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 下载本文

(四) 答:替牙期间,因颌弓增长尚不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萌

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五) 答:牙尖交错位正常主要有以下标志:1.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在下颌窝中基本处于

中央位置,即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基本相等。髁突的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密切接触,双侧髁突形态和位置对称,关节内压力正常。2.咬合关系 首先要有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在正常垂直高度状态下,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广泛而密切,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当下颌自然闭合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由于下颌位置的维持,需要有肌肉的收缩来完成,左、右两侧的升、降颌肌相对平衡的收缩作用,对于维持正常的牙尖交错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常也将下颌骨的对称运动中,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作为牙尖交错位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 答:牙尖交错位以牙尖交错牙合为依存条件,牙尖交错牙合有异常变化,如某些错

牙合、多个牙缺失、牙合面重度磨耗等,均可使牙尖交错位发生改变。牙尖交错位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髓牙尖交错牙合的丧失而丧失。

(七) 答:牙尖交错位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动,均与牙尖交

错位有密切关系;而且牙尖交错位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临床上可作为许多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牙尖交错位正常则双侧咀嚼肌可发挥相对均衡、对称的收缩力,有利于下颌的各种口腔功能运动的协调与稳定,对于防止运动时产生的创伤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述题:

(一) 答:其原因主要有:1.第一恒磨牙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牙,其牙合面牙尖、沟、窝

多,因而在上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达到牙合接触以后,易于保持稳定。这样,在其近中或远中陆续萌出的磨牙就可以在稳定的咬合关系状态下,达到各自相应的牙合关系。因此,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是保证其他牙牙合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2.第一磨牙的牙根多,粗壮、长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弓根的垂直嵴内,这也使得该牙萌出后位置比较恒定,可成为引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的引导因素。3.第一磨牙位于牙列的前后方向中段,接近咀嚼肌在颌骨上附丽部位,各肌的合力作用点与该牙很接近,使该牙承受的牙合力最大,而且由于该牙的形态特征(牙合面大、尖窝及斜面较多、牙根粗壮),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的牙。因此,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牙合最重要的标志。

(二) 答:乳牙期间牙合的特征在4岁以前和4岁以后略有不同:1.4岁以前乳牙牙合的特

征是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直,无明显近远中或垂直向倾斜,使乳牙牙合的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牙合曲线不明显。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成为齐平末端。2.4~6岁期间,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

稀疏,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乳尖牙近中和下颌乳尖牙远中的间隙成为灵长间隙。牙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显著磨耗,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随着下颌骨的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可有所减小。

(三) 答:替牙牙合期间常有暂时性错牙合表现: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在乳牙初萌时,

上唇系带常位于两中切牙之间,此为暂时现象,随着颌骨和面部的发育,牙根的生长,上唇系带可逐渐退缩到正常位置。2.上中切牙间隙 上颌的左右中切牙牙冠偏向远中,在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间隙。这多是因为上颌侧切牙尚未萌出,在牙槽骨内挤压了中切牙牙根,迫使之向近中移动造成的。待侧切牙萌出后,一方面其对中切牙牙根的挤压作用减弱或消失;另一方面侧切牙萌出过程中对中切牙的牙冠产生挤压作用,迫使之向近中移动,间隙变会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 因颌弓增长尚不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萌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体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四) 答:恒切牙初萌时,可能呈一定的拥挤状态。但由于乳磨牙的近远中径较恒前磨牙

大,故乳磨牙被相应恒前磨牙替换后,牙槽骨量相对较多,可以为远中的磨牙提供一些向远中的空间,这样第一磨牙的关系便可以由原来的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同时尖牙也可以略向远中移动,以供前牙调整位置之用;替牙期间正值颌骨增长旺盛期,颌骨前部的宽度有所增长,这样可使前牙的拥挤状态完全消失而趋于正常;前磨牙萌出时,其位置较乳磨牙更向颊侧,恒切牙、尖牙萌出的位置也较乳切牙、乳尖牙更向唇侧。以上诸因素作用结果,恒牙弓增大,为恒牙调整位置、建立良好咬合对应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名词解释: 1.口腔前庭沟

2.磨牙后三角(retromolar triangle) 3.翼下颌皱襞

4.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 5.腭皱襞(palatal rugae) 6.上颌硬区 7.Langer线 8.腮腺鞘 9.腮腺床 10.颈鞘 15.间答题:

