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基础练习题 下载本文

使用注意事项:分章训练,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问答题与《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配合使用,熟悉题型,记住要点。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育学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BBBAC 6 一 10 CCCCC 11 一 15 BDBDB 16 一 20 DACDB 21 一 25 ACACC 26 一27 AC

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画》 D. 《爱弥儿》

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4. 柏拉图的名著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 )

A. 《法律篇》 B. 《爱弥儿》 C. 《理想国》 D. 《教育漫话》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

A. 《大学》 B. 《论语》

1

C. 《学记》 D. 《中庸》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

A. 《孟子》 B. 《学记》 C. 《说文解字》 D. 《论语》 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

言出自(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13.“教育要先行”出自( )

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 《学会生存》 C. 《大教学论》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

A. 陶行知

B. 胡适

C. 胡克勤 D. 察元培

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观点的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关系起源说 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 )

A. 公元前 B. 18世纪

C. 19世纪中叶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勒图尔诺 B. 孟禄

2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9.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是( )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D.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0. 下列哪一种教育学仍然没有跳出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传统( )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制度教育学 21. 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 )

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民族性

22. 后来的教育要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说明教育的

( )

A. 永恒性 B. 生产性 C. 继承性 D. 阶级性

23.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 生物起源说 B. 神话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24. 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C.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 教材和教法 25.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 )

A. 教育内容 B. 教育对象 C. 教育手段 D. 教育原则 26.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

3

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是( )

A. 文化教育 B. 实验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 D. 制度教育学 (三) 简答题

1. 夸美纽斯的贡献是什么?

2.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三) 简答题

1 答: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

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但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不同。

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了优秀的教科书,如《母育学校》 、《世界图解》等。

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夸美纽斯所提出的直观性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教学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等。

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学校的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使教学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他详细谈到了班级授课制问题,他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

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第六,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家。《大教学论》还阐述了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问题,并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提出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文教学法问题,提出了直观教学。

2. 答: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1) 反对思辨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基调是规范的伦理学,主要讨论教育应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在论述方式上充斥了形而上学的演绎和论辩,而在对人与教学方法的说明上,闪烁着经验科学的光芒。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魅力,人们开始崇尚经验事实、研究客观规律,原来高雅的形而上学遭到贬斥。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经验常识,实验教育学者对它进行尖刻的批判,认为它不过是乌托邦的文献、大杂烩等。(2) 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确立了从教育经

4

验上升到科学教育学的可靠途径即观察与实验。(3) 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解释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引人教育实践。(4) 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的标准测量等。

3. 答: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l) 教育即生活。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离。使学校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使儿童不仅仅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2) 教育即生长。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生长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自身的活动。生长是连续的过程,其目的不在过程之外,而在过程之内。所以,教育的过程,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本身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条件,如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这是潜力、进一步的条件,要求人们尊重儿童所具备的条件和可能性。

(3)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指社会条件,生长指内在条件,教育即经验问题, 的改造则同时强调两者。经验不仅指内容,还是载体,强调人的主动性。

(4) 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社会生活应深入学校。

(5) 做中学;反对灌输。如果知识不能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便是空谈心主义、 园艺、烹调等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

(6) 学生中心。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一)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ABBCC 6 一 10 DCCBD 11 – 15 BDDCD

16 一 20 ACADB 21 一 25 BADBC

1.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

A. 2500年 B. 2000年 C. 1500年 D. 1000年 2. 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 )

A. 夏朝 B. 商朝

5

C. 周朝 D. 秦朝 3.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4. 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

A. 17世纪末 B. 18世纪末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末 5. 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

A. 系统性 B. 制度性

C. 无阶级性 D. 等级性 6.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

A. 文字的产生 B. 阶级的产生

C. 生产力的发展 D. 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7.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

A. 人类社会的出现 B. 交往的出现 C. 学校的出现 D. 语言的出现

8. 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

A. 具有宗教性 B. 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 C. 基础教育是义务的 D.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9. “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

A. 义务教育思想 B. 终身教育思想 C. 素质教育思想 D. 民主教育思想 10.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

A. 铁制农具的出现 B. 阶级的分化

C. 宗教的产生 D. 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出现

11. 强调在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安排古典文化作品的教育流派是( )

