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对于同种液体只与液体深度有关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些情景: 挡河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潜水员的装备随着下潜深度的不同而不同 市场上见到的深海鱼——带鱼都是死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了解释这些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压强 【自主预习案】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 作用且具有 性。 2、液体压强的探究工具: 。

3、液体对容器 和 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 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有关系。

4、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和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观察下列两幅图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容器加入水后,蒙在容器底的橡皮膜会 (凸起或凹陷),表明水

对 产生了压强,这是因为水受 ;也可以看到侧壁的橡皮膜会 ,说明了水对容器的 产生了压强,这是因为水具

有 。

探究点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__. (2)压强计构造: , 。 (3)测量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__. 越大则表明压强越大。 (4)使用方法:

①无力作用薄膜时,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为 ;用手压薄膜时,U形管两液面会产生

②力对薄膜压力越大,对薄膜的压强越 ,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越 。 (5)如图甲,当把压强计探头放入液体中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__________有压强.

(6)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2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图2

①比较图中代号为 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 ②比较图中代号为 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 ③比较图中代号为 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结论 :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 和 都有压强,

②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

③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增大, ④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 有关系; 探究点三: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

要知道液体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图1)即可。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求P=? 解题思路 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少?

V?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大?

m?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液柱有多重?对平面的的压力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P液——液体压强——帕斯卡(Pa) 平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液——液体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h——深度——米(m) g=9.8N/Kg _________________

因此,计算或判断液体的压强可用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2中,一个圆台形容器装了一定质量的水,求A点处水的压强是多大? (ρ水=1.0×103kg/m3,g=l0N/kg )

2、、利用该公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ρ液 的单位一定要用_________,h的单位要用_______,计算出压强的单位才是___________.

(2)、式中h表示__________;深度:是指从液体的液面到某一点之间的竖直距离; (3)、公式中g是常数

所以液体压强只与液体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液体的受力面积、体积、形状等因素均无关,所以在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时,要紧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这两个量来讨论。 探究点四:连通器 1.右图中哪些是连通器?

2.连通器的特点是 3.为什么连通器中的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是相平呢?

4.举出三个生活中连通器的例子: 。

【当堂训练案】

1、对于液体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