵上各有特点的五首诗,查出各个韵脚字所在的韵。

1.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合金樽。

2.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州山,时人已知处。 3.浮石濑(刘长卿)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4.和孔密州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请以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为例,具体说明它所反映的近体诗的交替、相对、相粘三个平仄规律。

五、根据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样式,写出律诗整个平仄格式,并用△号标出韵脚: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六、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平用“—”表示,仄用“|”表示):

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州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鹧鸪词(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5.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杜甫)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益,为觅霜根数寸栽。

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练习二]

一、请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略作说明。

二、通过分析下列诗句,具体说明格律诗拗救的几种主要情况(括号内注明的是标准格式,以供与相应的诗句进行比较):

1.无为在歧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问夔州压何处。(杜甫《长年》) [平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恐惊天上人。(李白《夜泊山寺》)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薄宦梗欲泛,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将下列各诗逐字标出平仄,再依平仄格式在可平可仄处加上圆圈,字下加“ ”表示韵脚,后加括号写出所在韵部,如有拗救现象,则以“△”表示拗,以“*”表示救。

1.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5.题松汀泽(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开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哪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四、下列各诗何处用了对仗,请加以说明。

1.咏怀古迹(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生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悲秋(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益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5.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五、举例说明格律诗的几种对仗形式: 1.工对与宽对 2.流水对 3.借对 4.句中对

六、分析李商隐诗句“永忆江湖归白发”的语法关系,并简述近体诗在句法上的特点。

B.[词 律]

一、填空:

1.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当初称为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配乐可唱的乐府诗,也称_______,因与古乐府相对,故称_______(或称______乐府),词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别称。

2.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称为_______,并且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_________。

3.前人依据字数可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从分段来看,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别,词的一段叫做____,又叫____。

4.通行的词谱有清人万树著的《_______》、王奕清编纂的《_______》。清人戈载的《_____》把词韵分成_____部。

5.词的对仗与格律诗的对仗不同之处在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二、名词解释:

词谱 一字豆 扇面对 三、词的平仄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何不同?

四、查出下列各词的韵脚及其韵部,说明用韵的特点。

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关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5.西江月(苏轼)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附 参考答案

一 工 具 书

[练习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许慎,说文解字,540,9353,1163。 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字面生涩而义晦,字面普通而义别。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经部·小学类。 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音序,部首和笔画,四角号码。

经传释词,助字辨略,词诠,古书虚字集释。 经籍籑诂,故训汇纂。 释名。

方言,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典释文,经典释文汇校。 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练习二]

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将9353个篆文归纳为540部,据形系联,始一终亥,“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每个篆文下先说字义,次说字形,有时还引经典以证字义,或附列籀文、古文字体并加以解释。《说文》是今人研究古文字的桥梁,是必读的参考书;同时《说文》对于阅读古书也有重要的作用。要想知道某字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最直捷的办法便是查阅《说文》。《说文》的解形释义绝大部分是正确可信的,至今仍有价值。当然,由于许慎受所见材料的局限,有时据已讹之形误释本义。今天有了大量的出土古文字资料,可以订正《说文》。在这方面不能苛求古人。 二、1.注音方法:(1)反切法。如直由切、陈留切。(2)直音法。如音俦。(3)叶音法,如叶音除。2.释义体例: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义项一、二都有引文,有前人注释;义项三有引文,无旧注。以“筹”字为例。筹:《广韵》:直由切。《集韵》《韵会》:陈留切。并音俦。筹,算也。《仪礼·乡射礼》“箭筹八十”注:筹,算也。 又壶矢。《礼·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注:筹,矢也。 又筹策。《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之中。 又《集韵》徒刀切,音陶。扬子《方言》:戴也。 又叶音除。蔡洪《围棋赋》:摅妙思,奋元筹,饰服色,玩騂驹。 三、《辞源》《辞海》是查检古代词语和典故的重要资料。《辞海》是综合性辞书。《辞源》则是专为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所遇到的关于词语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问题。二书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采用部首排列法。每字下先释单字字义,再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复音词或词组收在该词语典故的第一个字下面,按字数多少和第二三字的笔画数目分列先后。 四、《汉语大字典》偏重于字,《汉语大词典》偏重于词,各有分工,两者是互补的。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字数

最多的一部字典,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一般的汉字都可以查到。凡见于《说文》的字,均首引《说文》的说解,必要时还引用后人对《说文》的注解,使读者对一个字的形音义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后起字除外)。这是第一次对汉字字形的演变历史作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前人所没有作过的一项工作。字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汉语读音(用汉语拼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异音异义分别标注读音。义项齐全,字义划分和排列合理,释义准确,引用书证贴切可靠,而且注意时代性。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十二卷,五千馀万字。共收词目约37万条,是迄今收词最多的汉语语文词典。编辑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这个方针体现在收列词目、确立义项、引用书证等各个方面。义项划分和排列妥当,释义准确,书证贴切可靠,科学性强。 五、按部首排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按音序排列:《广韵》《集韵》(声调、韵母、声母顺序);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韵母、声调,声母)。 按义类排列:《尔雅》(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九类),魏张揖《广雅》(分类仿《尔雅》)等。 六、《日知录》,顾炎武著。其写作过程是“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三十二卷,有条目1019条。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考据精辟,文辞博辨,具有丰富的经世思想。顾氏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其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

二 文 字

[练习一]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略

六、1.从虫唯声; 2.从土声;3.从攴丙声;4.从其声; 5.从彡攸声;6.从禾顷声;7.从艸刑声; 8.从虫弘声; 9.从辵土声;10.从旨尚声;11.从页是声;12.从耳门声;13.从网干声;14.从心及声;15.从米且声;16.从艸从日屯声 17.从戈则声;18.从贝朿声;19.从寸之声;20.从巾父声。 七、略