A. 实用主义 B. 永恒主义 C. 自然主义 D. 结构主义 12. 最早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的教育家是( )

A. 赞可夫 B. 凯洛夫

6

C. 苏霍姆林斯基 D. 维果茨基

13.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不同年龄受教育者的教

育需求。这阐明了现代教育的( )

A. 未来性 B. 科学性 C. 生产性 D. 终身性 14. 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

A. 教育的民主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多元化 D. 教育的终身化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 )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日本 18.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世俗性 20. 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 )

A. 非义务教育 B. 继续教育 C. 社会教育 D. 高等教育

21. 1990年3月,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

纲领》,提出全民教育最主要的具体目标是( )

A. 扩大幼儿的看护和发展活动 B. 至2000年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

C. 提高学习成绩,使年龄组认可的百分比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必要学习成绩的 水平 D. 降低成人文盲率

22.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 实现教育平等 B. 实现全民教育 C. 提高教育效率 D. 提高教育效益 23. 古代形态下的教育的特点有(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B. 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C. 教育发展较快 D. 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4. 以下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与生产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 原始社会 B. 古代社会

7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25.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是( )

A. 教育制度 B. 教育规模 C. 学校课程内容 D. 教育模式 (二) 论述题

1. 从“教育”词源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参考答案:

1. 答: (l) 中文“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两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 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口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 西文“教育”的词源。

从西文本身去分析,它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可以看出,中国更强调从外部来促使儿童获得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吸收器”或“存储器”,记诵式的教学由此而来,这是教育中的“外际论”;而西方更强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的作用贵在启发,而不是把结果直接告知给学生,这是教育中的“内发论”。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二)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 5 DBBBC 6 一 10 CDBBA 11 一 15 BBCAB 16 一 20 CABDD 21 一 25 AACCB 26 一30 ABBDB 31 一35 DBDAC 36 一40 CBCDC 41 C

8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爱尔维修 B. 华生 C. 本尼迪克 D. 高尔顿

2.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属于(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个体因素决定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4.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结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决策者的观念 B. 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政治制度 D. 社会需求 5. 在原始社会,新生一代的抚养任务属于(

)

A. 学校 B. 家庭 C. 社会 D. 家族

6. 在协调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社区 B. 家庭 C. 学校 D. 政府 7. 不属于社会教育途径和形式的是( )

A. 街道 B. 社区 C. 校外机构 D. 家长会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是属于( )

A. 原始社会的教育 B. 古代社会的教育 C.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9.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

A. 社会交往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自我修养

10.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A. 教育传递一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一交流文化功能9

)

)

C. 教育选择一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一更新文化功能 11. 不属于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内容和方式的是( )

A. 开家长会 B.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

C.建主家长委员会 D. 举办家长学校 12. 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根本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状况 B. 社会生产力水平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价值观念 1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受( )因素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传统舆论 14.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是( )

A. 生产劳动 B. 社会实践 C. 教育 D. 体脑结合 15. 从时间上看,相对其他教育形式来说,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A. 开始最早持续最短 B. 开始最早持续最长 C. 开始较晚持续最长 D. 开始较晚持续较短 16.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者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17.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 社会生产力 B. 文化传统 C. 社会制度 D. 科技水平 18.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是它的(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永恒性 19. 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 社会经济基础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文化 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沟通家长与子女感情的桥梁,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家长学校 B. 学校开放日

10

C. 家长的思想修养 D. 理解和尊重

21.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

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 A. 相对的独立性 B. 一定的超前性 C. 一定的滞后性 D. 绝对的超前性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 )

A.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

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思想称为(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教育决定论 D. 自然发生论 24. 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教育是( )

A. 学校教育 B. 社区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行会教育 25.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

A. 决定作用 B. 提供物质前提 C. 提供心理前提 D. 主导发展方向 26. 决定人们受教育权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制度 D. 文化传统 27.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政治基础 C. 社会文化 D. 科学技术 28. 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育是( )

A. 家庭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自我教育 29. 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 )

A. 经常性访问 B. 学校开放日 C. 家长会 D. 家长委员会

11

30. 在制约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

A. 经济制度 B. 政治制度 C. 人口制度 D. 文化制度

31.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

因素的制约。这说明教育具有( )

A. 生产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社会制约性 32. 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是(

)

