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报201001 下载本文

大系》第四辑“戏剧卷”副主编、《中国话剧名著选读》主编。发表了含金量很高的一些学术论文及剧评、影视评论,其中有多部篇还获得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奖项。近年来,丁罗男教授在担当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积极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戏剧研究队伍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主编了《上海话剧百年史述》,这本著作以上海一地作为参照对象来研究话剧的发展,体现了他研究思路的拓展,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另外,除上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再版之外,他的另一本专著《电影观念史》也由上海百家出版社于近期出版了。毋庸讳言,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是丁罗男教授学术研究最大的动力,田本相说“他不但是一个在中国戏剧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忠实于戏剧的专家”,作为相识三十多年的同仁,此种评价充满了赞美与真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位“忠实于戏剧的专家”和他的研究团队定会带给大家更多、更大的惊喜!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复活”

——访《复活》导演、表演系教师张晓明

编者按:2009年12月29日,2009中国“俄语年”活动——大学生俄罗斯作家作品戏剧节闭幕演出剧目暨表演系06级本科班全体同学的毕业作品《复活》在上戏剧院成功上演。该剧系俄罗斯巨匠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表演系张晓明副教授担任导演。此次《复活》的演出,是表演系06级本科班继参加国家大剧院话剧《牛虻》的演出后的又一力作,也以此为同学们四年的戏剧专业学习与实践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日,本报记者一品对该剧导演张晓明进行了专访。 一品:《复活》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之前曾多次地被搬上荧屏、舞台,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艺术成就,请问您这次为何又选择《复活》进行排练呢?

张晓明:《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在我国已出版六种译本,三四十年代戏剧家田汉和夏衍先后改编为同名话剧上演,在当时就已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在《复活》中,我们看到了作家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变。他用一种平视的眼光、以农民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的万千变相,抛弃了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上层贵族地主的视角观点,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了我国读者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作品。这次学校首次排演《复活》,也是希望借助经典作品来探索学院派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之路。

一品:你导演的《复活》如何来超越《复活》以往的艺术成就? 张晓明:超越还谈不上,正如我之前谈到的,《复活》是经历过全世界人民考验的世界名著,艺术成就登峰造极。但我这次在继承原有的艺术成就之外,尽可能的融入我们学院的特色和我个人的认识。我在排练之前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反复熟读了原著和田汉先生60年前创作的剧本。应该承认,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天导演《复活》做一定的改变。另外,我们这次的演出是表演系06级的毕业公演,有21个演员,人数较多,作为导演我也想尽力平衡他们之间的角色,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在舞台上绽放自我的机会。因此,我这次改变,主要就是进行结构上的构思和调整,放大那些在原著中最能打动我的部分,让我与剧本的情感沟通转化成为演员和观众的沟通,让人能够体会到托尔斯泰那种最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这就是人的一次精神复

活。

一品:你提到的“精神复活”是指什么? 张晓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复活”,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诗意化的民族,有着一个忧郁的灵魂,看似冷漠,实则却泛着淡淡的温情。《复活》是以一对爱情男女的精神复活做载体,讲述了作为一个“人他所应有的社会良知、道德与责任感”,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启迪,对于整个社会来探讨人所具备的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为我们知道,现代人对英雄的理解很多元,受条件所限也无法人人做英雄,那么做一个人,一个真实的好人,就是追求精神上的英雄,这就是一次真正的“复活”。

一品:您曾经导演过《大雪地》、《哈姆雷特》、《蛐蛐四爷》等作品,这次您给自己导演的《复活》打几分?

张晓明:应该要让观众来打分!但我这次特别感动的是,我们表演系06级本科班的这些孩子!这次排练时间比较短,演员人数又比较多,加上最近感冒流行,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经常能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令我感动的是,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叫苦叫累,他们的投入和刻苦,让我对现在的年轻人刮目相看。毕业公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我想通过排练《复活》,让他们在上戏展现最为辉煌的时刻,在上戏的舞台上留下他们最富精神气质的身影!其实,我想导演《复活》,对这些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以夏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们体悟到这样一种主题:“使为着适应社会,这座奇怪的机器因而变了形、变了性的叫做‘人’的动物,回归到真实、质朴,具有人应有的、具有人性光辉、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件如何艰难的事啊。——在‘复活’这两个字面前,我们感到了人生的严肃!”

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记查国钧教授主持下的组合式媒体创意工作坊

媒体创意专业是适应创意时代需要产生的一个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创意的核心是文化创意,科技是文化创意的工具,媒体是表达创意的载体。这个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综合人文艺术素养,能够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创造性地表达构思内容、懂得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个专业体现了现代新型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现代社会人才的综合性,其就业方向也是多元化的。正由于其“新”,在教学模式、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必须与时俱进,富于创意性,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出一条既能接轨上戏传统的优势学科,又能将创意智慧与创意的技术、技能相融合的培养途径。

组合式媒体创意工作坊是07级媒体创意三年级的专业主干课。对于这个全新的专业,这门课程并没有先例可循。这个学期,通过查国钧教授的主持和徐一文老师的协助执行,这门课程在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可圈可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为了体现媒体创意专业的复合型和人才培养方式的综合性,这门课程在立意上就要求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一些高层次、有成就的专家,让他们凝聚自己大半生的艺术实践的精华,集中传授,这对创意性的学科是特别有效的;“走出去”是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当今时代最前沿的艺术实践,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开放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做法,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上,不受传统程序、格式的限制,强调“教

