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 下载本文

。 。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二 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二 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考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准确回答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努力:一是认真研读如《〈论语〉选读》等文化经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接的语言文字;二是加大训练量,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

(3)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钱穆《论语新解》)

1.根据(1)(3)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好学。

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者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结果;不在乎世俗的贫贱与忧苦,忘记了岁月的流逝。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将至。 参考译文

(1)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起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2)忘记了吃饭,就不知道贫穷与低贱;忘记了忧愁,就不知道辛苦和悲戚;忘记自己将要衰老,就不知道生与死的区分;不是至高无上的人哪里能到这样的境界呢?

(3)学习没有所获,就会发愤而忘了吃饭。学习有所收获,就会快乐得忘了忧愁。学习没有止境,这样孔子的发愤和快乐也没有止境。像这样勤勉,只担心时间不足,而不知道岁月已经过去了。……说的时候非常谦卑浅俗,由此一天天达到高远的境界。圣人学习的,人人都能学习,但最终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而人们所不能达到的,则仍然在好学这一点上。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圣人的原因啊!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2)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3)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3.(1)(3)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定)名分 名称

4.分析(1)(2)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参考译文

(1)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2)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3)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

2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5.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__爱,墨子主张________爱。(各用一个字概括) 答案 仁 兼

6.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②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兄长的。

假若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损害他。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

3

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 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大夫梁丘据。 7.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答案 中庸

8.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2)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②③

一、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思想内容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所提供的语段材料,都具有短小凝练、字约意丰的特点。阅读它们,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求,更要把握经典阅读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迅速提取关键词语(个别材料在语句中),由此对接经典名家中哪一章哪一部分的思想内容,进而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如2017年浙江卷两段《论语》材料,能体现孔子教育技巧的是他对两个学生的教育用语上:对子贡,用“(吾与女)弗如”;对颜渊,用“(我与尔)有是”,一个“弗如”,一个“有是”,可以看出因人而异的勉励技巧;再加上“吾与女”“我与尔”主语的使用,体现了孔子没有为师之架,处处把自己摆进去的平等思想。又如2016年浙江卷《墨子·节用》段,其思想内涵已明确为“节用”,而“节用”的关键含义就体现在“去费”,如何“去费”呢?“用财不费”“民德不劳”。通过层层关键词语的提取,墨子节用思想的具体内涵就十分清楚了,答题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提取关键词语,对接经典思想,是经典阅读的独有方式。 二、因题而异,准确回答

从命题形式和考查能力上看,有的题目侧重识记理解,有的侧重归纳概括,有的侧重分析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