A. 经济条件较好 B. 家庭环境良好 C. 家长文化程度高 D. 孩子比较听话 3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形成(

A. 教育系统 B. 教育集团 C. 教育合力 D. 教育网络 34. 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

)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制度 C. 文化背景 D. 科技水平 35. 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关系中发挥( )

A. 制约作用 B. 支配作用 C. 主导作用 D. 决定作用 36. 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 )

A.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相互对立相互剖裂的关系 37.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

A. 强制性 B. 自发性 C. 系统性 D. 计划性 38.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39. 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12

C. 学校因素 D. 个体因素 40.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的首要特点是( )

A. 科学性 B. 强制性 C. 生活性 D. 规范性 41.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

A. 政治方向问题 B. 发展生产力问题 C.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 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三)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5 CBAAC 6—10 BBADA 11—15 ACBAD 16—17 DB

1. 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学习动机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A. 价值因素 B. 遗传因素 C. 情意因素 D. 品德因素

2. 我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

A. 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B. 个性和品德的形成 。 C. 体重和身高的增加 D. 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4. 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中介是( )

A. 社会交往 B. 社会生活 C. 社会存在 D. 人际关系 5. 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特征是( )

A. 年龄特征 B. 生理特征 C. 心理特征 D. 精神特征 6.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不平衡性要求 B. 个别差异性要求 C. 顺序性要求 D. 互补性要求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 少年( )

13

)

A.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 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 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8. 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

A. 遗传素质 B. 成熟机制 C. 环境 D. 活动 9.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 主体因素 B. 主观努力 C. 环境 D. 教育 10. 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教育 D. 后天因素 11. 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阶段性和顺序性 B. 整体性

C. 稳定性和可变性 D.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2.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民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 )

A. 整体性 B. 稳定性和可变性 C.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 阶段性和顺序性

13.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及个体的发展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 ),是发展的

( )

A. 主宰 决定者 B.主人 主体 C. 主导 主体 D. 接收者 主体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就意味着( )

A. 人具有发展的本质 B. 人具有抽象性和超现实性 C. 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规定\ D. 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15. 人的活动主要包括( )

A. 社会实践活动 B. 生理活动 C. 心理活动 D. 以上三个都是 16.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 )功能。

A. 决定 B. 阻碍 C. 促进 D. 以上都是

14

17. 在青少年学生的各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

A. 10 一12岁 B. 11 一 15岁 C. 13一16岁 D. 12一16岁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一5 ABABB 6 一10 ACCCA 11一15 CACDC 16 一20 CDDDA 21 一25 DCDBB 26 一27 DA

1. 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经济决定着其教育目的具有( )

A. 公共性 B. 等级性 C. 阶级性 D. 私有性

2. 《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3. 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 C.教育必须为王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4. 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5.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

A. 宗教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社会本位论 D. 教育元目的论 6. 下面持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15

A. 裴斯泰洛齐 B. 孔德 C. 柏拉图 D. 迪尔凯姆 7. 下面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家或思想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卢梭 C. 凯兴斯坦纳 D. 萨特 8.“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 教育无目的论 D.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9.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

)

A. 卢梭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涂尔干 10. 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 教学 B. 生产劳动 C. 团队活动 D. 课外活动

11. 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

)

A. 终身性 B. 国际性 C. 公共性 D. 民主性 12.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 )

A. 教育目的 B. 经验方针 C. 经验政策 D. 教育目标

13.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这是教育的( )

A. 隐性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显性功能 D. 文化功能 14. 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 )

A. 社会性教育目的 B. 目的性教育功能 C. 功能性教育目的 D. 发展性教育目的 1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

)

A. 普及义务教育 B. 扫除文盲

16

C. 促进人的发展 D. 增强国力 16. 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的是( )

A.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 神学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17. 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 是( )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 教育无目的论 D.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1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畸形劳动 B. 私有制 C. 社会制度 D. 社会分工 19.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0. 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

)

A. 社会生产力水平 B. 历史发展进程 C.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 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

21. 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 )

A. 社会的进步 B. 学校的发展 C. 学生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2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生产力 B. 巩固社会制度 C.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D.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3.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24.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

A. 重要前提 B. 重要条件 C. 重要中介 D. 物质基础 25.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 ) 17

)

A.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没有差别 B.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C. 教育目标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D. 教育目的可以取代教育日标 26. 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

