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本知识点 下载本文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本知识点

9、《古诗三首》

1、《元日》这首诗,每一句对应了春节的什么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 “春风送暖入屠苏”:喝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开门迎新 “总把新桃换旧符”:换新桃符

2、《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春节景象? 热闹、欢乐、万象更新

3、《清明》这首诗前两小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反映出了清明节的什么特点?

细雨绵绵的天气特征

“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出了行人什么特点? 悲伤、伤心欲绝的心情 4、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

扫墓、踏青(课本注释内容)、合家欢聚(课上补充内容) 5、《清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天气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孤独与希望。

(“希望”就是指诗人期盼与家人团聚)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一小句,哪些字能够体会出诗人的孤独? 独、两个“异”

“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字能体会出诗人非常思念家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本知识点

“倍”字,就是加倍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在过节时更加思念家乡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就是谁? 诗人自己

7、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登高、插戴茱萸(课本注释内容)、敬老(课上补充内容)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思念家乡亲人 10、《纸的发明》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纸的发明过程:

(1)人们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或者铸造在青铜器上 (2)后来刻在竹片与木片上(缺点:笨重,不方便)

(3)再后来写在帛上(优点:比竹片木片轻便 缺点:太贵,不能普及) (4)在盛放蚕茧的篾席上留下的薄片上进行书写(缺点:产量少,不结实)

(5)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缺点:粗糙,不便书写) (6)东汉时代,蔡伦改进造纸术

3、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纸过程就是:先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然后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最后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4、蔡伦纸的优点:(1)原料容易得到(2)可以大量制造(3)价格便宜(4)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本知识点

5、为什么就是“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就是蔡伦创造造纸术? “创造”就是指原来没有,后来有人制造出来,蔡伦之前就已经有造纸术,只就是不够完善,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修正改进了造纸术,所以就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6、造纸术传播到了哪里?

首先传到了邻近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与欧洲。

7、造纸术的影响与贡献?

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课文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内容) 8、关联词造句

例句: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与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答:我们要想躲避严寒,就要多穿衣服,或者躲在温暖的地方。 11、《赵州桥》

1、赵州桥就是一座(石拱桥),又名(安济桥),它就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2、赵州桥的的雄伟体现在哪里?

课文第二段“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3、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本知识点

有两个小桥洞。

4、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5、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就是一个(过渡句),它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6、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就是(总结全文)。 7、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例句:下雪了,天空中的雪花形状各异,有的像鹅毛,有的像棉花,还有的像柳絮。

8、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拆分成两个句子) 这座桥很坚固。 这座桥很美观。

9、妈妈很漂亮。 妈妈很温柔。(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妈妈既漂亮又温柔。 或 妈妈不但漂亮,而且温柔。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名扬中外”的意思就是(世界闻名)。

2、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清明上河图》,它的作者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使我们瞧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3、《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就是: (1)张择端画这幅画时下了很大功夫,人物众多。 (2)内容丰富,画技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