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教学的“开放”富有多种含义,如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学生思想的开放、学生学习行为的开放等,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如研讨、辩论、参观、实践等。当然这种“开放”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和课堂精心安排下实现的,教师给学生尽量多地提供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旨在使他们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精心设计主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开放的平台。

07级组合式媒体创意工作坊由查国钧教授担纲,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教学模式,但很早就明确了工作坊的主题是“我眼中的‘上戏现象’”。“上戏现象”是个极有意思的话题。它指的是上戏这个不以专门培养绘画人才为目标艺术院校出现了很多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这个群体集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戏求学的一批学生当中。为什么会出现“上戏现象”,这与时代背景、上戏当时的系科设置和教学模式、师资、生源、学风甚至海派文化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联。选择这个主题,就是试图让学生通过和“上戏现象”代表人物对话,观摩他们的艺术创作获得实感,通过自己对这个有趣现象的爬梳,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理解上戏自身的传统,最后由学生围绕“我眼中的‘上戏现象’”这个主题自主策划并创作作品向社会公众发表和展示。

2.按计划分步骤,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体现自主性。

(1)资料搜集阶段: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全班同学就为“上戏现象”这个主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查国钧教授家中围绕“上戏现象”主题进行访谈。

(2)准备阶段:本学期工作坊课程正式开始,利用前三分之一的课时,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位“上戏现象”代表人物,搜集他们的成长发展轨迹的资料,并搭建资讯了共享平台。同时也让学生借2009年上海艺博会召开之机,进行了大量的观摩,让学生获得实感。

(3)研讨阶段:邀请六位专家围绕“上戏现象”这个主题,进行研讨。这六次研讨的题目都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以“上戏现象”为中心,让这些历史的亲历者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海外艺术现状、艺术教育观念、艺术批评、公益性艺术建制和艺术支援、艺术中介组织和艺术市场等维度进行阐述并与学生互动,内容辐射到了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详见附表)

在讲座式研讨环节,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分工协作。资料组,采访组负责前期准备,录音组,视频组负责后期加工。资料组负责把手头收集到的一切资料数码化然后提前分享给其他同学,采访组负责采访提纲撰写、讲座提问互动和新闻采集。录音组要听写下每个讲座内容,视频组则要负责导出和剪辑所有讲座的视频材料。全班同学为此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这一过程主要让学生将自己在一二年级所学的专业技能,如写作、影像拍摄、剪辑、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各类操作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围绕一个项目的具体运作,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4)创作阶段:在研讨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自主研讨,以多种形式呈现“我眼中的‘上戏现象’”主题创作。目前初步确定以《“我眼中的‘上戏现象’”教学现场》书籍制作和网站制作来涵盖调查研究报告,讲座现场、感想感悟、创作过程的记录,向社会公众发表和展示。

二、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组合式媒体创意工作坊通过精心选题,让一个新专业与上戏丰沃的艺术土壤紧密结合。

2.邀请一批当代艺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就一个主题多维度研讨,形成了集聚效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同时也为上戏赢得了美誉,参加研讨的专家都谈到这种教学模式和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方式接轨,值得进一步深化。

3.由资深教授担纲,青年教师协助执行的模式,弥补了师资结构不完善的缺憾。资深教授运用自身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搭台,青年教师做好主题设计、组织协调和具体执行的各项工作,获得了宝贵的锻炼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4.用开放性教学模式进行多种教学方式探索,弥补了新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动性,将自己积累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

三、教学效果

1.学生对工作坊课程有这样的评价:“工作坊的学习工作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进行一大半了,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搞到现在渐渐做的有些眉目,大家对于工作坊的热情也是只增无减,这些都离不开查老师和徐老师的辛勤努力,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前后共聆听了六位大师的精彩演讲,对于很多以前完全不了解的新艺术新生活有了一点认识,开拓了我们的知识面,不仅如此,工作坊最大的魅力和最大的益处在于,从头至尾我们都真真正正的参与其中,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的能力。”

“媒体创意工作坊让我们有机会能和许多大师面对面地对话。过程中请到查国钧、张健君、王纯杰、周长江、赵川、李樑六位大师来为我们做讲座。他们对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市场、艺术政策等方面都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把这种见解融入自己对‘上戏现象’的探讨角度中让我们得以一窥艺术的多面体。讲座的6位老师中有5位毕业于上戏,听上戏人讲上戏事就带上了各自的体温,几位主讲人以自己独立的姿态和方式通过‘上戏现象’这一主题向我们呈现了艺术的最前沿,深入浅出,信息量之大之精是上戏三年以来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

2. 获得了大量可拓展的社会资源。每一位参与研讨的专家都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这一次的邀请访谈,让他们对上戏有了全新的认识,非常愿意进行资源的互惠和共享。纽约大学的张健君教授为纽约大学上海中心和上戏创意学院双方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合作出谋划策;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现更名为喜马拉雅美术馆)的王纯杰老师带来了学生作品征集计划;东廊艺术的李樑老师也愿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机会,为学生作品的展览展示搭建平台;赵川老师愿将自己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开放式教学经验带到上戏,进一步交流和分享。

07级媒体创意本学期的工作坊课程在开放性教学模式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放性教学模式在新专业建设中开拓了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其效果也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开放性教学是在教师亲自设计、运作下完成的,教师精心构建开放的主题,营造宽松的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群体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07级媒体创意的工作坊课程在下学期还将继续,我们期待接下来探索的步伐更大一些,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不同的视角,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文/徐一文 图/梁达伟 刘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