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本文

甘肃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统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二、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流动资产失真

一方面是该入账的不入账;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另一方面是虚列部分应收往来款,时虚增销售收入,或者随意摊销待摊费用,成本核算前后不一致,随意性强,造成部分流动资产不真实。

(二)固定资产掺杂

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该入账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该计提的折旧不按规定计提,有的违反规定,随心所欲地选择折旧方法,根据自身需要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成为企业利润的调节器,人为增减固定资产净值,造成固定资产的水分。

(三)流动负债使假

如将应作收入的款项挂作预收账款,虚列应收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收款,预提费用等,人为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形成了偷税漏税现象。

(四)实收资本不实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借款等虚增资本,搞假合资,骗取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扰乱了市场经济。有的则通过虚增应收款或提高土地评估价格等手段,虚增了实收资本,为企业开业、晋级、上市等“创造”了条件,骗取了社会信誉,误导了投资者。

(五)统计原始资料失真

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制作。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或者根本就不设置账簿,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以表代账的方法,不合法原始凭证大量存在,白条抵库,甚至为了私利、小集体利益用假凭证中饱私囊。

(六)任意调节利润

在每个统计期间结束时,一些企业在上报统计报表时,往往不是根据有关统计记录如实反映,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调节”报表。向银行贷款时夸大资产和净利润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隐瞒利润额;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又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自然就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

(七)成本费用不实

在理论上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统计信息。如原材料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则库存原材料的成本就不一样;使用不同的分配率,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在把客观原因放在一旁后,还会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缓摊待摊费用,少提或不提折旧等手段以降低成本;相对的利用虚

5

甘肃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统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列成本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增加成本。无论何种手法。成本费用不实也导致失真统计信息的产生。

(八)账外设账

一些企业为了在不同单位面前能有一个较有利的地位,为了应付主管单位、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分别建账,基本上是按以上单位的要求进行倒记账。不少企业为取得有关银行信任,争取多贷款,编造反映较大利润的统计账簿与报表;而为达到漏税的目的,提供给税务部门则是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统计报表。这些统计信息毫无真实性可言。私设小金库是统计信息中不反映的,也影响了统计信息的真实性。

6

甘肃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三、统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三、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企业统计信息失真并不可能无故出现,它往往是在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l、从统计信息产生的过程来看

统计人员、单位领导和主管部门、统计社会监督等因素都可以导致统计信息的失真。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掌管财务部门这个重要岗位,往往安排自己的亲信、心腹当统计,造成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政治素质低下,不按有关规章制度办事。随意结报数据、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产的事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的管理者缺乏统计知识,统计法制观淡薄,为了追求本单位利益的最大化,暗示或强行左右企业统计资料中的有关指标,从而导致统计信息失真。我国的工商、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由于工作重点不同,各部门之间又缺少沟通,不能形成监督合力,放纵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2、 从统计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

导致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一是统计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未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使许多企业将一切统计信息均视为自身秘密,这无形中使不真实的统计信息得到了隐藏。二是统计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近年来,财政部门虽然在加强统计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统计人员教育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统计管理体系仍存在管理乏力的现象。如统计人员教育和培训的深度不足、后续教育不力等。

3、 从统计工作的社会环境角度来看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当一国币值很不稳定,而统计核算模式相对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刚性,这就必然造成了统计信息失真,丧失其可比性和相关性。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干部选拔制度上。国家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干部的机制,一些干部为了得到提拔、重用,搞一点“政绩”出来,编制出有利的利润率、人均利税率,这就是所谓的“数字出官”;一些干部为了保住现有的乌纱帽,也会产生“官出数字”。 (3)法律因素

法律因素主要是指我国的统计法律法规在公平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较大,对非上市公司的约束力相对而言较弱。统计法律法规的监督不力,导致一些企业在财务信息上做假。

(二)统计制度的不完善

1、济事项经的内在模糊性导致统计信息失真

7

甘肃政法学院毕业论文 三、统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统计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千差万别,而且表面上相似的经济事项,由于所处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化,同类经济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经济事项的内在模糊性,决定了对经济事项进行精确分类并规定相应的统计处理方法可能会导致统计信息失真。违背统计内在模糊性的客观事实,一味追求“一刀切”的精确方法,将掩盖企业个性,并抹煞了不同企业客观存在的重要差异,是导致统计信息规范失真的重要原因,即严格按照统计准则对经济事项进行统计处理,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经济事项的发展创新导致统计信息失真

经济事项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之中,而统计准则大多是以往统计实践的总结,往往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企业经营技术及组织方式的发展,也即统计准则具有滞后性。而统计准则和统计制度又必须具有稳定性,其与“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势必造成由于统计信息不可比而失真。

3、企业充分的自主全导致统计信息失真

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统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统计政策选择权,这又为代理人(经理人员)操纵统计数字,出具虚假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代理人往往在统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机会主义的统计政策选择达到自已的利益目标。与此同时,相关的决策风险和责任机制并未系统建立,无疑大大降低了代理人决策行为的机会成本。 从根本上说,统计制度作为规范企业统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规则,合理分配政府和企业间利益的基础,理想的状态应是政府和企业间经过“多次博弈”后达到“纳什均衡”。如同法律制度一样,统计制度是 政府与企业间“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也就相应的越高。而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从制定和颁布的模式看,仍然属于政府行为,并未经过“多次博弈”。从制度选择看, 也基本上是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因而必然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出现,也必定会形成目前统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局面。

(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1、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契约所构成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契约一方当事人,资产终极所有者——委托人(或所有者)委托契约另一方当事人,资产经营者——受托人(经营者)从事资产运营活动,最终实现委托人价值最大化。就古典经济学看来,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人,个人为其自身的利益采取行动,以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客观上由于代理人占有信息上的优势,在事实上拥有对企业投资、盈利等重要经济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与控制权,因而代理人既有动机亦有能力损害委托人利益,发生败德行为。随着经济一体化、产权社会化及资产证券化浪潮的推进,委托人对于代理人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进一步趋于弱化。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评价代理人,就必须付出高额的信息交易费用,但由于监督者的私人成本效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的不一致与搭便车的广泛存在,致使委托人获取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