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一课 下载本文

社会学概论

第一讲 什么是社会学

目 录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四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六节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定义是众多的

如果社会是人类群居的生活共同体,那么,社会学是从群体和整体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群体性、整体性、科学性

- 严复:翻译《The Study of Sociology》—《群学肄言》将社会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 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社会学的视角 - 《共产主义新传统》现任教于斯坦福(1986)

2、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社会学诞生于欧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19世纪中叶,它对人类社会的群体性、整体性的科学认知,对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人文关怀,引发了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争论,造成了直到今天都还存留的缺乏共识的状况。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解,不同流派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 社会结构 - 社会行动 - 社会文化 - 社会变迁 - 社会关系

一、社会结构说

社会之大,它是一个体系或系统,由功能不同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社会构成部分之间的稳定联系,就是社会结构,制约着群体和个体的行为。 1、社会结构说的学术流派

(1)地位结构观:阶级、阶层、性别、年龄、教育、职业、收入、组织、党派?? (2)网络结构观:家庭、亲属、同学、同乡、同事、战友、邻里、朋友、相识??

二、社会行动说

人类是具有理解力和创造性的主体,人的行为时由动机推动的,个体为了实现某目标而行为,所以行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社会学旨在理解和洞察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

代表人物:

-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提出“现象学”观念

三、社会文化说

社会主体是人类,人类能共同生活是因为自己创造了文化。文化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人类产品,承载于

社会学概论

民族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形式中。文化的核心形态是信仰、价值观、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

- 马林诺斯基(1884-1942),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著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1913)、《文 化论)(1936)。费孝通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导师。 -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广泛搜集民族学、考古学资料。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

四、社会变迁说

社会学由于近现代的社会变迁而产生,又以社会变迁为的研究己任。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变迁方式,引发了冲突学派和功能学派在社会学领域长期的学术立场的对立与共存。——共同观点: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代表人物

-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冲突论代表,主要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往的哲学家在试图解释世界,但关键是改造世界。”——冲突主义:革命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功能社会学奠基人,推崇适者生存理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终身未婚:“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严复老师)——功能主义:改良

五、社会关系说

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发生着多方面的交往和互动,产生了稳定的纽带关系。这些稳定的纽带关系的总和,称之为社会关系,它的结构被称之为社会网络结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的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是社会关系作用的产物。——纽带关系 代表人物 - 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性著作《江村经济》(1938)、《生育制度》(1944)、《乡土中国》(1947-49)、《小城镇、大问题》(1981)。“差序格局”理论影响着国际学界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本质的研究。

-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美国社会学家,其“弱关系强度”和“嵌入性”理论,对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厚、长久的学术影响。

小 结:从社会学角度关心当代社会问题

问题意识:

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就是从群体视角、整体视角提出问题,然后从结构、关系、变迁等 方面提出分析问题的框架,广泛观察,把握关键数据,遵循科学主义的原则,研 究这些问题,得出结论。

分化问题:

整体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平等增加了还是降低了?为什么? 群体性:哪些人的生活改善了、进步了?哪些人困苦了、退步了?

整合问题:

整体性:社会道德水平和凝聚力正在提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群体性:哪些群体道德水平和凝聚力在提高和下降?为什么?

社会学概论

如:

整合:人类的分布是如何趋向于中心? 分化:人类的分布是如何偏离中心的?

如:分化问题的整体性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平等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为什么增加了或降低了?

如:分化问题的群体性角度

哪些人生活提高了、地位提升了、生活方式进步了? 哪些人更困苦了、比较起来退步了?

如:整合问题的整体性角度

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凝聚力,是在提高、是有所降低、还是大幅度下降?不管哪个趋势,为什么会这样?

如:整合问题的群体性角度

哪些群体的道德水平和凝聚力在提高而另外的群体是在降低?为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 目 录

社会学起源历史背景 孔德及其学科影响 涂尔干及其学科影响 马克思和韦伯的对比

一、社会学起源的历史背景:18-19世纪的欧洲 动荡和探索中的欧洲:18世纪前后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对君主专制的反抗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社会意义:1760

机器取代人力、工人阶级的产生(工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级对抗)

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意义:1789

现代思想、民族民主革命、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引起对社会的思考

PS: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狄更斯: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的小说

二、孔德和他创立的实证社会学——科学化(创始人)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创立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

社会学概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反对资本、人人劳动”——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劳而获 1830-45年《实证哲学教程》陆续出版;《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54) 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 从思辨哲学走向实证科学:社会研究需向科学学习——孔德最大的贡献 ? 从社会物理学到社会学:建立实证社会科学体系

?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秩序通则和变迁机理——孔德的研究对象 PS:最开始孔德叫“社会学”作“社会物理学” PS:思辨:承认理论,但要用事实数据做“法官”;思辨以前是逻辑时代,符合逻辑即可

三、涂尔干和他对社会学的贡献——体系化(奠基人)

é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

贡献1:社会事实概念:

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的现象才算作社会事实,具有四个特点: 1) 外在性;2) 强制性(结构性);3) 客观性;4) 普遍性(群体性)。 贡献2:社会研究准则:

1.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起点:去主观存客观、去个体存集体。 2. 区分正态与病态的社会现象:规则的现象与非规则的现象。 分工论:社会分化、社会之基础。

自杀论:社会学分析的两大取向,即分化与整合的研究范例

四、马克思和韦伯 马克思

阶级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人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PS: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利用生产资料进行投资来剥削工作阶级的剩余价值)

韦伯——多元社会结构分析

社会结构分析:阶级、地位、权力——除了阶级还有其他方面 科层体制分析:传统到现代的组织形式 社会体系分析:开放与封闭的社会体系 行动主体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价值中立: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

PS:价值中立:研究者不要带有偏见等等

PS:地位:他人评价,包容阶级;权力:A不得不执行B的命令,两者间形成了权力关系 PS:经典社会学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没有孔德)

小 结:理论导向的实证社会科学

理论导向:探索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变化逻辑。(记得提出理论) 理论假设:相悖、并行、互补、互为条件(对理论的判断,多大程度成立/不成立) 实证范式:系统观察、模型分析、反复证明 特征概括:“想问题、究理论、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