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的树 雪冰儿
这些是老林的树。这些的确是老林的树。提起眼前这一片树,谁都知道是老林的。可是,老林不在家,有些人就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干了一些掩耳盗铃的勾当。
村子里的小李就是这样的人。这话是老李说的。
有一天,小李缺少根锨把,看来看去,就老林林子里的小树合适。他没跟谁说,拿着斧子,摸着黑,就来到老林家的树跟前。他瞧准事先看好的树,刚要抡斧子,有人就大喝一声:“住手!”
小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爹老李。小李不高兴了,说:“爹,千啥啊?吓人鼓捣的。我就想找根锨把。你来干啥?”
老李说:“锨把,集上有卖的。这里的树可是老林家的。”
小李压低声音,说:“爹,别吵吵!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在这砍一棵树呢?再说了,老林去儿子家住了几年了,连个音信也没有。我估摸着啊,没准,这人就没啦!
老李说:“老林没不没,我不管。我就知道这是老林的树,咱不能动。”听老李的声音越来越大,小李有些害怕。所以,他只得拎着斧子跟爹回了家。
第二天。老李在集上买了一个锨把,滑溜溜的。小李试了几次,觉得忒好。他悄悄跟媳妇说:“花几块钱不亏,干活都轻松呢!
不知道是村子里只有一个小李在,还是有太多的老李,虽然老林不在家,他的树却越长越高,而且,一棵也没少。
有一天,来了一辆车,车上坐着两个人,问准了老林的树,就卸车拿家伙要放树。
听了这个消息,村里炸开了锅。跑在最前头的是小李。小李心想:这树我动不得,别人也动不得。 这些人说:“是老林让我们来的,钱,我们都付了一部分了。”村子里的人不相信这话。小李抻头说:“有啥证据?”那人拿不出证据,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他们走后,小李问老李:“会不会真的是老林让他们来的?”老李说:“不管是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林的主意,就是天王老子来也没用。”村子里别的人就说:“是啊,除了老林,谁也休想动这些树。”
这话小李爱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那叫心理平衡。
说来也奇怪,那些人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而老林的这些树,还如以前一样,继续长。几年后,树成材了,成了一片绿荫。
老李更老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到树下乘凉。像他一样的老人,也来这里乘凉。老人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不经意就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老李说:“以前,我儿子打过老林的树的主意,最后被我给拦住了。起初,他还有点想不通呢!现在啊,谁要告诉他这不是老林的树,他就会跟他急!”
老人们就应和着,说:“可不是吗?老林不在,谁要是动了这些树,就跟剜咱们心似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风刮来,竟吹倒了老林家的两棵树。第二天,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来看情况。老李叹息了很久,感觉心都是疼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小李把他搀回了家。很多的老人都一样,也被儿孙搀回了家。
这是老林的树,老林不在,倒了的树怎么处理呢?村干部发愁,村民人人发愁。因为想不到好办法,树只能移到靠边的地方,继续倒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林的儿子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老林死了,他是回来卖树的。
大家认识老林的儿子,而且,老林的儿子拿回来了一封老林的亲笔书信。所以,大伙不得不相信老林真的死了,还留下了卖树的遗嘱。没几天的时间,老林的儿子卖掉了树,带着钱走了。
村子里的人好像失掉点啥似的,丝毫没有轻松感。老李眼没了魂似的,喜欢来到那块没了树的地方发呆。
这一天,老李的孙子让他看一篇日记。老李看完后哭了。他把孙子的日记拿给别人看。于是,大伙一起念——
有一种守护叫无言,有一种付出叫不求回报。我的爷爷们,我的父辈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亲人们,曾经守护着一棵棵树。他们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要告诉他,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强调“这些是老林的树”,既照应了题目,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也强调了村里人所达成的共识,有点染主题的作用。
B.老李阻止小李砍老林的树,自己花钱到集上去给小李买了一个锨把,这种把疏和堵结合起来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C.小说中共有三次砍树事件,前两次都未得逞,直到老林的儿子来后才砍伐成功。小说通过三次砍树事件,表现了村民的高尚品质。
D.老林的儿子回来卖掉树后拿着钱走了,村里的人们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失落,好像失掉了啥似的这种心理是耐人寻味的。
8.小说中设置小李这个人物有哪些作用?
9.小说最后一句“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②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
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
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 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
④
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霜天晓角·梅
林通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②,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爇③。晓寒兰烬④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注)①蛾寒:“蛾”通“俄”,“蛾寒”犹言“轻寒”。②玉龙三弄:“玉龙”指雪,此处代指梅花;“玉龙三弄”即琴曲《梅花三弄》。③金兽燕:金兽,一种兽状的铜炉;燕,烧。④兰烬:指燃尽的灯芯。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朱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声、形、色、味俱全的优美画面,营造出清冷、静淡的氛围。 B.朱词下片开头,人对梅怜爱,梅却不解人意,在对比中强调诗人深深的怨恨之情。 C.林词中“冰清霜洁”既表时令又可形容梅花,加以乐声烘托,梅的形象呼之欲出。 D.林词下片前三句写梦醒时油枯灯灭,天气寒冷,为后文诗人看似反常的举止蓄势。 15.这两首词的结尾都写到人赏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