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原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地势平坦 河 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三角洲 入海口处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课本P80图4.21)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本P81图4.2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 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3. 联系纽带: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4. 主要方式 A.水循环

B.生物循环 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②具体作用 a.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有机物

b.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c.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岩石圈循环 D.大气循环

5.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地域分异规律 平行, 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 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地域分异规律 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 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 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西侧是温带森林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侯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 带 荒 漠 带

雪线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雪线是指高山区和高纬度的永久积雪区以及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常年积雪的下界。 1.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气温高时雪线也高。

2.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3.地貌因素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

积,雪线偏低。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

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4.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

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告诉要低。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故北坡雪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