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必修2 下载本文

答案:1.A 2.D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4.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解析:第3题,人类与自然资源激烈的矛盾表现为人类对资源的无限制索取,导致资源破坏与短缺。第4题,人口剧增致使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人类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

答案:3.A 4.C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耕地沙化 C.自然资源衰竭 D.土壤污染

6.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解析:图中显示了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渔业资源枯竭、土地退化等信息,但没有涉及土壤的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是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表现,而图中显示的是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5.D 6.D

13

“API”的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API)的形势报告检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据此完成7~8题。

7.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无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8.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解析:第7题,由题干可知,API指数的高低反映了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酸性气体等的浓度大小,晴朗无风的天气,大气交换差,这些物质不易扩散,往往会使浓度增高。第8题,每年北方春季因干旱多风,形成沙尘暴,使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高。

答案:7.A 8.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使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季节的一种常见天气。PM2.5是灰霾的主要成分之一。

材料二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广,主要成分有硫酸盐、有机碳化合物、硝酸盐、铵盐等。这种细颗粒物粒径越小,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可以输送的距离也越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解决PM2.5的问题是一个难题。

材料三 据广东著名灰霾专家吴兑介绍,虽然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和其他内地大城市相比较好,但附着在细颗粒物上面的有毒物质却比北方多,其中含氮有机颗粒物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近十年来一直增长较快。

材料四 PM2.5主要来源漫画。

(1)我国重工业城市的大气中,PM2.5主要成分是有机碳化合物和________________;广州大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3)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 (4)为了减少灰霾天气的出现,减轻空气污染,请你提供合理的建议。 答案:(1)硫酸盐类物质 汽车尾气

(2)①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增长量大,煤炭消耗多;②PM2.5

14

的污染源多样,源头控制难以实现;③PM2.5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物,单项治理成效不大;④PM2.5粒径小,输送距离远,治理需要形成跨区、跨省甚至跨国协作等。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处的南岭山脉的阻挡,风力较弱;冬春季节珠江三角洲上空易出现逆温层。

(4)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天然气,尤其是水电、核电等能源的比重;②控制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要达标排放;③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废气要达标排放;④加强绿化、美化建设等。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突破6 000亿立方米,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且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材料三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25亿亩,因为分散在各地,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

材料四 在德国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废旧汽车再利用率已达到85%。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任答三点即可)

(3)下列漫画所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双选)( )

(4)材料四中德国的做法是为应对哪种问题?

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夏季风的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据材料三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导致耕地退化。第(4)题,材料四反映的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弃物利用水平,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答案:(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法

15

律、法规建设。(任答三点即可)

(3)BC

(4)资源短缺。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并不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表示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

答案:1.C 2.A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4.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