八、按以下格式做题:(1)豆:象形,像高脚酒杯之形,本是古代宗庙里的祭器,即礼器;(2)所:形声,从斤户声,本义是锯木声; (3)承:从手从廾从卩,廾,是双手,卩,是人形的变体;(4)額:从页客声;(5)心:象形;(6)息:从心从自;(7)頗:从页皮声;(8)肯:从肉从省;(9)胡:从肉古声;(10)兵:从廾持斤;(11)交:象形;(12)醜:从鬼酉声;(13)暴:从日从出从廾从米;(14)陽:从阜昜声;(15)除:从阜余声;(16)光:从火在人上;(17)旨:从甘匕声或从甘从匕;(18)信:从人从言;(19)亦:指事;(20)見:从儿从目;(21)聖:从耳呈声;(22)膏:从肉高声;(23)叔:从又尗声;(24)歸:从妇省从止声;(25)夫:指事;(26)字:从子从宀,子亦声;(27)鄙:从邑啚声;(28)原:从泉出厂下;(29)郎:从邑良声;(30)析:从斤从木;(31)眉:象形;(32)碧:从玉从石,白亦声;(33)它:象形;(34)羔:从羊从火;(35)秋:从禾,省声;(36)恬:从心,甜省声;(37)防:从方声;(38)解:从刀从牛角;(39)武:从戈从止;(40)敗:从攴从贝;(41)集:从隹从木;(42)益:从水在皿上会意;(43)朱:指事;(44)大:象形;(45)母:象形;(46)習:从羽从白;(47)卒:象形;(48)弃:从廾从,象逆子之形;棄:从廾从从;(49)降:从夅声;(50)夜:从夕亦省声;(51)逐:从辵从豕;(51)封:从树之形从土从寸;(53)糞:从廾从从釆;(54)甜:从舌从甘;(55)表:从衣从毛;(56)莫:从日从茻;(57)疫:从疒役省声;(58)吕:象形;(59)队:从从倒人;(60)理:从玉里声;(61)在:从土才声;(62)前:从止从舟;(63)雨:象形;(64)姐:从女且声;(65)甘:指事;(66)讓:从言襄声;(67)來:象形;(68)利:从禾从刀;(69)之:从止从一;(70)佞:从女信省或从女仁声;(71)宅:从宀乇声;(72)亭:从高省丁声;(73)寒:从人从宀从茻从仌;(74)迪:从辵由声;(75)及:从又从人;(76)訪:从言方声;(77)止:象形;(78)特:从牛寺声;(79)卽:从皀从卪;(80)戍:象形;(81)列:从刀声;(82)行:象形;(83)綱:从糸岡声;(84)果:象形。

[练习二]

一、略

二、1.擒 2.避 3.彩 4.债、返 5.悦 6.悌 7.燃 8.腰 9.娶、讣 10.曝 三、略 四、略

五、1.蚤一早 2.归一馈 时一伺 3.需一懦 4.生一性5.辩一辨 6.逝一誓 7.厝一措 8.公一功 9.更一经 10.矜一鳏 11.务一侮 12.调一朝13.情—诚 14.方一横 15.财一才 16.倍—背 17.无一毋 18.许—所 19.麋一眉 20.要一邀

[练习三]

一、1.古今字:某多义字的几个义项中,有一个意义后世用另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多义字就是“古字”,后世所用的另一个字就是“今字”,而在这一个意义上它们又形成一对“古今字”。例如:“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下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2.亦声字:指会意兼形声字。也就是会意字的某一个构件在表义的同时兼表读音。例如:“娶”,其中“取”既表示取妇之义,又表示“娶”读如“取”。

3.六书:指古人归纳的六种汉字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第一次对“六书”的含义作了解释,并举了例字。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后世六书说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不科学。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至于转注,文字学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很难作出定论。

4.重文:一般认为,重文就是异体字,即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人谓之重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先提出“重文”这一概念。他把列于《说文解字》正篆释义之下的与正篆写法不同的或体、俗字、古文、籀文、奇字等都称作重文。 5.《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他们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6.隶变:指汉字形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变的特点是把篆书圆润弯曲的笔画变为隶书方折波磔的笔画,把篆书的形象表义形态变为点画符号形态。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质变,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转变为今文字阶段。

7.讹变:所谓讹变,指的是某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用者把本来有构字理据的结构或构件偏旁误写成了与之相似而与字义没有联系的结构或构件偏旁,从而使汉字的形体结构丧失或脱离了形义联系的一种错误现象。

8.战国文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包括这一期的金文、玺印文、货币文、陶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字等。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统于东周王室,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主要指韩、赵、魏、齐、楚、燕六国文字,“秦系文字”指秦国使用的文字。战国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9.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一般习惯称秦统一中国前的秦文字为大篆,称秦统一中国以后规范化了的秦文字为小篆。秦系文字上承西周文字,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10.今隶: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汉隶的结构和秦隶相同,只是笔画形态略有不同,有波势和挑法,以示区别。此外,后人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楷书为“今隶”。 11.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不同,所形成的字形也不同。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005,78页)。

二、1.安(会意)2.车(象形)3.下(指事)4.禾(象形)5.朝(会意)6.犬(象形)7.春(形声)8.雉(形声或会意)9.臣(象形)10.自(象形)11.宝(会意)12.齿(象形)13.来(象形)14.竹(象形)15.并(会意)16.而(象形)17.初(会意)18.秉(会意)19.为(会意)20.效(形声) 三、1.(1)假借字是本无其字,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指用“六书”中的假借造成的字,即“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也就是本来没有正字,而借用某个字。例如艰难的“难”,借用表鸟名之“难”;自己的“自”,借用表鼻子之“自”。假借字与被借字字形上是一个字,属于用字法的范畴。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依据音同或音近的关系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或通用字的现象。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其中用跳蚤的“蚤”代替早晨的“早”,这是音同通假;《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其中用箭矢的“矢”代替发誓的“誓”,这是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均是已经造好的字,二者同时存在。(2)从时间长短来看,假借字则是一经借用便借而不还,永久替代。而通假字则是临时替代,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后,通假字便不复存在。艰难之“难”借表鸟之“难”,借用后一直在使用,其使用范围超过其本义。“蚤”离开具体的语境,会认为是跳蚤之“蚤”,而不会被认为是早晨之“早”。(3)假借字虽不能造出新字,但却能够产生新义,而通假字则不具备这一特点。例如“乌”本指乌鸦,假借为乌乎之“乌”,于是“乌”产生了叹词的义项。而“蚤”就无表早晨的义项。 2.略。 3.(1)本原字(古字)后来用作假借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如:莫—暮。莫,本义为“日暮(mù)”。后来无定代词“莫(m?)”因音近假借“日莫”的“莫”字形,古字“莫”反倒专作假借义,今字“暮”专表本义。(2)本原字(古字)表示引申义,后起字(今字)表本义。例:丞—拯。丞,甲骨文象一人陷落阱中,另一人伸手拯救,本义“拯救”,后引申为“辅助”,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3)后起字(今字)表示某一引申义,本原字(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的引申义。例:道—導。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引导”,后另造今字“導”专表“引导”这一引申义。(4)本原字(古字)产生的一些假借义,由本原字增添形旁构成后起字来表示。例:辟—避—僻。辟,甲骨文象人受凌迟刑罚之形,本义“刑法”;假借为躲避之“避”,另加形符辶(辵)构成今字“避”;又假借为偏僻之“僻”,另加形符“亻”构成今字“僻”。

