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汇总,推荐文档 下载本文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形成原因:集聚效应。 2. 主要功能分区:

① 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 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 工业区:运输量大 → 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 经济因素:① 距市中心远近 ② 交通便捷程度 ⑵ 社会因素 ⑶ 历史因素

⑷ 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2. 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

3.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4. 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注:风玫瑰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等级划分标准:

① 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 ②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③ 大城市:人口50~100万 ④ 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 ⑤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⑥ 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2.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3. 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二. 城市等级体系

1. 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 2. 原因: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注:枣强镇图、上海市图、德国图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及特点

1. 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① 推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② 拉力: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3. 城市化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体―现― 城市化水平 ←表―示―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4. 城市化发展特点:

①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② 发达国家起步早

③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 5.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 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3. 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概念:

⑴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⑵ 区位:① 绝对区位: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 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3. 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农业地域: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

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 混合农业: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且两者规模与收益大体相当为特征

的农业地域类型。

⑴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①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悠久的历史,引进良种羊,农场规模大,政策,机械化水平高 ② 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⑵ 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桑基鱼塘 主导区位因素:地形、气候 3. 种植业

⑴ 季风水田农业

① 地域:亚洲季风区 ② 主要农作物:水稻

③ 主导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市场(饮食习惯)

④ 生产特点:劳动密集型农业,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⑤ 典型:东南亚 ⑵ 商品谷物农业

① 地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② 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 ③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地广人稀 ④ 生产特点: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农业 ⑤ 典型: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