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糖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动力来自钠的主动转运,因此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再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细胞的基底侧膜出胞并入血。
⑵ 脂肪的吸收途径
脂类的水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等,都不溶解于水。它们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水溶性微胶粒后,才能通过小肠粘膜表面的静水层而到达微绒毛上。在该处,脂肪酸、甘油一酯等从微胶粒中释出,通过微绒毛的脂蛋白膜进入粘膜细胞内,胆盐则被遗留于肠腔内。脂肪的吸收途径乃以淋巴为主
⑶ 蛋白质的吸收途径
食物的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与单糖的吸收相似,氨基酸的吸收也是通过与钠耦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完成,氨基酸吸收的路径几乎完全是经血液途径。许多二肽和三肽也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完整地吸收;进入细胞内的二肽和三肽,可被细胞内的二肽酶和三肽酶分解为氨基酸,再进入血液循环。
7. 简述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CCK)的主要生理作用。 ⑴ 胃泌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胃泌素主要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内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作用较广泛,主要作用是:①泌酸作用,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是胃泌素最明显的作用,此外,也能引起少量胃蛋白酶原分泌。②营养作用:促进胃肠道粘膜生长及刺激胃、肠、胰的蛋白质、RNA和DNA合成增加,③其他作用: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⑵ 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促胰液素是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主要作用:①刺激胰液分泌,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但酶的含量却很低。②抑制胃酸分泌,进食引起胃酸分泌,酸进入小肠后刺激促胰液素释放,促胰液素随血流到胃,抑制胃酸分泌。③刺激胃蛋白酶分泌,在生理剂量,促胰液素可直接作用于主细胞引起胃蛋白酶原分泌,CCK可加强促胰液素刺激酶原分泌的作用。
⑶胆囊收缩素(CCK)的主要生理作用
胆囊收缩素(CCK) 由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粘膜内的I细胞所释放。CCK主要作用于胰腺和胆囊。①对胰的效应:CCK可直接刺激胰腺腺泡细胞上的CCK-A受体引起胰酶分泌,②对肝胆的效应: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③对胃的作用:刺激胃酸分泌。④营养作用:促进胰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8. 简述支配消化器官的神经及其作用。
胃肠接受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双重神经支配及位于胃肠壁内的肠神经系统(ENS)支配。外来神经主要通过几条途径影响胃肠活动:①通过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终止于胃肠壁内神经丛;②通过肾上腺素能纤维分布于胃肠平滑肌;③通过肾上腺素能缩血管纤维分布至血管平滑肌。④通过节后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消化系统的外分泌腺;⑤通过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消化活动。
2. 1. 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 食物的热价:1 克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时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3.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时消耗1 升氧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4. 呼吸商:受试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与CO2排除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6. 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7. 体温:体温指体核的温度,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8. 调定点:调定点是指使体温维持在某一水平而设定的温度值。 二、 问答题
1.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影响同一个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如下。
(1)肌肉活动 (2)环境温度(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精神紧张 3. 简述机体的主要产热和散热过程。
机体内的热量都来自体内物质的分解代谢释放出的化学能转化而产生的热能。人体内产热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基础代谢产热:(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热(3)骨骼肌活动产热 4. 简述机体在寒冷和炎热刺激下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皮肤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四种。 8. 球-管平衡:球-管平衡是指通常状态下,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中溶质(特别是Na+)的重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在于尿中Na+和水的排出不会因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9. 管-球反馈:管-球反馈是指当肾小管内液体的流量发生变化时,可以反馈性地调节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有利于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对恒定。 二、问答题:
1. 机体有哪四种排泄途径?
机体四种排泄途径包括:①呼吸道。②消化道。③皮肤。④肾脏。 2. 肾脏有哪些主要功能?
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并维持体内渗透压稳态;③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④合成和释放一些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脏在心血管活动、造血和骨代谢中也起重要作用。
3. 试比较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皮质肾单位数量较多,占全部肾单位的85%~90%,其肾小体较小,位于外三分之二肾皮质层,其髓袢不发达,升、降支短,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口径,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出球小动脉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周围。近髓肾单位数量较少,占全部肾单位的10%~15%,其肾小体较皮质肾单位的大,位于内三分之一皮质层,靠近髓质,其髓袢较长,深入到肾髓质的深部,甚至可达肾乳头,其入球小动脉口径与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其出球小动脉的分支除了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肾小管外,还在髓质内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vasa recta),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中起重要
作用。
4. 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肾血流量很丰富 (2)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3)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5.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凡是能够影响滤过膜和滤过动力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1)滤过膜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3)囊内压 (4)血浆胶体渗透压(5)肾血流量
3. 6. 近球肾小管的物质转运功能有哪些主要特点?
近球小管细胞的管腔侧膜上有由大量微绒毛形成的刷状缘,增大了重吸收面积。近球小管的转运具有如下特点:①重吸收能力大。各段肾小管相比较,近球小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和数量都居首位;②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磷酸盐、K+、 Ca2+、Mg2+和维生素等几乎全部在近曲小管重吸收;③滤过液中的Na+和水按65~70%的比例在近球小管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而且,由于近球小管中水的重吸收总是伴随着溶质的重吸收而重吸收的,故不管终尿的渗透压是高还是低,排出的尿液是浓缩还是稀释的,在近球小管中的液体总是接近等渗的,几乎是等渗性重吸收;④滤过液中80~85%的Cl-、HCO3-在近球小管重吸收;⑤尿素也可在近球小管部分重吸收;⑥此外,近球小管还有分泌功能,H+以及一些进入机体的药物,如对氨马尿酸、青霉素、酚红和含碘的X线造影剂等,也可分泌到管腔。 7. 髓袢是如何形成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
普遍接受的是用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和逆流倍增现象来解释。
髓袢的升支与降支以及髓袢降支与集合管的排列与逆流倍增模型相似,而且,由于髓袢不同的节段对物质的转运通透能力不一样,故起着逆流倍增的作用,形成了肾髓质渗透压梯度。
在外髓部,由于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