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二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下载本文

BaCO3和Al(OH)3且n(沉淀)之和是3mol(1mol BaCO3和2mol Al(OH)3),故B错误;

C.通入4mol二氧化碳,先发生反应:Ba(OH)2+CO2=BaCO3↓+H2O,消耗1mol二氧化碳,生成1mol碳酸钡沉淀,剩余3mol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CO2+2NaOH=Na2CO3+H2O,消耗二氧化碳1mol,然后1mol二氧化碳与Na[Al(OH)4]发生反应2Na[Al(OH)4]+CO2→2Al(OH)3↓+Na2CO3+H2O,生成2mol氢氧化铝沉淀, 最后1mol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生成沉淀总物质的量为3mol,故C正确; D.当通入6mol二氧化碳,分别发生反应Ba(OH)2+CO2=BaCO3↓+H2O,

CO2+NaOH=NaHCO3,2Na[Al(OH)4]+CO2→2Al(OH)3↓+Na2CO3+H2O,生成1mol碳酸钡、2mol氢氧化铝沉淀,2mol碳酸氢钠,1mol碳酸钠,消耗4mol二氧化碳,剩余的2mol二氧化碳分别与生成的1mol碳酸钠和1mol碳酸钡沉淀发生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BaCO3+CO2+H2O=Ba(HCO3)2,所以最后剩余沉淀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把握反应的先后顺序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二氧化碳与碱反应量的关系对反应的影响.

18.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不符的是( ) 选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缓慢通入反应C+2H2O+2Cl2

CO2+4HCl生成的气体,变浑浊,继续通入,浑浊消

失 Ca(OH)2溶液

B 通入SO2和SO3混合气体,溶液变浑浊,无任何气体生成 Ba(NO3)2溶液

C 通入S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S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D 通入(NH4)2CO3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变浑浊,继续通入,浑浊不消失 Ca(OH)2溶液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盐酸酸性大于碳酸,所以HCl先和氢氧化钙反应,且HCl的物质的量远远大于二氧化碳;

B.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和硝酸钡发生复分解反应;二氧化硫能被硝酸钡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和硝酸钡发生复分解反应;

C.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亚硫酸氢钙,亚硫酸氢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难溶性的亚硫酸钙;

D.碳酸铵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氨气,氢氧化钙和碳酸铵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铵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以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呈碱性.

解答: 解:A.盐酸酸性大于碳酸,所以HCl先和氢氧化钙反应,且HCl的物质的量远远大于二氧化碳,所以没有沉淀产生,故A错误;

B.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和硝酸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硫能被硝酸钡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和硝酸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溶液变浑浊,无任何气体生成,故B正确;

C.过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亚硫酸氢钙,亚硫酸氢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难溶性的亚硫酸钙,所以符合现象,故C正确;

D.碳酸铵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氨气,氢氧化钙和碳酸铵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铵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以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呈碱性,所以沉淀不溶解,符合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某些反应还与反应物的量有关,易错选项是AB,注意A气体反应先后顺序及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对多少,注意B中硝酸的强氧化性,为易错点.

19.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a mol,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氢气bmol,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则原混合物中单质铁的物质的量为( ) A.

mol B. (a﹣b)mol C.

mol D. (a+b)mol

考点: 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固体加盐酸全部溶解,溶液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说明三价铁全被还原为Fe.根据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计算与酸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其余的铁则和Fe2O3以等物质的量溶

+2+

于盐酸生成FeCl2,即Fe+Fe2O3+6H=3Fe+3H2O,据此计算.

+

解答: 解:根据电子转移守恒,与H反应生成H2的铁的物质的量等氢气的物质的量,即n(Fe)=n(H2)=bmol;

+2+

其余的铁则和Fe2O3以等物质的量溶于盐酸生成FeCl2,即Fe+Fe2O3+6H=3Fe+3H2O,参加该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为(a﹣b)mol,故共含铁bmol+(a﹣b)mol=(a+b)mol,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定量计算,难度中等,清楚反应过程是解题关键,注意总反应方程式的利用. 20.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给试管中的铜与浓硫酸加热,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并夹杂有少量黑色物质,此白色固体为硫酸铜,黑色固体为氧化铜

B.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C. 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溶液分别为绿色和蓝色,是由于反应时产生的铜离子浓度前者大于在后者

D. 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实验现象,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考点: 浓硫酸的性质实验;硝酸的化学性质.