A. 教育途径 B. 教育内容 C. 教育方法 D. 教育方针

27.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

A. 政治制度 B. 科技水平 C. 经济基础 D. 文化传统

(二) 简答题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三) 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试评析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2.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当代教育实践意义。

第五章 教育制度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5 ACABA 6—10 CBABB 11—15 CAACD

1. 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

A. 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混合学制 D. 分支理学制 2. 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3. 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

18

A. 癸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1951年学制

4.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仿照了下列哪

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5. 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

A. 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分支制 D. 中间型学制 6.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于( )

A. 18世纪下半叶 B. 19世纪上半叶 C. 19世纪下半叶 D. 20世纪工半叶 7.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国家教育体系 D. 教育制度 8. 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

A. 癸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1951年学制

9. 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0.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

A. 学校管理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学校人事制度 D. 学校办学体制 11. 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社会教育制度 C. 学校教育制度 D 高等教育制度

12. 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下面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

19

制度是( )

A. 高等教育制度 B. 特殊教育制度 C. 奖惩作息制度 D.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

13.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14.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孔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

(

)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历史性 D. 教育性

15. 中国现代学制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主要表现为二大基本问题( )

A. 单轨与双轨 B. 长与短 C. 统一性与灵活性 D. 以上答案都不是

第六章 教师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5 BADBB 6—10 DDBBC 11—15 ADDBC 16—20 ADADA 21—25 ACCBC 26—30CBABB 31—32 DC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

A. 职业 B. 专业 C. 事业 D. 以上三者都是 3. 一般来说,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 )

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终身 5. 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是在( )之后。

A. 16世纪 B. 17世纪

20

C. 18世纪 D. 19世纪 21. 教师职业独立和专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设置( )

A. 师范学校 B. 职业学校 C. 国家民学校 D. 初等学校 7. 在我国中学教师申请参加教师资格文化知识笔试的科目是( )

A. 学科课程 B. 教育学 C. 心理学 D. 以上都要考 8. 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9月10 日为“教师节”是在(

)

A.1984年 B. 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9. 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 )

A. 大专以上 B. 本科以上 C. 硕士研究生 D. 博士研究生

10. 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称为(

A. 招聘 B. 续聘 C. 解聘 D. 辞聘 11. 教师获得正常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是( )

A. 经济收入 B. 文化地位 C. 政治地位 D. 思想觉悟 12.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杜威 B. 布鲁纳 C. 苏霍姆林斯基 D. 赫尔巴特 14. 教师中心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柏拉图 B. 卢梭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25.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赫尔巴特 B. 裴斯塔洛齐 C. 杜威 D. 夸美纽斯 13. 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 权利平等 B. 义务平等

21

)

C. 知识平等 D. 人格平等 1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搞好教学 B. 做好德育工作 C. 教书育人 D. 关心学生身心 1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下教师劳动的( )

A. 长期性 B. 创造性 C. 复杂性 D. 示范性 19. 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

A. 学生 B. 环境 C. 社会 D. 教师 20.“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连续性 C. 示范性 D. 间接性

24. 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示范性 C. 连续性 D. 主体性 22. 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 间接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广延性

2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

A. 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公共性 D. 模糊性

23. 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

A. 智力因素 B. 理性因素 C. 非智力因素 D. 感知因素 26.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 强制作用 B. 辅助作用 C. 主导作用 D. 中介作用

27. 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

A. 讲授法 B. 对话法

22

)

C. 讲演法 D. 参观法 30. 下列属于教师权利的有( )

A. 管理学生权 B. 进修培训权 C. 民主管理权 D. 惩罚学生权 32. 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

A. 学生的榜样 B. 集体的领导者 C. 知识的传授者 D. 学者和学习者

(一) 简答题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吗?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什么? (二) 案例分析题

2003年9月的一天,松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刘勇(化名)上学迟到了。方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刘勇忍受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十分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刘勇躲在房间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的手里。方老师看后很生气,在课堂上狠狠地批坪了他一顿。方老师在批评刘勇时,当着全班的面说\在我们班上就得有点儿师道尊严。你们现在很小,许多道理和规矩都不懂,老师和家长有责任管理和教育你们。否则,出了大问题,谁都负不了责任。\接着,方老师命令刘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刘勇'禽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

(选自黄耀洪:《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大家谈》 ,载《湖南教育》2003年第3期) 试分析上述案例所反映的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可能的解决之道。 参考答案: (二) 简答题