4.异体字是形体结构不同或结构部件位置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异体字形体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六书结构不同:①象形字与形声字的不同:鬲—,皃—貌。②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泪—淚,嶽—岳。(2)部件形体不同:①声符相同而形符不同:歌—謌,杯—盃。②形符相同而声符不同:蚓—螾,线—線。③形符、声符都不同:视—眂,邨—村。④会意字构形不同:災—灾,多——羣。(4)部件楷化方式不同:春—旾,虛—虗。

。(3)构件位置不同:和—咊, 群

三 词 汇

[练习一]

一、1.斤,斧子。1.刊,删改、修订。3.诛,责备。4.给,丰足,富裕。5.偷,得过且过,马马虎虎。6.训,法则,准则,规范。7.洞,透彻。8.掉,摇动。9.薄,迫近。10.比,并。

二、1.楷,法式,典范。2.逗,停留,停顿。3.讽,背诵。 4.艺,种植。5.伐,功劳。6.劝,勉励,奖励。7.字,生育。 8.则,准则。9.止,仪容,礼貌。10.登,庄稼成熟。

三、1.赡,充裕,足够。丰赡。2.损,减少。亏损。3.防,堤岸,堤坝。堤防。4.局,限制,拘束。局促。5.贼,杀害,虐害。戕贼。6.揭,高举。揭举。7.慢,傲慢不敬。怠慢。8.造,往,到。造访。9.废,停止。废止。10.逸,奔跑。奔逸。

四、1.兵,武器。走,逃跑。2.省,察看。给,丰足。3.伐、矜,夸耀。4.去,离开。亲戚,上古指父母兄弟等至亲。5.稍,逐渐。岁,年。6.齿,天年,年龄。7.河,黄河。8.涕,泪。零,落下。9.率,大致,通常。10.发,打开。

[练习二]

一、1.以为,两个词,以(之)为戮。2.死人,两个词,为人之事而死(为动用法)。3.地方,两个词,土地方圆。4.消息,两个词,消,灭,息,生。5.果然,两个词,果然这样。6.颜色,两个词,颜面之色,脸色。7.味道,两个词,体察道理。8.故事,两个词,旧日的典章制度。9.其实,两个词,它的实质。10.高兴,两个词,很高的兴致。

二、[徒]1.徒步,步行。2.步兵。3.徒众,手下人。4,徒弟,门人。5.只,仅仅。6.徒然,空空的。7.但。8.只,只是。[卒]1.步兵。2.终于。3.死亡。4.通“猝”。猛然,仓悴。5.尽,完成。[谢]1.道歉。2.推辞。3.告别,告辞。4.告诉。5.感谢。

三、1.得失,偏义复词。2.得与失。3.动静,偏义复词。4.动与静。5.利害,偏义复词。6.缓急,偏义复词。7.有无,偏义复词。8.星月,偏义复词。9.风雨,偏义复词。10.车马,偏义复词。

四、1.黾勉,努力。匍匐,趴伏地上。均双声。2.荒忽,心神不定。双声。3.觱发,大风触物声。栗烈,严寒。均双声。4.纷缊,茂盛貌,叠韵。5.潺缓,水缓缓流动。叠韵。6.倜傥,卓越,潇洒。双声。7.薜荔,植物名,叠韵。8.逍遥,安闲自得貌,叠韵。容与,逍遥自在貌,双声。9.萧瑟,秋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双声。10.缤纷,纷繁凌乱的样子,双声兼叠韵。

[练习三]

(一)均表示“看”,“观”是有目的地看,“见”是看的结果,“视”是看的动作,一般是近看。 (二)差别在于速度;“行”是一般的走,其前用“徐”、“疾”等修饰语,由“步”至“奔”,速度次递加快。 (三)有位置之别,“牙”在口腔后部,“齿”是门牙。 (四)有情态的差别:“哭”有声有泪,“泣”无声有泪,“啼”大声哀叫,“号”边哭边闹。 (五)有方式之别:“伐”,公开宣战,“侵”、“袭”皆不宣而战,“袭”更加秘密。 (六)有对象之别,“女”一般指未婚,“妇”指已婚者。 (七)有句法功能的差别,“畏”为及物动词,宾语较短,“惧”只有使动用法,“恐”的宾语一般比较复杂。 (八)有等级的差别:“诛、戮”是上杀下或杀有罪者;“弑”只用于下杀上,有贬义,“杀”无褒贬。

[练习四]

一、1.字,生孩子,本义。2.息,叹息,引申义。3.英,花,本义。4.厉,磨刀石,本义。5.逐,放逐,引申义。6.元,头,本义。7.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8.向,朝北的窗户,本义。9.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10.额。

