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30年)》解读 下载本文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三

园林绿化 万紫千红织锦绣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宋东风 发布时间:12年05月03日09:05:10 【放大 缩小 默认】

园林绿化是城市活着的画, 无论走在城市的哪个地方,你总走在画里,那抹不开的浓浓绿色和淡淡的花香扑在你的脸上,挠得你心里痒痒的,把不住想笑、想唱。绿化是城市的画,也是我们心中的歌。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规划中,规划纲要遵循生态化、系统化、特色性、网络化等原则,坚持从生物多样性、系统性出发,建设和保护绿地生态群落,构建城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绿地网络。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科学、合理,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尊重天中地脉、史脉和人脉,营造具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城市。在植物配置上强调乡土树种和市树、市花作用的同时,挖掘强化和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出了规划期内,城市绿地指标为人均绿地2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27.22%,力争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总目标。

中心城区绿地规划三大方略

因地制宜,以蓝色廊道和绿色廊道为主体构建适宜平原地区的绿地系统。通过对城市河流进行疏通治理,使以河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廊道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蓝色廊道网络,结合道路绿网形成蓝绿交相呼应的廊道网络。

蓝色廊道。滨河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扩大绿色活动空间,引进多种自然景观元素,丰富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促进物流、能流、物种流、住处流等的传递与交换,构成城市公园系统的脉络。

把绿色引进城区,将景观连为一体,使街道集绿化、净化、彩化于一体,形式上追求新、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人为本”,形成具有交通生态、休闲、景观等综合效益的“绿色生态走廊”。结合城市主要干道、快速路网构建城市绿廊,在绿带与绿廊的规划过程中结合生态保护用地合理布局。

划定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的管理单元,实行新城、老城差异绿地指引。根据结合现状空间和未来规划意象两个方面,划定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的管理单元,将其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三种类型。根据各类地区的公共绿地分布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地区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街道级绿地和社区级绿地的最小规模和服务半径进行目标设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共绿地的规划布局,实现公园服务圈基本覆盖整个中心城区的目标。

规划利用驻马店城郊水、田、林镶嵌的自然地理条件,以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走廊、河道绿化为联系纽带,形成对城市的绿色包围和烘托,保持城市内外绿地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贯通。

“一环、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城市绿地布局

规划以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的水系,突出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形成点、线、面、环、楔等多种绿地形式的有机组合,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一环、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城市绿地布局。

“一环”为沿城市外围环道形成的防护林带,主要起到分隔和保护作用。

“三横”分别为练江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开源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北干渠两侧生态绿化

廊道。

“四纵”分别为石武高铁两侧绿化廊道、京广铁路两侧绿化廊道、107国道两侧绿化廊道、安信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廊道。

“多节点”为中心城区内部的各级城市公园,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体育公园、滨水景观公园等。各级公园均衡布置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完善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建设。

“三横三纵”生态廊道体系

构建中心城区的生态廊道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效网络的关键要素之一。根据驻马店的实际情况,其廊道体系主要由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组成,它是城市绿地中呈线状或带状分布的绿地。廊道在生态系统中承担连接生态斑块、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的作用。因此,对廊道的控制着重考虑其承担生态功能的宽度要求。结合绿化建设目标及滨水廊道和交通廊道情况,规划在中心城区建立“三横三纵”的生态廊道系统,“三横”分别为练江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开源河两侧生态绿化廊道、北干渠两侧生态绿化廊道。“三纵”分别为石武高铁两侧绿化廊道、京广铁路两侧绿化廊道、107国道两侧绿化廊道。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性考虑,市区内的绿化廊道按照主导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差异分为两个层次。一级生态绿化廊道分布在不同功能区划之间,主要发挥生态隔离功能,其建设侧重于廊道宽度、长度等规模指标;二级生态绿化廊道集中在相同或相似功能区划内部,主要发挥生态渗透功能,其建设侧重于植被形式、类型等景观指标。两个层次的绿化廊道互为支撑、互为呼应,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化主体框架。

“三级公园”大型绿色斑块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绿地多以斑块形式分布,且大型绿色斑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色斑块可能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上述生态廊道的构建主要承担生态维护的主体功能,而公园绿地建设侧重承担生态“踏脚石”和居民游憩功能。 通过分散的绿地斑块可强化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和可达性,驻马店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市级公园绿地、区级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绿地三个级别,按照现状城市绿地、居住人口、组团功能等相关依据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布局,发挥城市绿地系统核心节点功能。公园绿地应通过大幅增加公共绿地的建设投入实现城市宜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规划公共绿地1922.1公顷。 市级公园。规划选择驻马店生态系统中绿廊的交会点作为市级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域,形成“点线一体化”的绿化结构。综合考虑市级公园作为建成区中的生态斑块功能,规划以2公里作为生态斑块之间的合理距离,确定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公里,规划设8处市级公园,其中现状保留2处,现有扩建1处,规划新建5处,每个市级公园面积在10公顷以上,服务半径为2公里至3公里。