1. 答: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

作为专门职业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专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第二,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第三,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教师这种职业还达不到专业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师专业化运动,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师这种职业能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成为一门专业。就我国情况来看,我国的教师素养还存在较大问题,因此,还需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来推动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23

2. 答:(1) 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师集体的协作精神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它是教师专业的工作作风,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精神内核。

(2) 专业知识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是文化基础知识,再次是教育科学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表现为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在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要形成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型的主体知识结构。

(3) 专业能力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三) 案例分析题

答:方老师的做法在我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我国,师生在交往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分析起来,原因如下。

第一,文化根源。中国历来就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具有社会所赋予的职业权威和角色权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这一权威夸大。在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教师很少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案例中的那位教师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不平等的。

第二,动机冲突。教师总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品德。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水平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就本案例而言,方老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态度。但他忽略了刘勇只是一个孩子,采取了更加过分的处理方法,使教育效果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既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存在着困难和障碍,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1. 要把学生置于师生交往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角色地位,合理运用社会赋予的权威力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对学生进行疏导和耐心的教育,师生双方就容易产生积极的合作态度;反之,就容易形成师生交往的对立状态。

2. 运用合理的交往方法

24

案例中刘勇可能是由于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应了解清楚,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 助,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师生之间如果有了通畅平等的对话的机会,师生间交往困难就容易化解。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采取积极的交往态度,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首先,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进行换位思考;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与学生沟通,应多用商量的口气,善于机智而敏锐地发现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有,教师应该在行动上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认真彻底地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课程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一5 AABCD 6一10 ABBBC 11 一 14 ADDA

1. 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潜在课程 3. 一般说来,课程的宏观结构是指( )

A. 课程标准 B. 课程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5. 隐性课程是(

)

A. 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 B. 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 C. 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D.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 )

A. 结构主义课程论 B. 经验课程论 C. 范例方式课程论 D. 发展主义课程论 7.“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 布鲁纳 B. 杜威 C. 赞科夫 D. 卢梭 9. 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 课时分配 B. 开设哪些学科

25

C. 学科顺序 D.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0. 范例式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布鲁纳 B. 赞科夫 C. 瓦根舍因 D. 杜威 11.“螺旋课程”的提出者是( )

A. 布鲁纳 B. 杜威 C. 赞科夫 D. 瓦根舍因 13. 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 课程是知识 B. 课程是计划 C. 课程是经验 D. 课程是活动 14. 目标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 泰勒 B. 泰罗 C. 斯塔克 D. 斯克里文: (三) 简答题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

1.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是什么? (五) 案例分析题

案例1 : 2003年5月,在辽宁某城市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是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字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 (选自赵小雅:《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载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 试评析这则案例所反映的问题。

案例2: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 “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产他们你扒我,我才住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26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末,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气。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勺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支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 一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4;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二) 简答题

1. 答:学科课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特点是结构性、系统性和简约性。学科课程是一种占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其主要特征:(1) 重视成认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 强调训练的价值。

活功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具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活动课程是一种现代课程形式。其主要特征:(1)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 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 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2. 答:分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分科设置;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综合课程: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整体联系的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儿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课程的综合也围可大可小,可以是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中的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缘学科课程领域。

(三) 论述题

27

1.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3)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5)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7) 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 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根本,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强调课程内容同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生活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的需要,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建立起真诚、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 主体性的学生观。在新课程改革中,主体性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 职业化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变为平等、尊重、欣赏、伙伴。

(4) 科学化的课程观。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其次。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最后,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5) 现代化的教学观。教学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其次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最后教学是学习的过程和结论双重关注的过程。

(6) 建构性的评价观。建构性的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表现为:首先,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最后,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8

第八、九章 教学理论与实施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一5 CCBAC 6一10 BBAAC 11 一 15 ADDCA 16 一 20 DCBAB 21 一 25 DDCAC 26 一30 CBADD

31 一35 BADCA 36 一40 BABBB 46 一48 ADA

1.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

A. 教育目的 B. 经验内容 C. 教育过程 D. 教师与学生 2.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3.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

A. 发现学习模式 B. 范例教学模式

C. 设计教学法 D. 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 4. 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

A. 身心发展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 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 D. 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5.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接知如接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量力性原则 6.“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