二、[间]1.参与,引申。2.缝隙,本义。3.小路,引申。4.隔些时,引申。5.毛病,引申。6.偷偷地,引申。

[发]1.派遣,引申。2.开仓济民,引申3.把箭射出,本义。4.打开,引申。5.出发,引申。6.起,引申。 三、1.河,黄河,今扩大。2.丈人,老人,今缩小。3.响,回声,今扩大。4.恨,遗憾,词义加重。5.去,离开。今转移。6.狱,官司,案件,今转移。7.宫,房屋,今缩小。8.下流,地位或处境低下,今指品德恶劣,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练习五](略) [练习六](略)

四 语 法

[练习一]

一、1.官:名作动。授官。

2.后:方位名词作动。

3.广、轻:形容词作动,扩大、轻视 4.千、万:数作动,多出千万倍。 5.逃: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6.疑:及物动词作使动

7.危、黔、赭:形容词作使动。 8.东:方位名词作使动。 9.夷、中国:名作意动。 10.利:形容词作意动。

11.友、臣:名词作意动,宾省。 12.貌:名词意动用法。

二、1.股肱:两个名词连用,前者活用,后者作其宾浯 2.深穴:名词后带介词结构补语。 3.职:放在“所”字后面。

4.善、罪:用在代词“我”之前。 三、1.腹、心:表行为方式,名作状。

2.众人、国土: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名作状。

3.日:时间名作状,表示“每日”。

4.倚柱、箕踞:动词性词组作状语,表行为方式 5.走:动作状,表行为方式。 四、1.大:重大的意义,形作名。

2.固:险要的地势;沃:肥沃的土地,形作名。 3.搜捕之风,动作名。 4.奔:奔驰之马,动作名。

[练习二]

一、1.孰:带选择性,哪一个。

2.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 3.何: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什么。 4.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5.恶:疑问代词用在介词“乎”前面,哪里。 6.之:指示代词,这样。 7.前“之”,指赵盾,相当于“您”;后“之”指士季,相当于“我”。 8.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 二、1.前两“者”,用在动词词组后面;后“者”用在数词后面,都是特别指示代词。

2.“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为语气词。

3.代词“者”与“若”组合,译为“象??似的(样子)”。 4.语气词“者”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起提示作用。 5.行为主动者“臣”+所+介词“以”+名词性词组,“报??职分”。 6.“所”在动词“救”前=所以救。 7.“所视者”=所视,“所闻见者”。 8.“所”+介词“以”相当于“导致”。 9.所字词组作动词“无”的宾语。 1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为语气词。“所”与动词“进”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所进的人”。 三、1.两:特殊的基数词,专指成双成对才起作用的事物。

2.两:状态副词,指双方施行同一行为。 3.再:基数,相当于“二”。 4.贰:形容词,表示“副”。 四、1.分数,八又七分之一寸。

2.十、四:倍数。

3.四十万:概数,四十五左右。 4.三十六年:虚数,多年。 五、1.辄:时间副词,常常。

2.稍:时间副词,渐渐。 3.少:程度副词,稍微。 4.仅:范围副词,将近。 5.曾:语气副词,竟然。 6.相:范围副词,互相。 7.特:范围副词,只是。 8.益:时间副词,逐渐。

六、1.弗:否定副词,其后动词不带宾语

不:否定副词,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2.无:毋,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可带宾语。 勿:用于祈使句,其后动词不能带宾语。 无、勿都是否定副词。 3.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不,否定副词 4.莫、勿,都用于祈使句,表劝阻,否定副词。

[练习三]

一、1.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以: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3.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4.以:介词,表原因,省略介词宾语。 5.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译为“对”。 6.为:介词,表行为涉及对象,替,省介宾。 7.以:动词,认为。为:表肯定的动词。 8.以:介词,用。为:动词,治理。 9.“以为”是“以?为”格式之压缩式,以:介词,因为,宾语省略。为:动词,成为。 10.指示代词“然”+转折连词“而”“这样,但是”。 11.让步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虽然这样”。 12指示代词“然”+承接连词“则”,“既然这样,那么 二、1.而1:表示转折,连接分句;而2:表递进,连接分句。

2.而: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3.而1:连接分句,表转折。而2:连接主语与谓语,表逆接。 4.而:连分句,表条件和结果。

5.则:连接紧缩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与结果。 6.则:表对比,连接两个分句。

7.则:表承接,表示后项情况的出现出乎意料,连接分。 三、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

2.用于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之间。 3.用于前一分句的主谓之间。

4.用于主语与介词短语之间,具有突出介词短语的作用。 5.用于充当时间状语的主谓之间。

[练习四]

一、1.矣:表已然语气;也:表确认语气。

2.矣:表将然。

3.耳:表确认,同“也”。

4.焉:表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二、1.其:用于祈使句,表委婉语气,“还是”。

2.“且夫”:表示并且,同时表示要发表议论。 3.其:疑问句中表示猜度,“大概”。 4.唯:表示希望的浯气。 三、1.乎:表反问语气,

2.与:疑问句中带有猜想的语气。

3.耶:亦作邪,表选择问句,邪,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4.诸:“之乎”的合音,表示一般的疑问语气。

四、1.也:表确认语气,与:表带有猜想的疑问语气哉:表反问语气,全句重点在“哉”。

2.矣:表已然,乎:表疑问,全句重点在“乎”。 3.也:句中顿宕语气,者:提示主语。

[练习五]

一、1.横线部分为:“为??所蔽”。被动句。“为??所”。

2.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者,??也 3.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也”。 4.横线部分为“见欺干王”。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横线部分为全句。被动句:无标志。

6.横线部分为全句。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横线部分为“非某之所敢知”。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横线部分为“为之所”,双宾句:“之”是为动宾语。 9.横线部分为“视之背”,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为之辞”,双宾语句。“之”是为动宾语。 二、1.横线部分为:“焉往”。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横线部分为“祁奚之谓”。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横线部分为“突??者”。定语后置。

4.横线部分为“不我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5.横线部分为“感忧以”“天地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横线部分为“夫人”“谁”。前: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 7.横线部分为“五”“一”“三”。表动量数词置动词前作状语。 三、1.“使”前省主语,“桓侯”承前主语者。“已”??“扁鹊”??宾语省。

