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析与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保值增值 下载本文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析与个人账户积

累资金的保值增值

杨俊

? 2013-07-21 11:10:00 来源:《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2卷期第118~124页

【内容提要】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风险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退休年龄的调整将有效地控制社会统筹制度的风险和需要的财政补贴,但是由于我国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很可能存在长期性的差距,其导致的基金保值增值的困难使个人账户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风险来源,为了避免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的下降需要财政补贴水平的大幅增加,需要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运行模式进行调整。

【关 键 词】养老保险基金 人口老龄化 财政补贴

【作者简介】杨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序言

经过1997年的改革和2005年的调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确定为新型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与改革前的模式相比,养老保险制度运营中的风险的水平和内容都发生了显著调整。改革前的制度是确定待遇的现收现付制,以劳动者退休前的工资为依据,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水平在70%~80%之间。由于过去的养老保险制度内部的退休人口负担比很低,例如1985年为13%,也就是7.5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者(孙祁祥,2001),所以高水平的替代率仍然可以运行。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制度的负担比不断提高,在1997年提升到23%的水平(孙祁祥,2001),如果不进行调整未来的负担比有可能达到50%以上,这

意味着缴费率水平要提高到35%~40%之间。在负担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过高的替代率为制度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有可能导致过大的缴费压力,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过高的目标替代率所导致的收支缺口是原来制度的主要风险。为了控制风险的水平,1997年的改革将“统账结合”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调整为58.5%,2005年则略微提高到59.2%,其中社会统筹承担35%,个人账户承担24.2%的替代率。且实际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提前退休的倾向,例如在2002年退休人员中提前退休者的比重约为23%(刘昌平,2006)。提前退休者由于缴费年限较短而难以实现59.2%的目标替代率,这使得实际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进一步降低。图1显示了从1986年到2010年间每年的人均养老金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替代率水平①,从中可以看到在改革后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明显下调,例如2005年养老金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下降到48%,之后政府及时出台了养老金待遇调待政策,有效地扭转了这种趋势。

图1 中国养老金相对于平均工资的替代率(1986年到2010年)

相对于改革前,新的“统账结合”制度通过目标替代率的下调缩小了制度风险的总体水平,这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统账结合”模式包含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制度,其蕴含的风险将不同于改革前的制度,所以对“统账结合”制度风险的性质和水平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统账结合”制度风险的分析

“统账结合”制度的风险来自其所包含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这两种制度的风险有不同的性质。其中社会统筹制度的风险来自确定待遇的现收现付模式的缴费率缺口,而个人账户制度的风险则来自其积累的养老金相对退休时的工资过低而形成的养老金替代率缺口。

我国的社会统筹制度采取的是确定待遇的现收现付模式,即根据劳动者的缴费年限决定其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结合退休者数量确定养老金总需求,然后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来筹措资金。根据2005年制度规定:劳动者每增加1年的缴费退休后的目标替代率提高1个百分点,例如缴费年限为35年的个人退休后的目标替代率为35%。在给定目标替代率的条件下,社会统筹制度的风险与制度负担比成比例增长,因为负担比的上升意味着养老金供给水平的相对下降,由此形成了养老金的收入缺口。这个缺口可以由统筹养老金的成本率与现行缴费率的差距进行衡量,其中统筹养老金的成本率等于目标替代率与负担比的乘积。社会统筹制度缴费来自企业,且现行缴费率为20%。如果由于负担比的提高导致统筹养老金的成本率超过20%时就形成了收入缺口,这就是统筹制度的风险来源。例如,假定未来劳动者的平均缴费年限为40年,则统筹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为40%,当人口老龄化导致制度负担比提升到50%以上时,制度的成本率将超过目前规定的企业缴费率,统筹制度就出现了风险,因此导致了财政补贴的压力增加。

与社会统筹制度不同,个人账户制度的风险则主要来自个人养老金权益积累速度低于工资增长率所造成的未来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下降,为了弥补其不足而导致了财政补贴的压力。根据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个人账户缴费每年根据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累积养老金权益,其增长水平远低于工资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到2009年间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平均水平是4.8%,而同期的平均的工资增长率为16%②,每年将产生11%的增长率缺口,累积数十年后当劳动者退休时个人账户可以提供的养老金相对于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就显得不足了。按照上述的工资增长率和存款利率的差距,在当前的退休年龄下,一个代表性劳动者(就业35年,退休后余寿15年)退休后个人账户可以提供的替代率水平仅为5%,相对于2005年制度改革时所设计的24.2%的替代率目标,产生了19.2%的替代率缺口。

综上,社会统筹制度的风险是由制度负担比所决定的,而个人账户制度的风险是由基金的保值增值效果,也就是由基金的记账利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的相对水平所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对于社会统筹制度而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将推动负担比的上升,但退休年龄的合理调整则可以起到抑制负担比上升的效果。而对于个人账户而言,虽然人口老龄化不会对之产生直接的冲击,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记账利率相对于工资增长率很有可能保持长期性的差距,这使得个人账户的风险呈现增长的趋势。

三、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风险水平的比较

为了比较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长期的风险水平,本文借鉴莫迪利亚尼和莫拉利达尔(2010)的思路,将长期中制度所需要的财政补贴水平作为制度风险程度的度量,并且考虑长期中养老保险制度将发生的重要调整,例如退休年龄的渐进提高和相应地养老保险待遇计算发生的改变。对于确定待遇的社会统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