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制系统中也有具体的应用。对于控制系统来说,都是由主控设备、检测机构、执行机构等环节构成,主控设备占有主导地位。针对三大类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21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两个主要工作岗位: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

“1”---一条主线:以电机控制、PLC、单片机技术、供配电技术、变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3”---三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运行

第1、2学期: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重点加强数学、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习,为培养学生电机控制、PLC、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

第3学期:结合集中工学交替环节,感受企业环境,完成生产线的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4学期:通过变频器控制单元、PLC控制单元、单片机控制单元、传感器与测量单元、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采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完成低压电器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5学期:通过人机界面组态与网络应用单元、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厂单元、供配电单元的学习,并通过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采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完成工业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6学期: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强化对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单片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教师与学生参与

25

企业生产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3. 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 (1)专业建设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尽早涉及和认识生产过程,将工学结合的教育内涵落到实处。根据学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计划,本专业需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努力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推进工学合作,具体建设规划如下:

①校内、校外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河南现代工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好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设备资源推进工学结合;加强与现有实习企业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生产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具体生产案例、共同研究基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到校内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推进工学结合,根据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标,本专业将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制定全面的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实训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提高实训质量和设备的利用效率。

②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途径,使专业师资队伍拥有3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带头人、3~4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职师资队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聘请具有企业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担任本专业实训教师,同时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使教师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2)发展方向

本专业建设发展结合学院“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要求,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

26

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本地区工业的布局及发展情况,着力培养较高技术含量的技能,以区别与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①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本位,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 ②适应本地区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③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是为本地区的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胜任技能性较强的工作,对工厂成套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专业方向,熟悉一般电气控制设备的组成原理、控制环节、电机拖动及工厂的供电及用电安全;对专用控制器及仪器仪表的设计和调试的专业方向,熟悉电气测量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在测量与控制上的应用,培养学生设计与调试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监控

1.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1)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实现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下图。

27

(2)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

①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依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尽可能地直接明确具体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同时依据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

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注意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和技巧。实现人文素质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