2.隔句承前省。“惧”前省主语“子山”。 3.“自厚”后面省谓语“责”,蒙后省。 4.“令”后省兼语“尉”。 5.“无”后省宾语“兄弟”。承前省。 6.“楚山”前省介词“于”。 7.“赎之”后省介词“以”,“不与”前省主语“魏”,“乃”前省主语“卫”。为相邻句不同主语同时省,“左氏”后省谓语“赎之”,承前省。

8.“吾岂忧”前省掉一句话:“若得廉颇、李牧为吾将”。 四、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楚子使屈完如师,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5.(子产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四、1.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译为“与项王相比??怎么样”?(译文略,下同)

2.何有:用于反问句,表强调,译为“在我有什么困难呢”? 3.“何??也?”表一般疑问。 4.“何以??为”,反问句式,译为“为什么要?呢”? 5.“今有??於此”,表假设。 6.“无乃??乎”,表推测,译为“莫非”。“恐怕 吧。” 7.“唯所?”对所字结构有强调作用。

8.“唯??是??”动词宾语前置式,有强调动宾作用。 9.“不亦??乎?”表反问。 10.“得无??乎?”“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恐怕”。“先生你说的恐怕有些荒谬吧?” 11.“唯??是”,帮助宾语前置。“除君之害,尽力而为,蒲人、狄人与我何干?” 12.“不亦??乎”,“不也(是) ??吗?”表反问语气。“鲁侯不也很知礼吗?”

13.“无乃??与(欤)?表反问,“恐怕”义。“求,这恐怕要责备你了吧?”

[练习六]

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

歸:動詞。粵:專有名詞。相國:名詞。之:第三人稱代詞。自:人稱代詞。官舟:名詞。未:否定副詞。滸:名詞。千:數詞。數:動詞。之:第三人稱代詞。不:否定副詞。識:動詞。若:動詞。多:形容詞。惡:疑問代詞。甚:程度副詞。易:形容詞。其:指示代詞。敝:形容詞。即:副詞。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 1. 都 城 過 百 雉,國 之 害 也。 偏正 動賓 偏正 主 謂

主 謂

2.虎 兕 出 於 柙,龜 玉 毀 於 櫝 中,是 誰 之 過 與? 並列 動補 並列 動補 偏正

主謂 主謂 主謂 聯合(並列) 聯合(並列)

主謂

3.齊 人 歸 女 樂,季 桓 子 受 之,三 日 不 朝。 偏正 動賓 偏正 動賓 主謂 偏正 主謂 聯合(順承) 聯合(順承)

4.當 今 之 時,萬乘之國 行仁政,民 之 悅 之,猶 解 倒 懸 也。 偏正 偏正 動賓 動賓 偏正 主謂 偏正 動賓 主謂 聯合 偏正(状中)

5.陳 良 之 徒 陳 相,與 其 弟 辛,負 耒 耜 而 自 宋 之 滕。 偏正 偏正 動賓 動賓 並列 並列 偏正 並列 並列 主謂

三、在下面各句的括號中填上“之”或“其”。

1.其。2.之。3.之。4.之。5.其。6.其。7.之。8其。9.之。10.其。 四、說明下列句子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1.“寡人將誰屬國” 疑問代詞賓語“誰”置於動詞“屬”之前。 2.“何古之法”,賓語“何古”依靠代詞“之”的幫助置於動詞“法”之前。“何禮之循”同。 3.“莫之怨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之疾也”同。 4.“戎狄之與鄰”,“戎狄”依靠“之”的幫助置於介詞“與”之前。 5.“未之學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6.“何取於水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7.“惟弈秋之為聽”,賓語“弈秋”依靠代詞“之”前置。 8.“何自”,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9.“將虢是滅”,賓語“虢”依靠代詞“是”前置。 10.“其將何辭以對”,“何辭”置於介詞“以”之前。 五、判斷下列哪些是被動句,請指出並說明其所屬類型。 1.不是被動句。2.是被動句,“為所殺”。3.是被動句,“于”字句。4.不是被動句。5.是被動句,“見”字句。6.是被動句,“見?于”。7.不是被動句。

[练习七]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相當於“於是”“於此”。2.焉:疑問代詞,怎麼樣。3.焉:語氣詞,相當於“呢、啊”。4.之:第三人稱代詞,他。5.之:代詞,的。6.代詞,幫助賓語前置。7.既:副詞,已經。8.及:本義為“趕上”,此為“等到、趁”。9.愛:吝惜,捨不得;如:應當。10.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難”。

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1.之:第三人稱代詞。2.之:連詞,的。3.夫:指示代詞,彼、那。4.之:指示代詞,這樣。5.之:第三人稱代詞,它們。6.與:同歟,語氣詞,嗎。7.與:連詞,和。8.與:動詞,和、偕同。9.是:指示代詞,這個。夫:語氣詞,吧。10.是:助詞,幫助賓語前置。11.是:指示代詞,這。12.是:指示代詞,這樣。13.之:連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14.之:助詞,湊足音節。兵:兵器。15.之:助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16.之:第三人稱代詞,它。衣:名詞活用動詞,穿衣。17.之:指示代詞,這個。18.之:動詞,到、前往。19.為:動詞,做。為:通“謂”,認為、以為。20.為:通“謂”, 認為、以為。21.有諸:有這件事嗎?諸,“之乎”合音。22.有司死者:死於戰亂的官員。死:為?而死。23.死:為?而死。24.直:只是。走:跑。25.喪死:安葬死者。26.斯:連詞,則、就。27.乎:介詞,相當於“于”。28.以:使。29.朝:動詞使動用法。30.去:離開。 三、說明下面句中加點部分的句法特點。

1.何辭為:疑問代詞賓語“何”置於動詞“辭”的前面。“為”是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 2.未之嘗言:否定句,代詞賓語“之”置於動詞性結構“嘗言”前,“未”是否定副詞。 3.且見屠:被動句,“見”是表被動的助詞。 4.身為禽:被動句,“為”是介詞;“身”自身。“禽”,通“擒”。 5.身被七十創:動詞謂語句,“被”是謂語動詞,意為蒙受、遭受。

