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下载本文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对策探索

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的不均一性、阅读兴趣的多样性、语文素养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对策。这对于促使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通过对各种阅读习惯培养方法的讨论和分析使广大的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节 明确课外阅读目标和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外阅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了推荐,从课标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最终使学生具有以读促写、以读促说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兴趣、习惯、能力。也即是说首先培养阅读兴趣,进而形成习惯,最后获得能力。

(一)提高阅读兴趣

在中学校园里,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投入到语文课外阅读中,形成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热爱和喜爱,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接触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利用现代网络科技和大型图书馆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二)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外阅读的习惯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定时的阅读、有规划的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时精读、泛读和背诵相结合、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等等。因此,中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时,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争取达到课标中对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目标。

(三)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或者说他应该包含很多要素。比如从所读作品中学习词语的用法、句子结构和形式的组织、思想的表达形式等,这些都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目标的标准。总之,能力目标就是从

24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阅读中获取信息的目标。中学生应该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尽快达到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目标。

二、落实课外阅读计划(一制定,二落实)

在明确上述语文课外阅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时间安排以及阅读基础对自己的课外阅读作出合理的规划,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语文课外阅读,可谓一制定,二落实。课外阅读计划必须要详细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制定《周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三个层次的阅读计划,对每个计划中的具体书目和所用时间要制定好,并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作好记录,以便修订,直至完全适合自己。

第二节 营造良好读书环境和激发阅读兴趣

一、营造良好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只是需要学生自身认识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有的家庭比较和谐、民主,这种轻松、宁静的家庭环境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家庭比较粗暴、专制,这种吵闹、压抑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无心或者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另外,家庭的阅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家庭家长文化水平比较高,有读书看报的习惯,那么他们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同时,父母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相对来说,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在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单纯的说教而没有榜样的鼓励和阅读氛围,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很难切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校园阅读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构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首先,对班级进行“文化美容”。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最爱读的书中的印象深刻的语句贴到课桌上,时刻提醒学生要进行阅读,另外每期的板报要始终留下一个版块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同时每周提供两节课要求学生对自己本周所读的课外文章进行讲解。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力和感悟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古人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俗话说,“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5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想要培养一个学生使之具有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首先必须要激发其对于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但是对于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一个难题,笔者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各种新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认为可以从“赏识激趣法”、“推荐优秀作文,开展‘以写促读’活动”、“手抄报活动”、开展“走进名著”活动、、“以讲诱导和以身示范法”等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一)“以讲诱导”

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或者安排的课外阅读作品,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的或所读的作品进行演讲和解说,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以及加深他们对于所读材料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对于那些情节和人物场景色彩比较浓郁的作品,教师应安排时间和地点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作品中的场景进行亲身表演,融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里面,这样既增加了对作品的感悟,有增强了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安排好道具和地点,定期举办这种情景表演。通过这种“以讲诱导和以身示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思考和阅读的热情。

(二)“以身示范法”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在这一阶段的他们渴望有一个榜样来让他们参考和学习,他们会按照心目中的榜样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学校应该对那些在阅读中表现比较好的或者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学生进行标榜,特别是把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那些认可和荣誉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宣传,这就会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三)“赏识激趣法”

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特别是希望自己所尊敬的人的认同和表扬。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被认同感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特长,并根据这些特长对学生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被认同的自豪,认为自己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此时,学生为了保持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满意态度,也为了追求更大的自我满足和成就感,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和兴趣进行课外阅读,也会投入更多的热

26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情来阅读。

(四)活动法(手抄报、走进名著、以写促读)

举办有益的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定期举办手抄报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所阅读的报纸中比较经典的、比较有意义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摘抄,并粘贴到特定的笔记本上,最后统一整理评比,为了防止有学生胡乱摘抄句子而不经过大脑思考,在评比时应该要求学生把自己摘抄的内容口述一遍,对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品和表彰,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其次,开展“走进名著”活动也能很好的提高同学们对于阅读名著的热情。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舞台,让学生们把自己所读的名著的部分内容以讲故事或者朗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书目学校可以给定选择范围,但是对内容的展示形式不必要求,学生可以以情景表演或者制作动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对所选作品的理解;最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比赛,让他们把自己所读、所思、所想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实行定期检查,这样那些缺少素材的同学就会找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补充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这些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活动,都属于评价体系,它的科学合理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通过选择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举办有益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众多语文课外阅读研究者的共识。

第三节 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一、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一)积淀阅读方法的重要性

笛卡尔曾经说过: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魏书生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述说:学生如果掌握了方法,读书就会大不一样。由此可见,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还能够促进更深层次的阅读。

(二)主要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总的来说,现在应用较多的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比较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研究性阅读等。一般来说,原理分析研究类的文章应该精读;资料文献性质的文章应该泛读;查找筛选需要信息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