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打环境科学概论真题2001-2010 下载本文

环境科学概论2001年 一、 名词解释(15分)

1 温室效应: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2 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不断输入水体中,造成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耗竭,水质恶化的现象。

3 酸雨:又称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

4 噪声:凡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人们心理和生理声音,统称为噪声。 5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二、 简答题(40分)

1、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

1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 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3有限资源公平。目前的现实是,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

第二,可持续原则: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2、 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主要是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

的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主要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3、 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作用:如果一种有难降解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虫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青蛙吃大量的虫子,有毒物质会在青蛙体内进一步积累,当蛇吃青蛙时,污染物质又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 4、 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1)第一阶段:食物采集者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初级阶段),主要是人力,基本没有环境问题;

(2)第二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低级阶段),主要是家畜,基本没有环境问题; (3)第三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发展阶段),主要动力是以煤炭、煤油为主的能源,煤炭、煤油的大量燃烧利用,产生大量的大气、固废、水污染等。

(4)第四阶段:现代:主要能源是煤炭、煤油,核能,在产生大量的大气、固废。水污染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污染。 三、 论述题(45分)

1、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治理过程急于求成,对治理所需财力物力准备不充分,没能够按照预期很好的治理; 没有充分考虑太湖治理的特殊性,而是照搬淮河治理模式,污水处理厂很少有脱氮

除磷工艺;

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废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 监管不力,有部分企业出现排污超标现象; 农田面源污染得不到控制; 排污审计紧跟不上。

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1)自然原因: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物种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环境突变。 (2)人为原因: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制度原因: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环境科学2002年 一、 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1972 年在 斯德哥尔摩 市制订。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 特殊住宅区、居民文教区 、一类混合区 、商业中心区、二类混合区 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风 、湍流 、大气稳定度和 大气温度层结。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二、 名词解释(10分)

1.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最小限制因子率是德国化学家J.Liebig在1840年提出的。J.Liebig在进行各种因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时,发现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所限制,而是受那些之需要微量的营养物质所限制,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将此称为J.Liebig最小限制因子率,同时将因子范围加以扩大,并严格地限制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适用。

2.环境本底值:又称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影响的情况下,其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3.空气二次污染物: 是大气污染物的一类,是各种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或与大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能(如紫外线)参与下所能引起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4.“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

5.巴塞尔公约: 1989年3月22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效, 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 三、 简答题(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