2+

分析: A.Cu与浓H2SO4的主反应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由于

浓H2SO4过量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所得白色固体为CuSO4;由于浓硫酸过量,黑色固体不可能为CuO;原黑色固体可能为CuS或Cu2S;

B.硝酸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溶液呈黄色;

2+

C.铜片的质量相同,溶液体积相同,则生成Cu的浓度相同;

D.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铜与浓硫酸在常温下根本不反应.

解答: 解:A.白色固体为硫酸铜,由于硫酸过量,CuO能够溶于硫酸,则黑色固体不可能为CuO,可能为CuS或Cu2S,故A错误;

B.硝酸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溶液呈黄色,所以浓硝酸溶液呈黄色,故B正确;

C.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由于铜的质量相同,则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一定相等,溶液颜色不同不是铜离子浓度造成的,而是由于Cu与NO2混合的结果,故C错误;

D.Fe或Al放入浓硫酸中,表明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发生了钝化现象,而铜在冷的浓硫酸中不反应,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为解答关键,明确发生钝化现象的实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1.8.34g FeSO4?7H2O样品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

A. 温度为78℃时固体物质M的化学式为FeSO4?5H2O B. 温度为l59℃时固体物质N的化学式为FeSO4?3H2O C. 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由N得到P的化学方程式为FeSO4

FeO+SO3↑

D. 取适量380℃时所得的样品P,隔绝空气加热至650℃,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Q的化学式为Fe2O3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图示题.

分析: 8.34g FeS04?7H20样品物质的量==0.03mol,其中m(H20)

=0.03mol×7×18g/mol=3.78g,如晶体全部失去结晶水,固体的质量应为8.34g﹣3.78g=4.56g,可知在加热到373℃之前,晶体失去部分结晶水,结合质量的变化可确定在不同温度时加热后固体的化学式,加热至633℃时,固体的质量为2.40g,其中n(Fe)=n( FeS04?7H20)

=0.03mol,m(Fe)=0.03mol×56g/mol=1.68g,则固体中m(O)=2.40g﹣1.68g=0.72g,n(O)=

=0.045mol,则n(Fe):n(O)=0.03mol:0.045mol=2:3,则固体物质Q的化学

式为Fe2O3,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8.34g FeS04?7H20样品物质的量=

=0.03mol,其中m(H20)

=0.03mol×7×18g/mol=3.78g,如晶体全部失去结晶水,固体的质量应为8.34g﹣3.78g=4.56g,

可知在加热到373℃之前,晶体失去部分结晶水,

A.温度为78℃时,固体质量为6.72g,其中m(FeS04)=0.03mol×152g/mol=4.56g,m(H20)=6.72g﹣4.56g=2.16g,n(H20)=

=0.12mol,则n(H20):n(FeS04)=0.12mol:

0.03mol=4:1,则化学式为FeSO4?4H2O,故A错误;

B.温度为l59℃时,固体质量为5.10g,其中m(FeS04)=0.03mol×152g/mol=4.56g,m(H20)=5.10g﹣4.56g=0.54g,n(H20)=

=0.03mol,则n(H20):n(FeS04)=0.03mol:

0.03mol=1:1,则化学式为FeSO4?H2O,故B错误;

C.m(FeS04)=0.03mol×152g/mol=4.56g,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由N得到P的化学方程式为FeSO4?H2O

FeS04+H20,故C错误;

D.加热至633℃时,固体的质量为2.40g,其中n(Fe)=n( FeS04?7H20)=0.03mol,m(Fe)=0.03mol×56g/mol=1.68g,则固体中m(O)=2.40g﹣1.68g=0.72g,n(O)=

=0.045mol,则n(Fe):n(O)=0.03mol:0.045mol=2:3,则固体物质Q的化学

式为Fe2O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质量的变化关系,能读懂图象,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解答该题,难度较大.

22.向含有Fe、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2+

3+

A. 线段BC代表Fe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 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 mol/L

﹣2+

C. 当通入Cl22 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I

﹣3+

+2Cl2═2Fe+I2+4Cl

﹣﹣2+

D. 原溶液中n(Fe):n(I):n(Br)=2:1:3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