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下载本文

17、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18、孔子说: “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

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 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5

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23、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

2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25、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6

十二、高山仰止

26、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十三、沂水春风

27、?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十四、中庸之道

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7

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1)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2)局限: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5、(1)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6、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