A. 布鲁纳 B. 罗杰斯 C. 乔伊斯 D. 韦尔 7. 从根本上说,教学方法的产生是由(

)决定的

A. 教师 B. 学生 C. 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 D. 教学大纲

8. 同样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教学

29

方法具有相对的( )

A. 独立性 B. 稳定性 C. 特殊性 D. 普遍性 9. 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 )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10. 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

A. 领导者 B. 管理者 C. 指导者 D. 促进者

11. 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其中范例性是针对(

A. 教学内容 B. 学生

C. 教学活动 D. 学生主体状况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 )

A.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 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 知识分子和农民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 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容易进行,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具有( )

A. 特殊性 B. 系统性 C. 稳定性 D. 独立性 14. 教学是( )

A. 教师教的活动 B. 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D.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15.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

A. 发现学习模式 B. 范例教学模式

C. 设计教学法 D. 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16. 在教学认识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 )实现的。

A. 生活经验 B. 生产经验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1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30

而言的。 )

18. 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等的教学方法称为(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19. 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边讲边读的教学方法称为( )

A. 讲述法 B. 讲解法 C. 讲读法 D. 讲演法 20.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布置 D. 课外辅导

)

21. 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

A. 演示法 B. 讲授法 C. 谈话法 D. 陶冶法 22. 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是指(

)

A.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 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 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23.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 后勤工作 B. 管理工作 C. 教学工作 D. 科研工作 24.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

A. 发展学生的智力 B.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C. 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 D. 形成学生的品行 25. 谈语法、讨论法和陶冶法的共同特征是( )

A. 以教师为主的活动 B. 以学生为主的活动 C. 师生双边活动平衡 D. 运用多媒体技术

26.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其基本性质始终不变,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最强的活动是( )

A. 课外活动 B. 社会实践 C. 教学 D. 团队活动 28. 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是( )

A. 教学 B. 管理

31

C. 考试 D. 课程设置 29.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

A. 实践法 B. 谈话法 C. 参观法 D. 讲授法

30. 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即( )

A. 讲解与演示过程 B. 参观与讨论过程 C. 提闷气对话过程 D. 教授与学习过程 33. 教育活动的工具、载体及其应用被称为( )

A. 课程设置 B. 教育过程 C. 教育活动 D. 教育手段 34. 在教育过程的预备阶段,其根本任务是( )

A. 启发学生思维 B. 呈现教学材料 C. 激发学习功机 D. 进行教育评价 35. 谈话法的一种类型是(

)

)

A. 对话 B. 讲述 C. 报告 D. 讲解 36.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

)

A. 课外活动 B. 教学 C. 社会调查 D. 公益活动 37. 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 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B.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C. 知识与品德之间的矛盾 D. 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

38. 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法”是典型的( )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陶冶法 D. 实践法

39.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为达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被称为

( )

A. 教育过程 B. 教育方法

32

C. 教育活功 D. 教育评价 40. 以下哪种方法属于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

A. 讲授法 B. 演示法 C. 练习法 D. 暗示法 41.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珞扎洛夫创主的教学法是(

)

A. 暗示教学法 B. 范例教学法 C. 发现教学法 D. 探究教学法 42. 以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而闻名于教育界的教育家是( )

A. 杜威 B. 谢夫特 C. 罗杰斯 D. 巴班斯基

43.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 教学大纲 B. 课程标准 C. 课程计划 D. 教学参考书

45. 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道尔顿制 B. 班级授课制 C. 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 分组教学

46. 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 )

A. 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48. 某学生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反纪律了?我跟你说

了多少次?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读书了。” 该学生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该同学守纪律所采用的方法是 ( )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际锻炼 (五) 案例分析题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道: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 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33

2. 课内讲投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 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

4. 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 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这种分层补缺,连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十 章 德育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一5 DCBAD 6 一10 ACCDC 11 一15 CABCC 16 一 20 DCCAB 1. 狭义的德育一般专指(

)

A. 政治教育 B. 思想教育 C. 心理教育 D. 道德教育 2. 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A. 个体生存 B. 个体发展 C. 个体享用 D. 个体需要 3. 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属( )

A. 德育任务 B. 德育内容 C. 德育方法 D. 德育过程 4. 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指( )

A. 德育任务 B. 德育原则 C. 德育内涵 D. 德育途径 5. 德育的基础是教学生( )

A. 掌握道德理念 B. 形成道德规范

34

C. 教育道德行为 D. 学会做人 6.“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

)