区级公园。区级公园为次级绿化节点,主要为中心城区各片区内居民提供服务。规划在各个城市片区内部选择适当区域进行布局,同时通过增添体育、文化、休闲商业设施发挥生态绿化节点的混合功能,增强公园的可适用性。规划建设12个区级公园,其中现状保留1处,现状扩建3处,新建8处;每个区级公园规模为3公顷至10公顷,服务半径为1公里至2公里。

社区级公园。社区级公园绿地是住宅区内的绿化节点,主要为特定的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休闲提供服务。规划按照老城区0.4公顷,新城区0.5公顷的最小规模进行配建,服务半径为500米至1000米,结合居住区建设进行配套。

“三大组团”绿化指引

老城组团绿化指引。对于寸土寸金的老城核心区,由于新增公共绿地的难度较大,主要采取增加局部地区的路网密度,减少断头路和丁字路的方法,提高现有公共绿地的交通可达性,扩大公园的辐射范围,达到改善地区公共绿地服务水平的目的。对城市中心区,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选择合适的位置新建社区公园,另一方面拆除不必要的分隔围墙,改善地区的路网通达性,提高老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城市公园体系,面向城市居民提高开放性。

新城组团绿化指引。以居住、商业为代表的生活功能和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生产功能并重。作为一个崭新的城市功能区,新城区在发展初期就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商业、居住区域注重城市公园、休闲景观广场建设;住宅区绿化全面执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工业园区以生态型园区为目标,加强绿化林带配套建设。

道路绿化。道路沿线两侧各形成30米宽的绿化带,城市主干道、旅游道路两侧各形成50米宽绿化带。道路绿化在强调防风固土、除尘降噪的环境功能之外,还应加强景观功能,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合型的绿化带,实现整体景观效果。

河岸绿化。以保持水土、护岸护坡、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宽20米至50米的河流沿岸两侧各形成50米宽的绿化带;宽50米以上的河流沿岸两侧各形成100米宽的绿化带。在上述功能基础上,通过植被多样化、堤岸园林化、设施休闲化等措施增添沿河绿化带的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

工业组团绿化指引。注重工业区绿化建设,选择对烟尘、污染有强抗性的树种,通过绿地配套优化工业生产环境,降低工业污染程度;加强园林绿化体系建设,提升住宅区内的公共绿地建设规模与质量,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园林绿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元素,择绿而居不只是一种时尚,更成为提升城市价值的砝码。许多城市“以绿引资、因绿兴市”,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引来投资者、旅游者,步入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市城市园林绿化也必将为城市化建设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四

公共服务 快乐幸福千万家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网络编辑:宋东风 发布时间:12年05月10日09:05:43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士君 杨全国 苏 鑫

城市是我们的家,它不仅让我们生活得富有,还要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已进入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原有的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的情况难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因此,规划纲要面向未来,着眼城市与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目标,按照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我市中心城区未来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作出了超前的规划。

确立公共设施发展三大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了2010—2030年中心城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三大目标:形成覆盖全市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网络,构筑具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设施。 要在规划期末基本形成覆盖全市、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全面完善,基础教育及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得到充分关注,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基层文化娱乐及体育休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城市结构相适应的公共中心体系基本成型。

老城区公共设施得到全面完善,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特色与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举办区域性商业、会展活动及文体赛事的设施条件基本齐备,大型公共设施与城市优势资源良好结合,旅游城市形态特色得到应有展示,城市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 基于城市性质与目标要求,构筑与城市长远发展空间结构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门类丰富、规模适宜的公共设施网络。

架构“一主四辅六节点”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按照“城市北拓西进”的整体城市结构演进设想,以南北向的天中山大道、文明大道、乐山大道及东西向的开源大道、淮河大道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的主轴带,布局主要的公共设施,积极引导公共设施由现状老城区向新区进行转移。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充分考虑均好性,划分六个公共设施配置片区,形成“分层级、多中心”结构形式,结合规划城市公交走廊构筑“一主四辅六节点”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一主”即行政文化中心。 依托现有行政办公中心的集聚,积极拓展辐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区乃至整个市域的高标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化会展、体育卫生等核心公共服务职能。

“四辅”即老城商业中心、高铁商务中心、关王庙产学研中心、开源企业服务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结合旧城改造与更新,优化调整老城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完善市级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等职能,打造老城商业、商贸中心。

高铁商务中心。以石武高铁驻马店站为依托,围绕站前广场,发展现代商务、商业会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