6.或是之亡:用代詞“之”幫助賓語前置,賓語“是”置於動詞“亡”前。 7.是安天下之本也:判斷句,名詞謂語句。“是”代詞,這;“安天下之本”,名詞性結構,作謂語;“也”,表示判斷的語氣詞。

五 古书注解

[练习一]

一、1.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

2.集注,集解,《论语集解》。 3.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 4.汉朝人,魏晋人,唐宋人。 5.杜预,孔颖达;郭璞,邢昺。

二、1.之言;2.犹;3.貌;4.谓;5.曰;6.谓;7.读为;8.犹;9.读如;10.曰 三、1.“笺云”之前是毛传。

2.“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 3.“[疏]”后是孔疏。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四、1.见教材下册678-679页。

2.见教材下册680。

[练习二]

一、1.②、③;2.④;3.①、②; 4.② 二、1.善曰:“良,騠,涂。”《声类》曰:“騠, 也,切。”“晋灼曰:‘也’。“善曰:“《越绝书》曰:“者,也。”

2.民,(小,寡,古。乎?也。)用,(用,也?)徙。(用,宝,币,居,也。)舆,之;兵,之。之。食,服,居,俗。望,闻,来。(求。) 三、见教材674—676页

四、1.衍文:见教材678页。

2.如字:见教材下册1077页。 3.十三经注疏:见教材674页。 4.汇集众说而解之。 5.正义:见教材674页。

六 古书句读和今译

[练习一]

一、古人读分断句,使用“O”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中停顿的标记,称为“句读”。

二、见教材693页。

三、1.③; 2.②; 3.①; 4.③; 5.①; 6,② 四、1.“食”后不断开。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不”字属下句。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所”指代“闻”的对象。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5.应断句为“坐法黥”。未受刑以前只能称“布”、“英布”,不会称“黥布”。 6.“延”后应改用:逗号,“老”后应改用句号。“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这是不知音韵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练习二]

一、1.时,病,列。

2.入,半,岭,谷,巅。 3.曰:“市,乎?”

4.乎!也,矣,也,矣。 5.兵,将将,也。

6.前,也,吾,之;后,也,吾,之。 7.怒,检:病,斛,日;诈,之。 8.曰:“侯,服力,为城,为池,众,之。”

二、1. , , , , , 。 , ,2. , , , , , 。 , 。 三、1.世,众,蛇。作,害,之,下,氏。

2.者,株,株,死;之,兔,得,笑。

3.耕,也;织,也。足,余,争。行,用,治。 4.下,国,也。故曰:异。

5.者,水;者,窦。春,饟;秋,食。也,也。 四、略

七 修 辞

一、名词解释

1. 并提:是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如《巫山?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2. 互文:是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即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3. 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指阴晴之晴,也谐“情”,指感情之情。

4.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其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

5.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本体)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喻体)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本体、喻体都要出现。如《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6.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如《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布衣指老百姓。 7.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两两相对相互映衬的状态。一般见于格律诗中,要求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词语和句式互相对应。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

8.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所谓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

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很多,主要有引用(用典)、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等。详参教材之“古代汉语常识”第二十四。

2.用典,亦称用事或引用,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加词句的含蓄性与典雅性。《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以征今。”分为三类:①引言,即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如《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引事,即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登龙门”用东汉李膺故事。③引文,即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如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又,陈寅恪在《读哀江南赋》一文中把

用典分为“古典”和“今典”两类。

3.代称跟借代相似,即为了修辞的需要,作者常不用事物固有的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与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①以性状、特征代事物。如《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代不毛之地。②以泛称代特称。如《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擅山海之富。”山海代其中所出之物。③以特称代泛称。如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代优秀的传统古诗。

4.委婉是指说话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把话说的含蓄、婉转一些,这样的语言叫做委婉语。一般是为了避免粗俗、忌讳和冒犯尊者,有时也是一种外交辞令。如《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以百岁之后代死。又如《史记·李斯列传》:“陛下富于春秋。”以富于春秋代年轻。又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会猎代交战。

5.对仗强调句型和平仄,是格律诗中常用的一个术语。详见名词解释部分。

6.刘知几认为此段记载用了“烦句”,徒费笔墨,应删去“齐伎”以下字句,改为“齐伎各以其类逆”。清人魏伯子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如刘说,简则简矣,于神情特不生动”。二人看法差异是由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起的。若是史家用笔,当以简洁为上;若求文字的生动有越,则须细致描写。

7.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汉语中的语序很可能是动词在宾语的前面。室于怒室于色即怒于室、色于室,其他如《墨子·非乐篇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野于饮食即饮食于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对偶兼用典。用杨得意和钟子期俞伯牙事。 2.引用(引言)。

3.委婉。“舅夺母志”避禁忌。

4.并提。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5.比喻。以朽木、粪土之墙喻宰予。

6.对仗。花径对蓬门,不曾对今始,缘客扫对为君开。 7.夸饰兼比喻。以梨花喻雪。

8.对偶。当窗对对镜,理对贴,云鬓对花黄。 9.双关。“题碑”双关“啼悲”。

10.并提。理解为“清清泠泠,发明耳目;愈病析酲,宁体便人”。《文选》吕延济注:能开耳目之明,安利人之身体者,乃大王之雄风。 11.借代。方寸指当时的心理状态 12.委婉兼借代。会猎代交战。 13.借代。奔代指快马。

14.倒置。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15.互文。即不以事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喜悲。 16.用典。“登龙门”用东汉李膺故事。 17.夸饰。谓河的宽度容纳不了小船。 18.引用(引事)。三闾桔颂即屈原的《桔颂》。

19.倒置。应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棲老碧梧枝。 20.借代。以三尺代三尺之剑。