A. 社会性功能 B. 个性生存功能 C. 个体享用功能 D. 经济性功能 7. 德育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起( )

A. 决定作用 B. 保证作用 C. 主导作用 D. 条件作用 8. 德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 )

A. 思想素质 B. 政治素质 C. 道德素质 D. 品德素质 9.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 )

A. 文化性功能 B. 生态性功能 C. 教育性功能 D. 政治性功能

10.“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

A. 社会性功能 B. 个体性功能 C. 教育性功能 D. 文化性功能 11.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

A. 适应性功能 B.生存功能 C. 享用性功能 D.发展功能 12. 古代社会占第一位的教育内容是(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3. 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关心帮助孤寡老人的品质,这类教育活动属于(

)

A. 民主意识教育 B. 社会公德教育 C. 法制观念教育 D. 爱国主义教育 14. 按教育内容的分类来说,法制教育属于( )

A. 美育 B. 体育 C. 德育 D. 智育

35

15. 间接的道德教育就是( )

A.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影响 B. 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渗透道德影响 C. 学校道德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D. 以上三者

1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第三阶段是( )

A. 他律道德阶段或惩罚及服从倾向阶段 B. 社会道德、法律倾向的阶段

C. 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倾向阶段 D. 自律道德阶段

18. ( )倡导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A. 皮亚杰 B. 杜威 C. 柯尔伯格 D. 无答案 19. 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 )

A. 涂尔干 B. 罗杰斯 C. 卢梭 D. 无答案 20. 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

A.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D.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 简答题

1. 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 案例分析题

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朋友》的歌,然后深情地说:“天底下最难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能够成为可以共享快乐、共担忧愁的朋友。”掌声响起。我接着说:“因为咱们还不太熟悉,同学们还不了解我,还不一定敢当着我的面说心里话,因此我公布我办公室的电子信箱地址,欢迎大家随时随地给我发‘伊妹儿’。”欢笑声响起。我的话立竿见影,第二天我的电子信箱便被

36

)

塞得满满的:——老师,您的头发长了一点,请注意为人师表——请老师不要当着学生的面抽烟。——老师,您说话很风趣,但有时候严肃不足。第三天,火药味渐浓,第四天,我就有点受不了了,第五天的一封“犯上作乱”的“伊妹儿”终于使我大光其火。我憋不住,当众质问道:“今天的‘伊妹儿’是谁发的?”众学生如惊号之鸟,默不作声一我威严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希望能从他们的脸色中找到蛛丝马迹。但我失望了:学生的眼神、脸色基本保持一致。我原以为接下去会收到更出格的“伊妹儿”,但是我错了,第六天的信箱是空的,第七天还是空的,我感到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终于,我向学生作了诚恳的检讨,希望同学们不计前嫌,继续把我当朋友,给我发什么“伊妹儿”都行。第八天,我又收到了两封“伊妹儿”——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要发生在我们可爱的老师身上。——老师,那天的“伊妹儿”是我发的,事后我也很后悔因为我的粗鲁的语言,不只伤害了老师的自尊心,更说明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请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三) 简答题

1. 答:道德发展理论最初由瑞土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与发展。他们俩的共同之处是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他们分别设计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作出道德判断,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基础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年龄及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游戏及验证的结果,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上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称为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经过12年的研究,以社会习俗为标准,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级水平为前习俗水于(9岁以下)、习俗水平(10 一20岁)和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每一级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服从与惩罚走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第二,每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第三.它们出现的顺序不变;第四,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柯尔伯格通过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种族等因素各不相同,但文化和环境只能影响发展速度,或改变其内容,不能改变发展的顺序。

(五)案例分析题

37

答: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网络德育案例。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新生,加强与新生的沟通,在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说”后,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了学生与教师接近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然而,当有学生接连不断地向自己“发难”时,这位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居然破起案来,这是德育的大忌,结果使学生喋声不语,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就此中断。好在这位教师严于律己,及时向学生作检讨,才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那两封“伊妹儿”,一封希望老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真正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批评意见,而另一封则说明学生巳折服于老师的人格魅力,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这位教师以此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第一步,为今后德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较好地体现了德育的促进功能。

运用模拟功能,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做到寓教于乐。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 “面孔”,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而苦口婆心的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产生厌倦心理。也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难度较大。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