1.腮腺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3.在颌下三角内怎样区分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 4.临床行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什么? 5.二腹肌后腹的深面有哪些重要的结构? 论述题:

1.在面侧深区内,翼外肌与下颌神经分支的关系如何? 简答: 1、答:(1)浅层特别致密,其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

与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时,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

(2)腮腺鞘与其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多数小叶,

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叶的脓腔,以利引流通畅。

(3)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深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

的裂隙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因此,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2、答:(1)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

(2)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在颈动脉三角内,

颈外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及咽升动脉5个分支。 (3)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被阻断

的动脉即颈外动脉。

3、答:(1)从联系上看:舌神经下方连于下颌下神经节,通过该神经节,再以节后纤维与

下颌下腺相连;下颌下腺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深部。

(2)从位置关系上看: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下颌下腺导管的上方,若将下

颌舌骨肌的后缘向前拉开,则可见舌下区之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其下方面转至其内侧和上方。

(3)从形态上看:舌神经较下颌下腺导管为粗而略扁,且坚韧。 4、答:(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并使气管位置变浅。

(2)多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不宜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甚至伤

及食管。

(3)勿切环状软骨,以免术后发生喉狭窄。

(4)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头壁干的损伤。

5、答: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至该肌下缘,自后向前依次排列为:副神经、颈内静脉、舌下神

经、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面动脉。

论述: 1、答:

1)颞深前后神经和咬肌神经从翼外肌上缘穿出,分布于颞肌和咬肌。

2)颊神经从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行于舌神经的前方,布于颊部皮肤、粘膜及颊部牙龈。 3)舌神经位于翼内肌表面卡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和稍内侧,鼓索在离卵圆孔附近进入舌神

经。舌神经通行与口底粘膜深面,发出分支布于舌下腺、舌侧牙龈及舌的粘膜。

4)下牙槽神经通过翼外肌下缘进入翼颌间隙。伴行同名动脉和静脉,沿翼内肌外侧面下行

进入下颌孔,下牙槽神经在进入下颌孔之前发出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下牙槽神经通过下颌管,分支支配 8---1 1---8及其牙周膜和牙槽骨。

5)耳颞神经向后经翼外肌及髁突颈部的深面,至其后方进入腮腺。 16. 名词解释: 1.咀嚼周期 2.牙合力 3.最大牙合力 4.前牙牙合运循环 5.后牙牙合运循环

6.磨耗 7.磨损 8.咀嚼肌力 9.开口度 10.肌电图 11.味觉适应 12.味觉交叉反应 13.牙周潜力 14.咀嚼效率

15.Bennett运动及Bennett角 问答题:

1.何谓咀嚼效率?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2.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有哪些主要影响? 3.吞咽对口腔,颌,面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

4.舌的不同区域对酸,甜,咸,苦味的敏感性有何不同? 5.为什么口腔粘膜对温度的耐受力远大于皮肤? 6.磨耗的生理意义? 7.唾液有哪些作用? 8.简述味觉的传导?

9.口腔器官缺损或畸形对语音有哪些主要影响 名词解释

1、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咀嚼周期。 2、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又称咀嚼压力。 3、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

4、在咀嚼运动中,下牙合由正中牙合位或息止颌位向下、向前伸,继而上升到上、下颌切牙切嵴相对,切咬食物,在穿透食物后,上下颌切牙切嵴对刃,然后,下颌切牙的切嵴沿上颌切牙的舌斜面,向后上方回归至正中牙合位,如此周而复始,称前牙的牙合运循环。 5、在咀嚼运动中,下颌由正中牙合位向下向外(向工作侧),继而上升,使工作侧上、下后牙的同名牙尖彼此相对,然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返回至正中颌位,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从中央窝沿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约至其一半处而分离,如此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牙合运循环。

6、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的消耗的现象。

7、指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 8、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力。

9、指受检者大张口时,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约4厘米。

10、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活动,通过电极倒入肌电图仪将肌电信号放大后,在示波屏上或记

录纸上描记的图象。

11、长期给味蕾以某有味物质刺激,其感觉强度就会迅速降低,即味觉适应。 12、味觉适应使舌对其它味觉可能更为敏感,即味觉交叉反应。 13、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牙合力约为最大牙合力之一半,即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

称牙周潜力 。

14、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

15、下颌侧方整体运动为Bennett运动。下颌侧方边缘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向下、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