21.比喻。以云霓喻君,以大旱喻民的生存状态。 22.借代。秋毫指代极小的东西。

23.引用(用典)。万里觅封侯暗用汉班超事。 24.借代。二毛代老年人和小孩。 25.借代。以丝竹和案牍代官场生活状态。

26.夸饰兼借代。以泰山指死得有价值,以鸿毛指死的没有价值。 27.借代。带甲指作战的军队。

28.并提。应理解为种、蠡无—罪,大夫种死而范蠡亡。 29.对偶。镂心对织辞,鸟迹对鱼网,中对上。

30.互文兼对偶。三秋就是九月份。时对序,维对属,九月对三秋。 31.引用(引文)。《易·复卦》: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32.对仗。春蚕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对泪,方尽对始干。 33.借代。元戎代指对方的首领。 34.借代。乞骸骨指辞官。

八 音 韵

[练习一]

一、1.上古音,周秦两汉,《诗经》。中古音,隋唐宋,《切韵》。元明清,《中原音韵》。2.守温,唐宋。3.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 二、1.《切韵》: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据考订,全书分193韵,按平上去入共分五卷。《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206韵,按声调分为五卷。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依据。 3.《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分19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4.《韵镜》:现存最早韵图之一。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声韵调系统,分开合口和等,全书把206韵分四十三图,称为四十三转。

5.字母:古代声母的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如三十六字母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6.五音和七音: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人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齿音,称为七音。

7.等呼: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根据韵头的不同,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呼,又据韵头的有无和韵腹的发音状况,各分为一二三四等。

8.韵和韵目:韵书把韵腹、韵尾及声调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类,称为一韵。韵的代表字称为韵目,是韵书里韵的标目。

9.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一组字归为一个韵部。

10.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成一组,不计声调,称为韵摄。《切韵指南》和《四声等子》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部归并为十六摄。

11.声类是指对韵书中反切上字的归类,韵类是指对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归类。

12.入派三声是中古到近代音入声演变的规律,近代入声调消失,全浊入派入阳平,次浊入派入去声,清入派入上声。

三、广韵的编排体例:以四声为纲、韵为纬,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每卷分若干韵,每韵下分若干同音字组,即小韵,每小韵含若干韵字。每字下用小字加以注释,小韵第一个字下注有反切和小韵字数。一个字有不同的读法再注上又音。

《广韵》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部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系统的最重要依据。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

著作,可依之为桥梁,上推上古音,下证普通话语音及各地方音。 四、略

五、见教材第1053页。

六、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半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练习二]

一、从中古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规律是: 1.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字,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3.入派四声:即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别归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阴、阳、上、去四声。

二、入声字:色 飒 落 灭 出 纳 铁 头 发 硕 博

六 七 八 十 昨 日 月

非入声字:紫 毁 骑 一 二 三 四 五 九 年

三、1.浊音清化:古今声母演变中发音方法上最重要的变化,指中古全浊声母演变成了清声母,如果是塞音或塞擦音,则平声字读送气清音,仄声字读不送气清音。 2.音和: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同类的叫“音和切”。如“刚,古郎切”。古、刚双声。 3.类隔:声母相隔,指反切上字跟被切字声母不同类。如“长,丁丈切”,“悲,府眉切”。长、丁舌上和舌头类隔,悲、府重唇和轻唇类隔。

4.膑,鼻引:反切注音。膑是被切字,鼻引是切语。鼻是反切上字;引是反切下字。

四、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反切法比较科学。反切法第—次把一个汉字音节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对待,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调。如条,徒聊切;海,呼改切。 五、zhū jiāo h?ng tuán tong h?u jiàn xiāo dōng sǐ pí d?ng xiàng rǔ zá tiān zú dàng ch?u kāng 六、1.全浊上声变去声,浊音清化规律,仄声不送气。

2.切上字是今卷舌声母,切下字是细音时,被切字要改读为洪音。3.据精组的分化规律。精组声母和细音相拼读j、q、x。

4.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浊声母平声字读阳平。 5.见系声母在细音前今读j、q、x声母。 6.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读仄声不送气。 7.浊音清化规律,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 8.平分阴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9.平分阴阳。浊声母字读阳平。

10.反切下字“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变来的去声字,反切上字“康”为清声母,被切字“苦”仍读上声。 11.类隔切,上字是轻唇下字是重唇时,被切字读重唇。

12.精组字细音前今读j、q、x。

七、陈澧研究《广韵》的方法主要是“反切系联法”。根据反切上字与被切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的关系,制定了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基本条例据“同用”、“互用”、“递用”关系考订《广韵》的声类和韵类。例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练习三]

一、1.叶音说:南北朝以后的人在读到《诗经》等上古韵文时,感觉某些韵脚字不和谐,就改读另—种音以求

押韵。这种做法,前人称为 “协句”“协韵”,朱熹称作“叶音”。

2.古无轻唇音: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清钱大昕提出。指上古唇音只有重唇音帮滂並明,而无轻唇音非敷

奉微,中古的轻唇音是后来产生的。

3.古无舌上音: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清钱大昕提出。指上古舌音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无舌上音知彻澄娘,中古的舌上音是后来产生的。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

5.关于上古声母的说法,章炳麟提出。指中古娘日二母的字上古归在泥母。章炳麟于《国故论衡?上?古音

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二、1.“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认为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2.韵文、形声字、通假异文、声训、古代注音、方言、对音。

3.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太炎的娘日二母归泥说;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4.《诗经》《楚辞》等韵文的韵脚字,《说文》谐声字。丝联绳引法归纳韵脚字;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参教材1058-1061页。

5.见教材1059-1060页。 6.见教材1065页。

三、王力三十部阴入阳相配: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歌、月、元,微、物、文,缉、侵,盍、谈。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声韵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即阴阳对转。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系统性。以谐声字为例,如:军、辉微文阴阳对转,乏、贬谈盍阳入对转。

四、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三归匣;5.喻四归定;6.古无轻唇音;7.古无轻唇音;8.古无舌上音;9.古无舌上音;10.娘日归泥;11.喻三归匣;12.喻四归定;13.古无轻唇音;14.喻四归定;15.喻三归匣;16.古无轻唇音;17.古无轻唇音。

[练习四]

