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光盘习题 下载本文

B.偏见

C.歧视 D.距离

三、填空题

1. 是印象形成的重要依据, 是印象形成的基本维度。 2.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 、 、 和 。

3.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 超过 的倾向。 4.上下文效应有两类: 和 。

5.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 和 。 四、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 2.印象形成 3.首因效应 4.晕轮效应 5.内隐社会认知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有哪些特点?

2.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3.社会知觉的效应有哪些?

4.人们使用哪些线索知觉他人的外部信息? 六、论述题

1. 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 2. 结合自己实际,试分析怎样进行印象管理?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D 5.A 6.C 7.D 8.B 9.B 10.A 11.A 12.B 13.B 14.C 15.A 16.C 17.D 18.C 19. 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BCD 5.ABCD 6.BD 7.ABC 8.AC 9.ABCD 10.BC

三、填空题

1.第一印象 好恶评价

2.社会性 积淀性 无意识性 启动性 3.正性评价 负性评价 4.对比 同化

5.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

四、名词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认知:是指如何对他人和群体形成印象以及如何对这一印象做出推论的过程

2.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质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3.首因效应: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往往对印象的形成有更强烈的影响,这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 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25

5.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知觉是指如何对他人和群体形成印象以及如何对这一印象做出推论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特点:知觉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的完形特性和偏差性。 2.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答: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信息顺序的不同可以使我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尤其是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往往对印象的形成有更强烈的影响,这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迅速地形成一个基本印象。在日常生活中,首因效应是经常发生的。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把给学生的第一次授课准备得非常充分,讲解得十分精彩,学生会对这位教师形成积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印象已经淡忘,人们回忆旧有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信息出现,人们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于目前的情境。因此,新近的信息就成为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主要依据。 3.社会知觉的效应有哪些?

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否定效应、头顶效应、框架效应、上下文效应、后见之明效应、虚假一致效应。

4.人们使用哪些线索知觉他人的外部信息?

答:主要通过外表和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包括:表情、目光接触与注视、身体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是有趣、善于交际的,在生活和爱情方面都更成功。人们好像有一种定势思维,即美的就是好的。表情可以表明人们的心情和情绪,是最重要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无论你身处何地,即使在异国他乡,不懂当地的语言,都可以轻松的辨认出对方的表情,并对他的情绪做出准确的推断。目光接触和注视就是强有力的认知他人的信息线索。比如,注视某人意味着沟通的兴趣,可能决定着两个陌生人是否可以开始交谈。身体语言有助于我们的语言交流,一个简单的手势可以代表许多无声的话语。

六、论述题

1. 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

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内隐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行为者主体不能意识到某一过去经验,而外显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行为者主体却能够意识到。

内隐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社会性。内隐社会认知涉及到对人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识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第二,积淀性。内隐社会认知是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而且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第三,无意识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后来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都是在个体本身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第四,启动性。过去的经验会对当前产生个体自身意识不到的影响,这是一种启动效应。

内隐社会认知对自我自尊的影响: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当个体外显自尊高时,其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则有越多的愤怒、攻击行为。高外显自尊个体因其内隐自尊水平不同而表现了不同水平的防御倾向。内隐自尊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失败反馈时,内隐自尊并不稳定。

内隐社会认知对自我态度的影响:内隐态度是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认识社会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隐态度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内隐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26

内隐社会认知对刻板印象的影响:内隐刻板印象是指内省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影响着个体对一定社会范畴成员的特征评价。它是一种自动化的操作,是广泛存在的,其程度要比用外显的测量结果更为严重。内隐刻板印象也具有内隐操作性,影响着自我的社会交往过程。 2. 结合自己实际,试分析怎样进行印象管理?

答: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印象管理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会主动维护并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来影响他人的评价。其次,印象管理是我们适应社会的重要方法。每个人按社会的期待做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角色形象,为社会中的人们所接受。人们使用各种策略来控制他人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形象,有些策略可以很好的起到印象管理的作用,可以创造出好的社交印象,这一类策略我们可以大体分为两类:自我美化和他人美化,另一类策略可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自我美化是指通过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来提高自己的形象。自我美化是指通过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来提高自己的形象。自我美化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美观得体的穿着、整洁的外表和各种装饰(如,眼镜可以增强聪明的印象)来美化外表;二是努力以肯定的评语描述自己,比如,诉说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或如何振作起来面对挑战的经历。人们最常使用的他人美化的策略是奉承,也就是发表言论赞扬他人,赞扬他们的特质或业绩。其他的他人美化的策略还有,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对他人感兴趣,给他人施以恩惠,询问他人的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或者通过口头的形式表达喜爱,通过频繁的目光接触、点头、微笑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好感。其他策略如威胁和恳求,这些策略往往都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使用的,这些策略虽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章 社会态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

A.归因 B.态度 C.动机 D.情绪

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4.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

A.行为 B.情感 C.感觉 D.行为倾向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 6.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7.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从→内化→认同 B.内化→服从→认同 C.服从→认同→内化 D.认同→服从→内化

27

8.( )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传递者 B.反馈 C.情境 D.接受者

9.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之间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倒U型(曲线)关系 10.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 )。

A.分阶段变化理论 B.认知不可协调理论 C.平衡理论 D.调和理论 11.“睡眠者效应”说明( )。

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 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 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 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 12.( )首先提出态度量表结构。

A.瑟斯顿 B.谢里夫 C.莫雷诺 D.勒温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 ),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2.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预警有利于说服

B.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C.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

D.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3.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 )。

A.海德的平衡理论 B.认知失调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能论 4.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

A.价值观更抽象 B.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 C.态度具有间接性 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 5.可能影响态度转变的情境是( )。

A.预先警告 B.分心 C.重复 D.内疚 6.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7.态度的成分有哪些:( )

A. 认知成分 B.意志成分 C.情感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8.测量态度的方法有:( )

A.自陈报告法 B.生理反应测量法

28