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三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C.便利的水陆交通 D.国际市场需求

13.菲律宾农业部最关键的任务是要改变菲律宾稻米产区 的现状。( ) A.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

B.人均耕地少,水热资源未充分合理利用 C.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D.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解析第12题,气候是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的环境,菲律宾位于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满足了水稻的生长要求。第13题,亚洲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比较低,菲律宾亦是如此,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改变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是农业部最关键的任务。 答案12.B 13.C

读稻田养蟹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是( ) A.商品率高 C.精耕细作

B.机械化水平高 D.专业化程度高

15.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 )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 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4题,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第15题,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

但由于季风水田农业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因此稻田养蟹不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稻田养蟹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蟹可以捕食一些害虫,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答案14.C 15.D

(2019全国Ⅲ卷,3~5)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C.珠江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D.淮河下游区

( )

17.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 C.复种指数高

B.农业劳动力多 D.淡水资源丰富

18.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C.流通效率提高

B.运输成本上升 D.储存难度增加

解析第16题,读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数值为负值。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下游区非农业用地增多,农业结构发生调整,耕地面积减少,加之人口数量增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稻谷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故C项正确。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数值为正值,稻谷供给量大于需求量,B、D两项错误。黄河下游区稻谷产量小,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不属于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A项错误。第17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广,人口数量少,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大,需求少,更有利于稻谷供需盈余,A项正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劳动力需求少,B项错误。

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复种指数低,C项错误。淡水资源丰富对于稻谷供需盈余影响小,D项错误。第18题,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水稻产量增大,而稻米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传统主食,北方生产的大米向南方运输,会导致运输成本上升,B项正确。种植重心北移对于稻米出口数量、流通效率和储存难度影响较小,A、C、D三项错误。 答案16.C 17.A 18.B

(2019北京卷,10)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 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完成第19题。 19.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南菜北运”有利于输出地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因运输时间长,需要加大保鲜技术投入,A选项正确;对输出地商业网点等级和城市内部路网结构没有影响,B、C、D三项错误。 答案A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等。读某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图,完成第20~21题。

20.图中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相同之处是( ) A.地广人稀 C.畜牧业为主

B.接近市场 D.劳动力充足

21.甲、乙两地形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是( )

①市场距离不同 ②气候条件不同 ③人口分布密度差异 ④产品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20题,甲地位于劳动力充足的美国东北部,其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且接近消费市场;乙地位于地广人稀的美国西部,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消费市场主要面向外地市场。第21题,甲、乙农业地域类型不同是由于市场、气候、人口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20.C 21.A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第22~23题。

22.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C.草场分布

B.科学技术 D.市场需求

23.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无地可种植牧草 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第22题,阶段Ⅰ牛奶生产基地位于城市附近,靠近消费市场。第23题,乙、丙两城市附近牛奶生产基地消失,而奶制品由甲地运入,说明甲地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有所提高。 答案22.D 23.B

读某地农业要素统计表,完成第24~25题。

位 置

(0°~3°E,47°N~5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