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在课下] 18个文言虚词练中积累 使用建议:课下利用零碎时间分组完成,每隔一段时间回看温故,避免遗忘!
[第一组]
1.而
记住经典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2)(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归纳义项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限止语气,罢了 (12)何况 (13)不久,一会儿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祭祀)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
(4)(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而: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5)(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
(6)(2017·浙江高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连词,表示并列
(7)(2017·山东高考)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记住经典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8)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3)(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4)(2017·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何:疑问代词,什么 .
(5)(2016·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疑问代词,什么 .3.乎
记住经典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归纳义项 (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归纳义项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作动词,译为“呵问”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壁赋》)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实战高考]
(1)(2018·浙江高考)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2018·江苏高考)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①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②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3)(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吗 .(5)(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助词,表揣测语气,吧 .4.乃
记住经典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归纳义项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 ①
②
(2)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介词,相当于“于” (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骑(《项羽之死》) [实战高考]
(1)(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
(3)(2018·江苏高考)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乃: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副词,表判断,是 .5.其
记住经典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归纳义项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7)表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6)其可怪也欤!(《师说》)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9)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