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下防灭火措施
为确保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降低灾害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15条规定,针对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全矿综合防灭火措施。
第一部分 地面防火
一、地面仓库、木料场、机电厂房、更衣室等重要地点必须配足、备齐必要的防火设施和消防材料。每个厂房、车间根据面积大小配备2—4台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防火砂两吨,尖锨4—6张。各厂区必须敷设消防管路,消防管路要和地面供水池相连接,确保随时有水。
二、办公楼、厂区宿舍要随时保持各出口畅通,并有明显标志标明出口方向。每个楼层要在显著地点悬挂两台应急的干粉灭火器。
三、冬季供暖要及时,办公楼内严禁用电炉、火炉取暖。 四、严禁乱扯、乱接电缆电线。作业厂区及办公地点电缆电线要悬挂整齐,接线合理,杜绝明电及鸡抓子,羊尾巴现象。
五、更衣室要由专人管理,并随时监督检查,严禁有吸烟现象。 六、工业广场内的进回风井口附近20米内禁止烟火和使用电炉、灯泡取暖。进风井口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严密并易于关闭,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应定期维修;如果不设
防火铁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井口和井下电气设备必须有防雷击和防短路的保护装置
七、木料场、矸石山、取暖锅炉房及炉灰场距付井口不得小于80米,木料场距矸石山不得小于50米。
八、各车间、工区、办公楼要24小时有人值班,值班人不得空班漏岗。
九、保卫科、安监站、机电科要每月组织一次全矿防火设施及火灾隐患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及时下令限期整改。
十、通修部门每季度应分别对井上、井下消防管路系统、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部分 井下防火
1每一矿井必须建立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进下消防管路每隔100米设支管和三通阀门,皮带运输机每隔50米设置支管和三通阀门,地面有不少于200m3水池。,如果消防用水同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池共用,应确保消防用水的措施。
2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灭亡并易于关闭,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定期维修。如果不设防火铁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3井下及井口和通风机房附近20米内严禁烟火,井口附近和井下峒室内严禁存放汽油、煤油、变压器油等易燃品,棉纱不得乱丢,
应存放在盖严的铁桶里。通风机房仅位于工业广场以外时,可用防爆式电热器取暖。电热器安装、使用和维护应做到:无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有过电流和漏电保护,有螺丝和弹簧垫,有密封圈和挡反板,有接地装置,电缆悬挂整齐,设备硐室清洁防护装置全,绝缘用具全,图纸资料全。接到矿井反风命令后必须停用电热器并切断电源。
4严禁携带烟火下井,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劫掠。在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建临时操作间、休息间。井下严禁作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
5井筒与各水平的连接处及井底车场,主要绞车道与主要运输大巷、回风区处,井下核发电设备硐室,主要巷道内带式输送机、机头前后20两端米范围内,都必须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在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燃性材料搭建临时操作间、休息间。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
6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如果必须在井口中、井下主要硐室和主要进风巷道内进行焊接工作时,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填写烧焊报告,报矿长、总工程师、通风区长、机电科长签字批准后,方可按制定的安全措施施工。
科长批准后,并遵守下列规定。
1) 指定专人在现场检查和监督。2)电焊、气焊和喷灯焊地点的前后两端和10米的井巷范围内,应是不燃性材料支护,并有供水管路,由专人负责洒水。烧焊地点至少配备2个灭火器。3)
在井口房、井筒和倾斜巷道进行烧焊时,必须在工作点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设施接受火星。4)烧焊工作地点风流中的瓦斯不得超过0.5%, 只有在检查证明作业地点20范围内巷道顶部和支护背板后无瓦斯积聚时,方可进行工作。5)烧焊工作完毕后,必须对工作地点再次洒水,并安排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1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煤层中未采用砌碹或喷浆封闭的主要硐室和进风大巷中,不得进行烧焊工作。
7井下录像,摄影必须提前制定专门措施,必须首先通知安监站,由安监站通知有关单位编制专门“安全措施”,并经签字生效后按措施规定进行操作。
8井下爆炸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带式输送机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应备有灭火器,其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应在灾害预防处理计划中确定。
9每一矿井必须在井下各生产水平的井底车场或主要运输大巷中设置消防材料库,按规定本意消防器材,并应装备消防列车。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他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10消防管路、防火门、消防材料 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每季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1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必须进行自燃倾向性鉴定,并报省煤矿安全监察机关和煤炭待业管理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