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识字《孙悟空打妖怪》教案 下载本文

大班幼儿识字:孙悟空打妖怪

大一班 曾泳蓉

一、设计意图: (一)作品分析

1. 儿歌中的孙悟空、猪八戒、老妖怪等大都是猴子、猪等动物变化的妖精、精灵,这些都是拟人化的动物,也正是童话中的人物,具有童话的色彩。动物变化多端,神通广大,具有超人的能耐和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作为,情节曲折,角色动作表情的夸张,语言的幽默,这些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2. 作品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遇到妖怪,除了孙悟空外,大家都没分清人、妖,差点上当的故事情节,来告诫人们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幼儿分析

1.大班的幼儿好奇心强,尤其是西游记中变化万千的魔法,是每个孩子所向往的。《孙悟空打妖怪》这种连锁调形式的儿歌朗朗上口,也深受孩子们喜爱。

2. 他们对这些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打妖怪的事也很感兴趣。

3.《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社会的写照,这些动物以及虚构的神道、菩萨都具有人性,他们的言行

中充满这人情世故,他们的性格和活动中有着浓厚的社会关系的投影,这些对孩子了解社会、人际的交往的都会有所帮助。 二、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中人物出场顺序、动态、表情,理解儿歌内容,感受传统儿歌连锁歌的形式特点。

2.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的观察和理解并尝试表演儿歌内容。 3.知道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歌的形式特点,学会念儿歌。

【活动难点】大胆地尝试表演儿歌的内容。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西游记》开场主题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老妖婆图片各一张。 经验准备:有一定自主阅读经验 四、 活动过程:

(一)出示唐僧四师徒的图片引出主题。

老师:小朋友,这幅图来自哪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里的内容。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话说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碰到了一只修炼了千年的白骨精。这只白骨精想吃唐僧的肉,传说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首先,白骨精变成了一个少女,骗到了猪八戒;第

二次白骨精变成了老婆婆,骗到了唐僧;第三次的时候,被孙悟空识破了,孙悟空高高举起金箍棒把白骨精打死了。后来有人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儿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儿歌。现在,请听音乐,看看音乐告诉我们什么了。

(二)听录音,引导幼儿讲述所听到的内容,

老师:我们听了一遍儿歌,儿歌里面讲了什么?唐僧去西天取经,带着哪几个徒弟?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老师:唐僧一路上是怎么走的?请小朋友用儿歌中的话来告诉我。

幼儿: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老师:后面跟着个谁呢? 幼儿: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老师:孙悟空是怎么样走的? 幼儿:孙悟空,跑得快。 老师:后面跟着个谁? 幼儿: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老师:猪八戒长的什么样? 幼儿:猪八戒,鼻子长。 老师:后面跟着个谁? 幼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老师:沙和尚是怎么样的?

幼儿:沙和尚,挑着箩。 老师:后面来了谁? 幼儿:后面来了老妖婆。

老师:请小朋友边看图片边跟着老师来念,好吗?(教师示范朗诵从开始到“后面来了老妖婆”部分) 老师:老妖婆这个人怎么样? 幼儿:诡计多。 老师:老妖婆骗了谁? 幼儿:唐僧和八戒。

老师:为什么说唐僧八戒真糊涂? 幼儿:是人是妖分不出。

老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来念,好吗?(教师示范朗诵从“老妖婆,诡计多。”到“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老师:孙悟空是怎样打妖怪的?

幼儿: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老师:请小朋友来跟老师学最后四句,好吗? (三)教师完整朗诵一遍后,幼儿跟读。 (四)教师带读,幼儿跟读并进行角色表演

老师:小朋友,你们一边跟老师读一边来动脑筋表演《孙悟空打妖怪》里面的动作,好吗?(请2——3名能干的幼儿上来表演,其他幼儿学做)

1、介绍各种角色所用的道具。(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钉

耙、沙和尚的箩筐、老妖婆的佛珠和拐杖。)

老师:请五名小朋友拿上道具来表演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老妖婆。要求边念边表演,下面的小朋友给表演的小朋友拍手打节拍,听明白了吗?

2、指导过程:a、角色拿上道具b、角色想好自己的动作,试着先表演一遍C、告诉幼儿一句话的时间走到指定位置,请扮演唐僧的幼儿试着用一句话的时间走到指定位置上)其他角色类推。坐下面的小朋友一边念一边拍手。 五、活动反思

我结合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根据孩子们爱动、爱表演的特点,在幼儿识字教育活动《孙悟空打妖怪》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因为活动中有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从中很好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并且让孩子们认真分析儿歌中每个人物的不同特征,并且学习它们的“招牌动作”,让孩子们自由、大胆的表现。从而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学习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