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铀-235(A.327
)是常用的核燃料,
B.235
-1
核外电子数为 C.143
D.92
16.国际单位制中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是 A.个 B.kg C.g·mol D.mol 17.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2— C.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18.在标准状况下把4.48 L CO2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后,固体增加的质量是 A.8.8 g B.5.6 g C.3.2 g D.2.4 g
19.化学试剂不变质和实验方法科学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试剂保存方法或实验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
B.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C.保存FeCl3溶液时,通常在溶液中加少量的单质铁 D.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阴凉处 20.下列各组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5mL 0.2mol/L的NaOH溶液和10mL 0.1mol/L的KOH溶液 B.15mL 0.1mol/L的Ba(OH)2溶液和15mL 0.2mol/L的KOH溶液 C.5mL0.3mol/L的NH3.H2O溶液和15mL 0.1mol/L的NaOH溶液 D.10mL 0.2mol/L的NaOH溶液和5mL0.2mol/L的CH3CH2OH溶液
21.加热 42g NaHCO3 和 Na2CO3 固体混合物,至没有气体放出时,剩余的固体质量是 35.8 g。那么原固体混合物中Na 2CO3 的质量是 A.25.2g
B.16.8 g
C.10.6 g
D.24.8g
2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能从根本上防止硫酸型酸雨的产生
B.NaHCO3 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光导纤维的主要材质是硅
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应密封保存 23.工业上制备硅的反应为:SiO2 + 2C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Si + 2CO↑,该反应属于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4.下列物质溶于稀盐酸后,滴加KSCN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氯水呈红色的是 A.Fe3O4 B.Fe2O3 C.FeCl3 D.FeO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保存在煤油里的原因之一是它极易与氧气反应 B.铝在空气中很容易燃烧
C.镁表面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3O4 二、填空题
2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明矾可用作净水剂,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光导纤维
在强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断路”,试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
(2)小苏打通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但同时患有胃溃疡的病人却不能服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通常是由粘土经高温烧结而成。粘土的主要成分为Al2Si2O5 (OH)x,式中x=______,若以氧化物形式表示粘土的组成,应写为:___ 三、推断题
27.下列框图涉及到的物质都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F为无色气体单质,它们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B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家哈伯因合成B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C为黑色氧化物,E为红色金属单质,I为蓝色沉淀(部分反应的产物未列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E与G的稀溶液反应,每有1 mol的E被氧化时,被还原的G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2)在标准状况下,将V L的B气体溶于100 mL水中,得到密度为ρ g/cm的溶液M,则M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mol/L。
(3)将分别蘸取M的浓溶液和G的浓溶液的玻璃棒接近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电子工业用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E物质,制造印刷电路板。写出FeCl3溶液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5)J、K是同种金属的不同氯化物,K为白色沉淀。写出SO2还原J生成K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
28.找出与物质相对应用途,填空。
物质 用途 A.氧化铁______ a.自来水消毒剂 B.过氧化钠______ b.制冷剂 C.二氧化氯(ClO2)______ c.红色油漆和涂料 D.三氧化硫______ d.生产硫酸
E.液氨______ e.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五、实验题
29.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FeCl3·6H2O 晶体。(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3
(1)烧瓶底部放置了几片碎瓷片,碎瓷片的作用是 。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在C处玻璃管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该气体进行 ,装置E中的现
象是
(3)停止反应,待B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滤液中Fe的操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FeCl3·6H2O晶体,设计流程如下:
3+
① 步骤I中通入C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步骤II从FeCl3稀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30.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物质的制备、转化及性质的探究尤为重要,请结合所学化学实验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实验室配制220mL 1 mol·L-1的稀H2SO4溶液:
(1)用量筒量取浓H2SO4(密度为1.84g·mL-1,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________mL。 (2)配制该溶液时需用的主要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等。 (3)误差分析:下列情况使配制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 ①溶解后未冷却即转移、定容 ②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③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时俯视
④将量筒、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转移至容量瓶 II.如图A、B、C是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
(1)实验室如果用B装置制备氨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想制得干燥的氨气,应选用的干燥剂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无水CaCl2 ②碱石灰 ③浓硫酸 ④无水CuSO4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备并收集X气体,则X可以是下列气体中的_______。 ①CO2 ②NO ③Cl2 ④H2 其中在D装置中连接小烧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3)若E装置中开始加入200mL 11.8 mol·L的浓盐酸和足量的MnO2固体,反应后的混合物经过滤所得溶液,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D 19 C 2 B 20 B 3 C 21 A 4 B 22 B 5 A 23 D 6 B 24 D 7 C 25 A -
2-
-1
8 B 9 B 10 D 11 D 12 C 13 B 14 A 15 D 16 D 17 C 18 B 二、填空题 26.KAl(SO4)2·12H2O Ca(ClO)2 SiO2+2OH === SiO3+H2O NaHCO3+HCl=== NaCl+H2O+CO2↑ 4 Al2O3·2SiO2·2H2O 三、推断题
27.2/3 mol 1000Vρ/(2240+17V) 冒白烟 2Fe3++Cu=2Fe2++Cu2+ 2Cu2++2Cl-+SO2+2H2O=2CuCl↓+4H++SO42- 四、综合题
28.c e a d b 五、实验题
29.(1)防止暴沸,3Fe+4H2O(g)高温Fe3O4+4H2 (2)验纯,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管壁有水珠
(3) 取少量滤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
(4)①将滤液中含有的Fe氧化成Fe; ②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0.6 25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①④ 2NH4Cl+Ca(OH)2 显现象 Cl2+SO2+2H2O==2HCl+H2SO4 1.18mol<n<2.36mol
CaCl2+2H2O+2NH3↑ ②
③ 吸收尾气,防止尾气污染大气 品红褪色 品红褪色 褪色的品红又恢复成红色 无明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