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千瓦空气动力发电机项目可性行可研报告 下载本文

产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可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使当地政府提升服务质量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项目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后,需要进行生产、物流服务、商贸服务等,可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1.7.6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正常运营期内预计年均实现营业收入8.94亿元元,年利润可以7.365亿元。空气动力发电属于“全新转型升级”项目,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因此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均是可行的。

年收入14.4588亿元,年利润12.885087亿元。

1.8 问题与建议

1、本项目旨在建设一个专业化空气动力发电示范平台,在整体运营方案规划中,围绕项目的总体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绘就一张相对完整的产业地图或布局图。

2、本项目建设周期较短,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科学确定时序,把由于施工对正常经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3、在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项目公司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县市政府、省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将“空气动力发电示范工程”项目打造成市级、省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取得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省级政策的支持。

4、本项目在繁荣区域新能源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放大区域经济体量、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递增当地土地价值、提升当地县市的城市知名度、加速当地县市的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实施利国利民。由于项目用地较少、投入资金额度低,但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将使发展受限,因此,建议当地县市政府在土地出让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优惠,在行政审批方面予以一定的简化,在市政设施方面做好配套,在项目前期的税费方面予以一定的减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尽快产生效益。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政策背景

气候变化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1993年我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同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我国努力实现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相关国际科技合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气候变化相关科技研发确定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优先主题的重要内容;2007年6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为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中央政府制订了《“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其中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和并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替代燃料技术,城市能源供应侧和终端侧的节能减排技术等三项技术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十项关键技术。

空气动力发电技术是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并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未来,空气动力发电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城市能源供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空气动力发电机的推广应用,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本项目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将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有力支持。

2.1.2经济社会背景

我国自2010年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与电力消费增长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二次发展的转型阶段,这是以重化工业为特点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工业化后期阶段、部分地区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在这一阶段经济和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仍将加速发展,必将带动人均用电量的持续增加。根据中电联组织编制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增加最多的五年。在传统发电方式受限,而全社会用电量不断攀升背景下,空气动力发电技术可有效解决用电供求之间的矛盾。用电量攀升对供电规模提出新的要求和现有供电方式普遍存在各种缺陷这对矛盾体,将客观上推动空气动力发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煤炭超强度开采。粗放式发展导致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2年的58.8%。能源机构(IEA)在对我国的能源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后预测我国石油净进口量2030年将达到980万桶(每桶约等于159升),进口依存度将达到82%。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进口通道受制于人,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突发性事件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特别

是在当前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而高位震荡的大背景下,我国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将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威胁。本项目建成后,将不断推动空气动力发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

2.2.2项目建设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空气动力发电技术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2.3项目建设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已成为涉及各国核心利益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围绕排放权和发展权的谈判博弈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推行碳排放交易,强化其经济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进一步挤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技术产业竞争的双重挑战。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空气动力发电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空气动力发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4项目建设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无电人口地处偏远地区,人口分散,缺乏常规能源资源,而且许多地区不适合采用常规方式建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