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5、《落花生》的作者是( ),原名( ),取这个笔名是为了( )的人。课文按( )顺序写了( )、( )、( )。其中( )是详写,它还可以分为两部分:( )、( )。 26、《落花生》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让我知道要( )。父亲说,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好看:( ),有用:( )。 27、父亲希望“我”学习花生那种( )的精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 28、《珍珠鸟》告诉我们:( )。 29、宋朝有个叫( )的县令,从小吏顺手拿一枚铜钱得出一个“水滴石穿”的道理,原先是指:( ),现在用来比喻:( )。 30、《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了不起的地方是:( );儿子了不起的地方是:( )。 3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什么描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3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33、文中这句话出现了三次:(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 3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面对父亲和母亲有两个极端的断言却感到幸运,因为母亲赞美我,是为了( );父亲批评我,是为了( )。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过分( )也不会过分(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因为“( )”。 35、《学会看病》中的“疾病”不止是指生病,还指:( );“路线图”不仅是指家里到医院看病的流程,还指( )。 36、《圆明园的毁灭》中,作者通过宏伟的( ),珍贵的( )来体现圆明园的辉煌。课题是毁灭,为什么却用这么大的篇幅写辉煌?
37、圆明园的损失不止是宏伟的( )和珍贵的( ),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的损失,而这些损失是( ),所以,文章中才说这些损失是( )。 38、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是怎么做的?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1) (2) (3) 39、从哪些词语中看出英法联军的贪婪。( ) 40、文中有一句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41、《狼牙山五壮士》是按( )顺序写的,请根据叙述顺序填空。
( )→( )→( )→( )→( )
42、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从“斩钉截铁”中你体会到什么?
43、“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从这里的“雹子”你感受到什么?
44、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45、课文对五壮士进行( )、( )、( )三方面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五壮士( );从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中,我们知道了( )。 46、香港是( )年( )月( )日回归,香港的区花是紫荆,所以诗歌最后出现的紫荆指代的是( ),第一朵紫荆是千万同胞对香港的( )。 47、从“( )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而“我”也被这( )所感动。 48、给词语分类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 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众志成城
豪情壮志 不屈不挠 披荆斩棘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1)表示发愤图强: (2)表示英雄气概: (3)表示团结一心: (4)表示勇敢顽强: 49、毛泽东,字( ),笔名( ),他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写下《七律 长征》这首( )言( )。全诗围绕( )这句展开,从( )、( )看出毛泽东用( )写法写出山势宏伟,后又把五岭比作( ),把乌蒙比作( );表现了红军( )的气概和( )的精神。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 )、( )、( )、( )、( )。毛泽东认为长征之路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 50、默写《七律 长征》,并翻译其意思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51、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说说他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表达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5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54、《开国大典》一文,通过群众的反应来体现人民群众对( )的热爱;通过毛主席的动作表现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 5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中的“红流”是指( ),“光明”又指( )。 56、这( )的( ),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起来。这( )的( ),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起来。 57、你怎么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8、《毛主席在花山》通过三件事来表现毛主席对人民的关爱:
(1) (2) (3) 是因为毛主席认为:(1) (2) (3)
家长签名:(请在空白处依次签名并署上日期,您的监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