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讨生命的现象,反思人类的行为方式,懂得尊重自然,共享自然的智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筛选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论文,课文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足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激发思索。同时,本文又是一篇译文,学习中不必字字斟酌,句句计较,要着眼于整体理解,把握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境感染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图片,用一个词语描述图片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圈出文中出现了哪些生物。 四、深入研读,一探究竟 1、小组讨论
以蚂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等生物来命名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详细介绍了生物的哪些行为活动? (2)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2、自主研读 问题设置:(1)作者针对什么观点,什么现象,写作了这篇文章? (2)在科研领域,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完成方式:(1)学生齐读1、2两段,筛选信息。 (2)快速阅读11——13段,筛选信息。 3、总结归纳
生物群体与人类具有( )
蚂蚁
蜜蜂
生物的活动行为 黏菌细胞 ( )
鲱鱼
飞鸟
人类还需( ),方能大步向前。 五、细品慢嚼,鉴赏美句
1、学生挑选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评 2、教师归纳
语言幽默风趣:以拟物的手法写人,以拟人的手法写物。 六、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思考? 七、能力训练
学习本文拟人化的语言,尝试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用拟人化的语言写一两个小场景。 【板书设计】
互相依存 生物 互相联系 社会性
同步活动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