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下载本文

数。如果用H、Cu、RR和E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和D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 M=Cu+D

MCu+D即有=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得:

HCu+RR+ER 货币乘数= =1?rcMCu/D+1

=,

HCu/D+RR/D+ER/Dr?r?rdec其中Cu/D即rc是现金—存款比率,RR/D即rd是法定准备率,ER/D即re是超额准备率。从上式可

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5.在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1)不要干预思想。

在要不要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 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 法。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 人肯降低工资和非货币报酬要求,就总会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不会成为问题。政府不用为 此干预,干预也无能为力。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也相信市场会对经

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能带来一些坏处。理由主要有: 一是政府预测能力有限。政府预测经济,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由一些方程组成。然而这些方程的变量和参数并不会像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准确,它们是多变的、难以捉摸的,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否能正确调控经济就成问题。再说,政策实施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即时滞)才会影响经济,但政策制定者很难预测几个月后经济会怎样变化,可能是原以为要衰退,结果不仅不衰退反而走热起来,原以为要升温,结果反而衰退。总之,经济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的预测能力很有限,这给制定政策带来了难度。

二是政策的时滞。这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这种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内在时滞指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外在时滞指经济政策实施到对经济发生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由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量,再由中间变量影响到目标变量,因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例如,减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到可支配收入(中间变量),然后才能影响到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目标变量)。通常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较长,尤其是决策时滞较长,而货币决策内在时滞较短,但其外在时滞较长,因为从变动货币供应量到影响利率,再到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需要较长时间。不管如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时滞。在此过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不同的变化,这就会影响经济政策效果。

三是公众对政策的反应。例如,政府制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关于未来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正确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事先就要求提高工资、利率等)。如果公众(经济当事人)作出这种理性预期的对策,那么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会变得无效。对于财政政策,根据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故不会刺激消费。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搞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作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的变动作出自动调整。

(2)需要干预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者则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有效的。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很快重新就业。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甚至可

第 37 页 共 77 页

能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可见,这样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这种要不要采取稳定经济的政策的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时都是采取政策来调节的。

6.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考研)

解答: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要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干预?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第二种是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宣布一个名义GDP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更能维持产出的稳定。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与此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泰勒规则。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或降低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预。第二种和第三种规则的目标变量分别是GDP和通货膨胀率,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应量。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GDP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

7.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解答:凯恩斯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操纵的一种重要政策,即实行以管制工资—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侧重点是工资和物价,核心是收入,所以称收入政策。一般说来,收入政策包括如下不同措施:(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当局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企业和工会通过双方协商,自愿把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2)对某种具体的较快上涨的工资或者物价形势,由政府进行“权威性”劝说或者施加压力来扭转局势。(3)实行工资—物价的硬性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施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4)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者奖励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措施:发展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部门;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工人和非熟练工人,让他们从事社会有益事业,并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工人通过有用经验的传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能够干那些正规的永久性的工作;加强劳动力的重新训练;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劳工在地区或者职业方面

第 38 页 共 77 页

的流动性等。

供给管理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滞胀,主张的侧重点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给予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为了增强激励,供给学派提出了一套供给管理的政策思想,其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

在供给政策方面,除了减税政策这一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主张:

(1)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这不但可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 加供给。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靠私人投资,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 出,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2)货币供给的稳定、适度和可测,使 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充分发挥企 业家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

8.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变动多少?(东南大学考研)

1+rc1.38

解答:货币乘数为km===2.46。

rc+r0.38+0.18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0×2.46=246亿美元。 9.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 =83.33亿美元。

10. 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它与实际的预算盈余有何区别?

CuD1 0.12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解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BS*=ty*-G-TR,y*指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y指实际国民收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二者差额为BS*-BS=t(y*-y)。

当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第 39 页 共 77 页

11.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解答: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从公式可以看出,实际预算盈余不仅与财政政策(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有关,还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为了剔除国民收入对实际预算盈余的影响,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这个概念。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有以下意义: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12. 什么是债务—收入比率? 这一比率的波动受哪些因素制约?

解答:一国债务与GDP之比称为债务一收入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公债的实际利率、实际GDP的增

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在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利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低,债务一收入比率就越有可能上升。如果非利息预算能不断有盈余,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不断有所增长,则债务一收入比率会逐步下降。

13.设某国的法定准备率是10%, 超额准备率是2.5%, 试求:(1) 实际准备率; (2)只与法定准备率相关的理论货币乘数;(3)既与法定准备率相关又与超额准备率相关的实际货币乘数。

解答:(1)实际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10%+2.5%=12.5%

(2)只与法定准备率相关的货币乘数k=

1=10 10%1=8

12.5% (3)既与法定准备率相关又与超额准备率相关的实际货币乘数=

14. 为什么货币乘数会随市场利率水平上升而提高 (变大), 随贴现率提高而下降

(变小)?

解答:若只考虑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法定准备金有关和超额准备金这两个因素,货币创造

乘数k是法定准备金率rd有关和超额准备金率re之和的倒数,即:k=1 。一般说来,rd?re市场贷款利率(用r表示)越高,银行越不愿多留超额准备金,因为准备金不能生利。因此,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率下降从而实际准备率会下降,货币乘数就会增大。

再贴现率或者说贴现率上升,表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自己多留准备金,从而会提高实际准备率。可见,当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

第 40 页 共 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