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2.制度保障

学校根据课程基地建设制订了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体育馆管理制度、体育器材管理制度、运动俱乐部管理制度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管理体制。我校还把体育工作目标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每年度的工作计划,并将体育工作业绩纳入学校年终考核。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待遇一样,每年都有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激励我们全身心投入课程基地建设,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3.队伍保障

学校牵头成立以教育局领导,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主任薛雨平教授,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张天峰教授、李海兵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伟教授等专家为高级顾问的课程团队,保障课程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 4.经费保障 ⑴财政支持

市、县财政部门对课程基地给予最大资金支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严格按照省里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按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最大程度上最好物质保障。 ⑵社会支持

①校友基金会

学校积极与各届知名校友建立联系,筹建校友基金会;另外邀请校友为我校发展和课程基地建设献计献策。

②社会资金支持

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对我校常规教学工作、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市县教育(厅)局、体育局对我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工作给予大力指导。课程基地建设也获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事业单位的全力支持,如上海皓科有限公司夏兴全董事长对我校体育基础建设进行资金扶持。

六、时序进度

1.起步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13

⑴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成立省课程基地创建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⑵组建课程专家小组。争取外聘专家,完善体育名师工作室。定期邀请省内外体育课程专家来我校作专题讲座,指导我校课程基地建设。

2.推进阶段(2014年6月~2015年1月)

⑴明确创建目标。经过专家调研和指导,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体系,构建特色体育课外活动模型,完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太极剑、太极拳、太极扇、棍术、刀术、跆拳道、无线电测向、学生心理素质户外拓展训练等校本课程。

⑵调整课程活动场所。对多功能体育馆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多功能体育馆将拥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健身馆、力量馆、形体教室、运动器材室、奥运百科知识室、体质健康测试室、体育信息室、科技体育多功能室等。

⑶构建课外活动三层面的发展模式。构建学生发展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构建体育特色办学体系,形成以体育为龙头,全方面促进我校发展的办学特色。

⑷丰富课程活动项目。建立课程基地办公室、学术报告厅、教研组沙龙会所、网络教研活动室。打造教师与专家相互交流的平台,教研组教师实行本组、网络教研;展示学生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成果和播放专家讲座培训的平台;定期播放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体育社团等实践活动记录,探索有效开展相关活动的方式方法。

⑸课程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引入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现代舞、瑜伽、校园定向、无线电测向等;开发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将原生态体育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中。如竹竿舞、打陀螺、毽球等。

⑹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原有的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基础上进行改革,如延长课间操时间,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增加民族民间体育类活动项目等等。完善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

14

动竞赛、乡镇体育活动竞赛、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竞赛等,开发校外体育资源。

⑺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体育场地、器材是完成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我校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各项运动器材,并对原有的体育器材进行创新,如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性,以橡皮筋替代栏杆、跳高横竿;并对身边废弃物品进行开发,如废弃球巧利用等,我们还可以对塑料瓶、布条、套袖、旧轮胎、旧报纸等进行开发,发动学生及家长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 3.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7月)

⑴完善体育场所的活动项目。搭建体育学科基地网站,及时更新体育特色网页,能够实行网络教研。进一步完善各相关场所功能,保证各个场所活动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

⑵加强课外活动内容模型的建构。改造物理、生物等实验室,开设和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实验性研究。新建体育信息室,方便师生查阅资料。

⑶兴建课程实践的多功能室。建立篮球博物馆、多媒体功放室、体育保健实验室、校园户外拓展训练营、科技体育多功能室。购置相应的实训器材,并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上述功能室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⑷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利用。课程基地把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呈现,创设新型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