一、破读(读破)是指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王”,名词,帝王,读平声;动词,称王,读去声。由于破读多是把原来平、上、入声读为去声,故又称为四声别义。假借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一种是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如代词“然”即借“燃烧”的“然”的形体;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又叫古音通假,如“归”借为“馈”。破读和假借不同。假借字和本字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联系,而破读和本音的意义有历史联系。 二、1.“有食”之“食”(shí)、“有衣”之“衣”(yī)为如字,“亦食”之“食”(sì)、“亦衣”之“衣”(旧读yì)为破读。

2.前一个“王”为如字(wáng),后一个为破读(wàng)。 3.前一个“学”为破读(xiào),后一个为如字(xué)。 三、“激,经历反”,反切;“南,如字,协句宜乃林反”,“南”按本音读,按叶音说则临时改读为乃林反,反映古今韵母的发展,南上古在侵部,中古在覃韵。“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唐陆德明提出的,针对的是按时音读《诗经》押韵不和谐的现象,他认为古人用韵较宽。

九 诗词格律

A.[诗 律]

[练习一]

一、1.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仿古而作的古体诗(古风)。 2.西汉武帝。音乐机构。乐府。歌辞。乐曲。创新意、写时事、未配乐的乐府作品。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 4.隋唐。

5.唐代以前。今体。近体。近体诗(今体诗)。古体诗(古风)。 6.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讲究对仗。

7.同用。

8.平。一韵到底,邻韵通押。 9.平。仄。可以通押。 二、1.也称“诗韵”。南宋江北平人刘渊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根据《广韵》同用、独用原则,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106韵成为元明清以来近体诗押韵的依据。 2.近体诗的一种,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3.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四句,有五绝和七绝。

4.排律,又称长律,近体诗的一种,超过八句。以五言为多。

5.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体诗对平仄的要求严格。 6.“对”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否则是“失对”;“粘”指上一联对句的平仄和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大体一致,否则为“失粘”。

7.近体诗中有的地方平仄不能随意改变,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律,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就叫拗,拗了之后可以救,经过拗救的诗句仍然是合乎格律的。 8.犯孤平,指在格律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五言第一个字用了仄声,整个句子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救的办法是将第三个字由仄变为平,句式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1.首句借韵。妍,先韵;余皆元韵。

2.押去声韵。住,遇韵,处,御韵。 3.押上声韵。皆属养韵。

4.首句借韵。青,青韵;余皆庚韵。 5.押平声韵,隔句相押。皆属尤韵。

四、略。 五、略。 六、略。

[练习二]

一、 过去作格律诗的口诀,意思是说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平仄须按要求。这大致是对的。但又不完全正确。参教材1091页。

二、1.五言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七言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即拗,其后一字该仄而平,即救。

2.平仄皆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为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即救。 3.五言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七言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4.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出句第三、七言出句第五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对句第三、七言对句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5.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出句第三句该平而仄,一拗,对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为二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此为双救。七言类推。 三、标平仄(略)。第一二首无拗救。第三首第四句“欲”拗,“风”救。第四首颈联“有万”拗、“向”拗,“无”救。第七句“泊”拗“船”救。第五首第七句“旧”拗“遗”救。

四、第一首的首、颔、颈联对仗。第二首颈联对仗。第三首颔、颈、尾联对仗。第四首四联皆对仗。第五首颈联对仗。

五、1.工对指工整的对仗,要求相对的部分事类相同,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句中对的对仗也算工对。宽对相对于工对而言,只要相对的部分词性相同即可,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2.流水对:一联中的两句字面上相对,但意思上是相承的,必须连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同音字形成的对仗。分为借义对和借音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中“李”借桃李义,“东郭沧江河,西山白雪高”中“沧”借“苍”的音。

4.句中对:一句内部有对得很工整的并列结构。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句内的“天地”和“有无”。 六、此句为倒装句,和正常的句式相比属于一种错位。正常的语法习惯应说成“永忆江湖白发归”。由于字数、押韵、平仄和诗歌表达的需要,近体诗和散文在句法上有以下特点:活用、倒装(错位)、省略、紧缩。

B.[词 律]

一、填空:1.曲子词(曲、曲词、曲子)、今曲子。今乐府(近体)。诗余、长短句、歌曲、琴趣、乐章:

2.词调。词牌。

3.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阕,片 4.词律。钦定词谱。词林正韵。十九。

5.不限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对。位置并不固定。

二、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注并汇编起来,借他人照着填写,创作词叫填词。

一字豆:豆即逗,指句中语气上作很短的停顿。一字豆在一句话的起首,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句,一般为去声的虚词。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扇面对:隔句对,一三句对,二四句对。诗中扇面对较少,词中常见,如“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从容”。

三、 词的平仄更严格,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除了用这种律句外,还有许多在节奏点上叠平叠仄的

拗句,如“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等。 四、 韵脚及韵部略,可查《词林正韵》。

1.上阙四句为上声韵,句句韵;下阙四句换为平声韵,三韵。

2.上阙前两句入声韵,三四句换平声韵,下阙一二句入声韵,三四句换平声韵。 3.上下阙一韵到底。 4.上下阙均为入声韵。 5.平上声韵通押。

后 记

《古代汉语练习册》是古代汉语教研室的老师于1998年11月编写的。以后又分别于2000年9月、2002年11月、2003年9月、2005年8月、2008年9月修订,2011年11月再次修订。练习册涉及的内容以2011年出版的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依据。此次修订增加了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部分延伸题。所附参考答案,仅供学生在做练习时参考,有些延伸题比较灵活,答案并不要求划一,故从略,同学们可根据所学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自己解决。

本次修订人员分工如下:工具书、修辞部分(刘君敬),文字部分(王珏),词汇部分(刘进),语法部分(于立昌),古书注解、古书句读和今译部分(王本灵),音韵、诗词格律部分(乔秋颖),最后由乔秋颖老师统稿。李申、叶正渤、车先俊老师参与了修订策划并审阅了修订稿。

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同学为练习册的修订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

由于时间仓猝,修订本难免仍存在一定的失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进一步完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201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