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 下载本文

企业文化建设

章节框架:

第一节 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重点) 一、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含义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三、企业文化的特点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三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二、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企业文化及其特点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含义

企业文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实际上早就存在。但作为一种概念和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界在研究了日本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界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狄尔和管理顾问艾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诞生。

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国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开始的。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前,虽然那时没有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企业文化理论所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却早已有之,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例如“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企业作风,以及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对于企业文化的含义,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见解。最狭义的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有关企业的价值观的总和,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观、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内容。最广义的观点则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级观念、审美观念、经验、技术、厂房、机器、工具、产品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所有领域。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的以上定义说明了企业文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但其核心是观念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内隐部分和外显部分。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是指从企业的物质形态中折射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管理特色。 企业文化的三次飞跃: (1)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到20世纪初的以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体系和行政命令为重要特征的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2)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顺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第二次必然飞跃。

(3)目前只有靠企业文化才能实现对企业的更好的管理。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企业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深层的企业文化(精神)、中层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和表层的企业文化(物质文化)。 (一)深层的企业文化

深层的企业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精神层,是渗透于企业全体成员思想和心灵中的意识形态。一般说来,企业深层文化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经营管理风格、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几方面。 1.企业最高目标。它反映了企业全体成员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崇高而又符合客观条件的目标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发展的方向,可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企业原有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加以提炼、整合、提升形成的。例如,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 3.经营管理风格。它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格的哲学思考和抽象概括。例如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TCL的“为顾客创造价值”、奥克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

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企业的深层文化还包括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企业风气和道德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都必须提倡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形成自身有别于其他企业、独具特色的风气和道德。

(二)中层的企业文化

中层的企业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制度层或制度文化。它主要指企业文化中对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具体体现为企业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处理企业内外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被一定的制度所约束和规范的内容上。

制度文化的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 一是一般制度,即所有企业都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规章制度,如经理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代会制、法人治理结构等。

二是特殊制度,指企业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规章制度。

三是企业风俗,这是企业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

(三)表层的企业文化

表层的企业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或物质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表层文化主要包括: (1)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 (2)厂容厂貌。

(3)产品的特色、造型、包装、品牌设计。 (4)厂服、厂歌、厂徽、厂旗。 (5)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6)企业的公关礼品和纪念品。 (7)企业的宣传媒体和沟通方式。

三、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隐形性

尽管企业文化从构成上看包括有形的物质部分,但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以价值观为内核,因而其隐形地存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之中。 (二)潜移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精神,它不能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对象。企业文化的作用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不是立即见效,而是潜移默化的。当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逐渐被员工所理解、接受,就会激发巨大的积极性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悄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去。

(三)可塑性

企业文化虽然是在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是企业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它却不会自动生成。企业文化的可塑性,是指企业文化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的,是企业领导者大力倡导、身体力行,并需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各部门共同努力、积极推进,逐步塑造而成的。 (四)继承性

企业文化的继承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纵向看,文化是前人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任何人都不可能割断历史。所以企业在企业文化塑造实践中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吸收有利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成分,古为今用。二是从横向看,文化虽有国别、地区、企业之别,但优秀文化毕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因此我们还必须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别国、别的企业文化的优点,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五)稳定性和发展性

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一旦被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成为全体职工共同的追求和行为准则,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客观地发挥作用,而不会轻易改变。但是,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或不可改变的。事实上,随着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应该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创新,只是这种调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企业下相当大的功夫。因而,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谨慎,不但要了解企业当时的内外条件,还应具备超前的眼光,预测环境的发展方向,使企业文化既符合客观条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适应性。

(六)普遍性与差异性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它们在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面对相似的经营大环境和企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它们还必须遵循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创新观念、效率观念、顾客利益观念等,这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以上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因此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对具体的企业之间来说,企业文化又具有差异性,甚至是千差万别。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就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不能在不同的企业之间通用。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企业文化的功能如下: (一)导向

如果建立一个合适的企业文化,员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就会自觉地把个人的目标融入企业的大目标中去。 (二)约束

企业中层文化也称为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和厂风厂纪无疑对员工的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硬”约束。然而,企业深层文化对员工行为的约束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比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更有力、更深刻,我们称之为“软”约束。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之自觉自愿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激励

企业文化之所以具有激励功能,是因为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员工的强烈责任心和持久的驱动力,迸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 (四)凝聚

企业员工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技能知识,带有各不相同的个人动机和需要。然而卓越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融合力,当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被员工所认同后,它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全体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产生聚沙成塔的效应。 (五)辐射

凝聚作用指的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影响,而辐射作用则是指企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个大系统的其他部分产生辐射作用。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

企业文化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为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由少数人倡导和实践,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其过程如图4-1所示。

以下就是主要环节加以说明: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