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2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7题。共26分。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 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

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

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 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

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 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

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

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 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

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

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

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

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

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

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

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 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 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

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

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

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

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 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

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

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 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

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 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23.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结尾写我已习惯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25.作者买《活着》时,与女老板有一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试针对这段对话,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文中说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加以解释说明。(3分)

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 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2)作者写这样一段情节想表现什么?(3分)

26.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27.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6分)

第 Ⅲ 卷

九、作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